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丽
摘 要:在初中美术课堂中,教师不仅需要帮助学生掌握美术技能和提高審美能力,还需要借助多元化的美术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切实帮助学生在美术课堂学习、实践和艺术欣赏中逐步形成美术表现素养,强化文化理解素养,健全实践艺术素养。
关键词:初中美术;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随着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大量美术博物馆的建立及各类书籍资源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美术作品作为审美教育素材出现在初中生的视野中,在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为此,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多元化的美术欣赏教育,鼓励学生在丰富的美术作品欣赏中感受其蕴含的魅力和美感,进而建立健全学生美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文化理解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艺术修养。
一、美术欣赏中的认知:图像识读和美术表现素养
在初中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展示美术作品,让学生对其进行欣赏和品评,引导学生认识、感受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意义,进而了解美术作品中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最终,学生将会在美术作品的欣赏中完成对艺术的认知,并实现图像识读和美术表现素养的建立。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中国艺术家齐白石的作品和西方艺术家毕加索的画作,鼓励学生在艺术欣赏中感受两位画家风格明确的艺术符号,促使学生在艺术欣赏中建立图像识读和美术表现素养。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让学生欣赏毕加索的《朵拉·玛尔的肖像》《亚威农少女》《格尔尼卡》等作品,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对这些画作的初步认知。部分学生表示,这些画作很“夸张”;部分学生表示,这些画作都带有抽象的艺术特点,思想并不是通过具象化的画面进行表达,而是使用图形的组合和色彩来进行表达。接着,让学生欣赏齐白石先生的《蟹篓图》《墨虾》《小鸡》等作品,感受其画作中突出的线条、晕染的笔墨,并切实体会其中的意蕴和中国水墨画作特有的虚实结合等艺术表现手法。借助多媒体资源进行画作欣赏,可以完成对美术作品的初步认知,还可以借助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分析建立图像识读和美术表现素养。
二、美术欣赏中的品评:审美态度和文化理解素养
在初中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需要借助形式美引导学生感受美术作品中蕴含的美感,并鼓励学生在感知、分析、比较和表达中完成对美的感受和认知,促使学生在美术课堂欣赏和体验中充分建立审美素养。同时,教师还需要从民族、国家层面对学生进行美的渗透,促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的美术特征,进而建立文化理解素养。
例如,借助齐白石先生的作品《蟹篓图》与毕加索先生的艺术作品《朵拉·玛尔的肖像》,让学生进行艺术欣赏,并鼓励学生从两幅画作的创作形式中感受、分析和比较两幅作品“美在哪里”。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投入到艺术欣赏过程中,通过讨论和分析总结出《蟹篓图》的美在于看似自由实则严谨的构图和中国画飘逸的笔墨,以及其中汇聚着的齐白石先生对自然的观察和热爱;《朵拉·玛尔的肖像》看似粗犷,实则细腻,能够让人通过明艳的色彩和交错的线条感受到少女的知性与活力。同时,学生还结合两位画家的生平与画作创作背景进行了文化理解分析,最终结合创作背景和画面审美感受了解了中西方艺术创作理念的差异,完成了对两幅艺术作品的深入审美和理解,切实在欣赏中实现了审美态度和文化理解素养的建立。
三、美术欣赏中的创造:创新实践艺术素养的建立
美术的欣赏教育最终是为了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故而美术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在美术欣赏中建立创造意识,提升创造能力,进而在艺术欣赏与实践中切实实现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素养的培养。
例如,学生在欣赏了齐白石和毕加索大量美术作品之后,已经有了充分的美术欣赏意识和能力,教师可以借助“水墨表达情感、色块展示思想”这一创新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艺术表现实践,鼓励学生自选其感兴趣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创作。经过为期一周的艺术创造,教师可以发现:有的学生使用毕加索绘画技巧模仿创新完成了一幅未来世界的幻想画作,有的学生使用水墨画的形式画出了一个池塘的图景,还有的学生使用两种绘画形式的结合——水墨风格的色块完成了五彩斑斓的新中国景象。最终,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实现了美术欣赏素养的展示,实现了美术表现能力的强化,达成了创新实践素养的提升。
学生美术欣赏核心素养的建立越来越成为初中美术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进而去欣赏美、创造美成为摆在美术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教师要充分发挥在美术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以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素养、文化理解素养、创新实践素养为目标,提升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旖旎.核心素养下初中美术创新性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名师在线,2020(6).
[2]刘晓文.核心素养时代初中美术鉴赏的“教”与“学”[J].美育学刊,2020,11(1).
编辑 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