刘丽, 刘大晟, 谭为, 吴先林
[1.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校门诊部,广东广州 510632;2.广东省中医院血管甲状腺外科,广东广州 510120;3.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中医科,广东广州 510080;4.暨南大学临床医学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632;5.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632]
2019 年底在我国湖北武汉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发热、干咳和乏力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因快速进展为急性吸吸窘迫综合征而危及生命。本病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的患者,且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COVID-19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疠之气。中医历代医家对于疫病皆有所认识,而以明代医家为甚。明末清初医家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指出:“温疫之为病,……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是中医学对于疫病的“传播途径”的认识,即传播途径乃天地间的“异气”;而其所述“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则充分说明了疫病的传染性和致死性。COVID-19 患者感染后以发热为主,亦属于“温病”范畴,该病以肺部病变为主要症状,体现了温病“首先犯肺”的特点[1]。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后世“治未病”的指导纲要,提出了疾病预防的重要性。此次COVID-19疫情发生以来,中医学在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研究纳入目前官方发布的COVID-19 预防方18 首方剂,采用数据挖掘对18 首方剂中的中药进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进行COVID-19的中医预防提供参考。
通过网络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近期各省卫生与健康委员会、中医药管理局和其他知名官方网站、知名医院、钟南山院士团队等所发布的COVID-19 中医预防方。采用Excel 2010 软件对纳入方剂的药物组成进行汇总,然后开展频度分析、四气五味分析和归经分析,并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
2.1 纳入研究的方剂汇总共纳入18 首COVID-19的中药预防方,各方的来源[2-19]及方剂组成见表1。
2.2 药物分布特征纳入的18 首COVID-19 中药预防方共涉及中药51 味,共150 频次。使用频次≥2次的中药有27味,使用频次为126,占总频次的84.0%。结果见表2。
2.3 中药功效分类特征参照《中药学》[20]对18首COVID-19中药预防方的药物功效进行归类,所用中药共涉及20 个类别,以补气药、补阴药、发散风热药、发散风寒药、清热解毒药和化湿药为主。结果见表3。
2.4 中药药性分类51味中药的药性分布分别为温(46.67%)、寒(34.67%)、平(15.33%)、凉(2.00%)、热(1.33%)。药性的具体分类如表4 所示。
2.5 中药药味分类51味中药的药味分布分别为苦(49.33%)、甘(48.67%)、辛(40.00%)、酸(2.00%)、咸(0.67%)。部分药物具有2 种不同的性味,如北沙参甘、苦,苍术辛、苦。具体分类结果见表5。由表5 可知,预防方中使用最多的是苦、甘和辛味药,酸和咸味药使用较少。
2. 6 中药归经分类51 味中药的归经分布见表6。药物归经居前5 位的分别为肺经(64.00%)、脾经(61.33%)、胃经(56.67%)、心经(24.00%)、肝经(19.33%);大部分中药的归经可归属于多条,如黄芪的归经为肺经、脾经,金银花的归经为肺经、心经、胃经、大肠经,柴胡的归经为心包经、肝经、胆经、三焦经。51 味中药未见归属于小肠经的药物。
表1 18首COVID-19的中药预防方组成Table 1 Composition of the 18 preventive prescriptions for COVID-19
表2 18首COVID-19中药预防方中使用频次≥2的中药分布Table 2 Distribution of herbs with the medication frequency ≥2 in the 18 preventive prescriptions for COVID-19
2. 7 高频药物系统聚类分析将处方中用药频次≥2的27 味药物采用聚类分析,结果见图1。结合图1及用药特征分类,共提取到4 组核心药物组合:(1)黄芪、苍术、白术、防风;(2)桔梗、陈皮、石斛、紫苏叶、薏苡仁;(3)藿香、连翘、麦冬、石斛、紫苏叶;(4)板蓝根、柴胡、厚朴、大黄、茯苓。
《素问·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不仅是人体精、气、血和津液的总和,同时也指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21],即天人相应。当四时和六气发生变化时,人体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来适应自然,而当疫疠之气流行时,更应“正气存内”,才能抵御疫邪。正气存内,有赖于平时的调摄有方、起居有常、食饮有度。《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提出了预防为先、治疗为后的防治疾病的原则。疫疠等邪气的感染,除了疫疠之气本身致病性强之外,与自身的正气虚密切相关,这就解释了此次发病以中老年人死亡率高的原因[22]。因此,针对COVID-19疫情,各省因地制宜开出预防方,符合中医学理论,是中医在此次疫情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内容之一。
表3 18首COVID-19中药预防方中的中药功效分类Table 3 Classification of therapeutic actions of the herbs in the 18 preventive prescriptions for COVID-19
表4 18首COVID-19中药预防方中的中药药性分类Table 4 Distribution of the properties of the herbs in the 18 preventive prescriptions for COVID-19
表5 18首COVID-19中药预防方中的中药药味分类Table 5 Distribution of the flavors of the herbs in the 18 preventive prescriptions for COVID-19
本分析结果显示,COVID-19预防方中使用频度最高的中药依次是黄芪、防风、白术、金银花、甘草和苍术,其中黄芪、防风和白术为中药方剂“玉屏风散”的组成药物。玉屏风散最早可见于元代《丹溪心法》,方中黄芪甘温,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力,为臣药;两药合用,使气旺表实,则汗不过度外泄,外邪亦难内侵;同时佐以走表之防风以散风御邪。黄芪得防风可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祛邪而不伤正。诸药合用,益气固表止汗,增强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现代研究[23]表明,玉屏风散可通过多种作用机制发挥免疫调节、抗炎、抑菌、稳定微生态环境等功效,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皮肤科等多种领域的疾病均有防治作用。因此,此次针对COVID-19疫情的中医预防方,以玉屏风散为基础方者居多,目的在于益气固表,增强人体抵抗病毒的能力。
表6 18首COVID-19中药预防方中的中药归经分类Table 6 Distribution of the meridian tropism of the herbs in the 18 preventive prescriptions for COVID-19
图1 高频药物聚类树状图Figure 1 Dendrogram for the cluster analysis of the high-frequency herbs
丁霞等[24]基于关联规则分析了107 首COVID-19 预防类处方中使用频率降序前20 味的药物,发现在预防COVID-19上,以益气固表为主,辅以清热解毒燥湿,常用组方为玉屏风散、银翘散。本文通过数据挖掘官方发布的COVID-19 预防方18 首,并采用频度分析、四气五味分析、中药归经分析、聚类分析等对预防方中的51 味中药进行分析。不同的数据挖掘和药物分析方法结果同时表明在COVID-19的预防上应以益气固表为主,进一步肯定了玉屏风散在COVID-19预防中的疗效。
此外,本文所纳入研究的预防方还体现了如下的特点:(1)重视阴阳双补。如表3 所示,预防方中根据功效分类使用最多的药物是补气药,共5味,频率为25.33%;其次是补阴药11 味,频率为7.33%。在补气药中酌加补阴药,补气而不伤阴,使阴阳达到一个新的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2)重视寒热并用。如表4 所示,预防方中根据药性分类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依次是温性(70次)、寒性(52 次)和平性(23 次)药,其次为凉性药,热性药物使用较少。寒性则苦,苦味药使用最多,为24味,其次为辛,共23味。此次疫情以发热为主,属中医“温病”范畴,用药苦寒败火,而又不伤阳。(3)重视脏腑传变。清代叶天士所著《温热论》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此次疫情中,以肺部症状最为常见,因此在用药上,入肺经的药物最多,共有31 味。其次为入脾经,共24 味。选用归脾经药物的原因一方面为脾主运化,将水谷精微运化为气、血、津液等基础生理物质,从而增强人体正气;另一方面,脾主升清,使清气上升以固表,浊气下降而排畅,从而有助于人体维持正常的代谢平衡。
从本次分析所纳入的预防方中共提取了4组核心药物,其主要功效可概括为:益气固表,健脾祛湿,解表散邪和疏肝理气。这4类核心药物相辅相成,从内因和外因,诠释了中医药预防COVID-19的规律:一方面,重视扶正,通过益气固表和疏肝理气,使正气盛;另一方面,重视祛邪,通过健脾祛湿和解表散邪,使邪气衰。COVID-19预防方是在症状未出现前进行有效的预防,其目的在于控制疾病的传播及减少患病人群。在COVID-19的临床预防中,潜在的成千上万“易感人群”尚未感染COVID-19,并未出现相关症状,因此预防方是根据地域及时气的不同,因地因时制宜,体现的是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同时,此次预防方的组方,进一步体现了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