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霞
摘 要:本文对小学生的错别字类型进行归因及原因,主要包括字形混淆类分析、字音相同而误写、字义相近而误写等。我们提出了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激发兴趣;探究汉字特点,了解构字规律;引导归类巩固,形成技能技巧等小学语文易错字纠正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易错字;原因分析;相关对策
一、前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能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过,翻看一些小学生甚至初中生的课堂作业本,错别字现象仍旧存在,如:“振撼”(震)、“吉详”(祥)、“坐位”(座)、“半途而费”(废)……然而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屡见不鲜。小学生抬笔就写错了字的现象一直以为是一线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
二、对小学生的错别字类型进行归因及原因分析
(一)字形混淆类分析
随着识字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大脑充满了复杂的汉字,例如接近形式和同音异义词,这些汉字很难辨别并且经常导致错误的笔画。如“天”的第一笔横会误写成撇,变成“夭”;“飞”“气”的横折斜钩错写成横折弯钩。有些字形,只有一点差异,因而学生会混淆,进而认错或写错,如“士”和“土”,“已”和“己”。
(二)字音相同而误写
汉字更多,但音节更少。超过40000个汉字的411个音节,创建了许多同音异义词。事实证明,错别字的出现与音节正确发音的缺乏直接相关。另外,常见汉字中有许多同音异义词。所以,在书写时,学生一不留心就会写出读音相同的别字,如“在”和“再”,“是”和“事”,“清脆”和“青翠”,“气氛”和“气愤”。
(三)字义相近而误写
某些拼写错误是由于对某些单词的理解不正确,尤其是在成语中的意思。例如,“川流不息”的意思是形容车马像连续的水流。学生将在不理解含义的基础上容易写成“穿”流不息。有些词语中的某个词素的意思和另外一个词的意思相近,容易造成混淆。“一颗星”的“颗”很容易写成“棵”,因为它们的意思很相近。
三、小学语文易错字纠正的教学对策
(一)展开联想,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想像力非常丰富。正确地与学生交往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效率,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灵活地解释汉字的发音、字形和含义。难写易错的汉字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学习“溪”字时,让学生想象一条小溪流呀流,弯弯(Z)曲曲(Z)碰石头(幺)。把绞丝旁想象成弯弯曲曲的小溪,把旁边的一点(、)当成挡住小溪前进的一块石头。这样,一点就不会漏写了。又如“柳”字,想象“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二)探究汉字特点,了解构字规律
一是分析声旁,掌握规律。绝大多数汉字是象形文字。形状与字符的声音紧密相关。如“含、琴——零、岭”,“含、琴是前鼻音韵母,所以用作声旁的自然也应是前鼻音“今“字。而“零、岭“是后鼻音韵母,其声旁自然也应用后鼻音的“令”字。教师在教学“今”与“令”(11ng)这两个生字时,一定要有超前性预测,准确地把后鼻音韵母和前鼻音韵母区分出来,普通话要标准。可以这样识记:前鼻音“今”字少一点(、);后鼻音“令”字多一点(、)。如果“今”“令”两字初学时前后鼻音念不准,多一点少一点不理解,就会为以后的正字正音带来被动和麻烦。
二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形式方面,分析词法原理的最大特点是表现力,词法则是汉字结构的规律,是词义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汉字,在识字教学中,根据汉字的字形构造规律,在汉字分析中渗透一些汉字原理,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单词的含义,做到见形知义,促使学生牢固记忆,防止机械记忆而引起的高遗忘率,从而减少错别字的产生,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在讲“直”字的时候,讲清“直”可以分成三部分“十、目和一”,下面一横表示人立于地上,目是眼睛,“十”表示多次地、上下左右地、来来回回地看,如同木工、泥工眼里的吊线一样,只有多次目测调整,才能得到一条直线。经过汉字的多次演变,如今把“目”字两边拉长和下面的“一”合并成一部分就是今天的“直”字了,所以“直”字里边是三横而不是两横。学生了解了字形中每一部分的意思,就不会出现上述误写了。
(三)引导归类巩固,形成技能技巧
汉字植根于学生的大脑,必须通过反复练习,及时反馈和增强记忆力来实践它。通过及时复习,使被遗忘的内容能够及时巩固下来,保持对这些材料长久的记忆,以此提高记忆的效果。一是进行变式训练,巩固识字。如“把、打、推、摇、摆、捉、扫;做、他、位、住、们”。课本上还有很多字,它们在读音上、形状上或意义上有某种相关的联系。二是进行串联积累,掌握规律。学生掌握了基本字和本義的关系后,就可以由一个字引出一串字,掌握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减少小学初中和低年级中容易犯错的单词的现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将教材与学生的认字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教学中不断思考和探索,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最终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吕秀云.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8):278-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