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
【摘要】政工工作是国有企业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国有企业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工工作的开展决定了国有企业的性质和发展模式。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化的管理体制逐渐趋于完善,并对国有企业固有的管理模式产生了冲击,在这种时代,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水平,强化国有企业的管理能力,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有鉴于此,笔者以自身所在的国有企业为例,对现代管理体制下国企政工工作的开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进而探索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下改革国企政工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现代管理体制;国企改革;政工工作;改革对策
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在我国国企管理中,政工工作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政工工作的职能分析,政工工作是企业党委办公室和党建的宣传工作,该宣传工作主要包括:党纪委的组织职能宣传、工会和地方武装部的职能宣传等方面。近些年来,随着现代化管理思想的不断冲击,人们的思想生活方式发生了重要改变,有些基层干部的思想觉悟已经完全跟不上时代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对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是必然趋势,政工工作是现代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现代管理体制下我国管理体制一体化的核心。
一、现阶段我国国企政工工作的现状
随着现代化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国企政企工作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国有企业的良性发展。
(一)企业没有及时完善管理体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有企业在市场中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理论上来说,国有企业应该紧随时代发展趋势,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以适应于日益增长的社会物质文化需求。但現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国有企业管理体制还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国有企业由于自身或者某种因素的原因,在政企工作中经常出现政工工作人员担任多个岗位的现象,这样很难保证政工工作的针对性,也难以体现国有企业政工工作的管理效率,同时对政工工作的工作人员来说,这样身负多职会打击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为国有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稳定性因素。
(二)政工工作缺乏创新性和实效性。由于受传统企业管理理念的束缚,在国有企业管理中,很多国有企业管理者认为政工工作就是为了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一错误的思想观念和政工工作开展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更为严重的是,在一些国有企业的发展中很多企业管理者根本没有认清政工工作的重要性,盲目的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将企业政工工作抛之脑后。这也是当下国有企业员工素质普遍不高且创新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严重阻碍了国有企业的发展。
(三)现代管理制度发展和国企政工员工素质不协调。在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发展中,不少国有企业员工素质良莠不齐,很多员工的自身素质和思想水平不能满足国有企业日益增长发展的客观需要,这直接阻碍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尤其在企业管理体制不断趋于完善的今天,这种不合理因素就会被严重放大,很难确保国有企业政工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国有企业政工工作管理制度流于形式。政工工作是国有企业管理中一项重要工作,国有企业政工工作的开展必须依赖严格的规章制度,这是保障国有企业政工工作开展的基础。但是现阶段在很多国有企业中,政工工作的管理制度流于形式是一项很常见的事,无论是政工工作人员还是企业高层领导,虽表面上遵循政工工作的指引,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并非如此,导致政工工作很难在国有企业基层中展开。
二、国有企业出现政工工作问题的原因
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政工工作出现的问题并不是偶然的,与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有一定关系。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将政工工作纳入国有企业管理中,在这一时期,国有企业的政工管理部门隶属于国家权力机构,有一定的实权。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发展方向也有所转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当下国有企业发展的根本导向,在这一时期,各种西方的管理理念冲击着国有企业固有管理模式,国有企业政企工作的重点也朝着生产经营的方向转变。国有企业政工工作部门权利也在发展中不断削弱,各项待遇大不如前,这导致国有企业政工部门的没落。其次,随着外来文化思想的不断冲击,人们的思想文化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侵蚀,很多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并没有将思想工作调整划分为企业工作的一部分,导致国有基层很多员工从心理上并不支持政工工作的开展,在实际行动上也是阳奉阴违。
三、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下改革国企政工工作的对策
政工工作的开展对国有企业的发展有重要引导意义。在现代管理体制下,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国有企业政工工作的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与水平。
(一)提高国有企业对政工工作的重视程度。在现阶段国有企业管理中,要想发挥政工工作的指导作用,就务必要对政工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是确保国有企业政工工作开展的首要前提,是促进国有企业发展的时代要求。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践行这一基本管理理念,国有企业的政工工作人员应该与先进管理体制保持同步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自我素质,转变自身观念,从多个角度提升国有企业政工工作的开展水平。
(二)加强国有企业政工工作的队伍建设。国有企业政工工作队伍是国有企业政工工作开展的核心关键。因此现代管理体制下政工工作开展的首要目标就是强国有企业政工工作的队伍建设。为了实现这一基本任务,国有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应该针对国家经济发展政策以及国有企业木本身的经营状况,有针对性地对国有企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与创新,以确保政工工作人员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体现为基本前提,以保障国有企业政工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为主要任务。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国有企业应该定期对企业政工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教育以及专业管理知识培训,提高企业政工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以确保其能够在企业政工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还应该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保障国有企业政工工作开展的可行性。
(三)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政工工作的开展是面向国有企业中的全体工作人员,而在国有企业工作人员中,基层工作人员占据了大部分比例,所以要想实现国有企业政工工作的有效开展,就务必要从基层工作人员入手。在基层工作人员中,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不高是致命问题,因此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成了国有企业政工工作开展的关键。针对国有企业基层工作人员的思想提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应该对后续进来的国有企业员工进行严格考评,制定完善的人才考核制度,确保后续人才思想觉悟上的先进性;另一个方面,应该对国有企业现有的基层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在工作中严格贯彻政工工作的管理思想,在生活上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节操,同时还可以制定相关的奖励惩罚机制,对思想觉悟较高的工作人员给予奖励,在基层工作人员中树立良好的行为道德模范。
(四)创新国有企业政工工作管理制度。纵观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政工工作在国有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在现阶段国有企业中,政工工作的管理体制不完善是阻碍政工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不断完善国有企业政工工作的管理制度是保障政工工作开展的重要举措。相关制度建设管理部门,应该能够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根据国有企业自身发展的状况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适用国有企业发展的政工工作管理制度,以保障国有企业政工工作的顺利开展。除此之外,还应该完善相关的反馈监督制度,号召全体员工对政工工作开展进行监督,实现政工工作开展的透明化管理,这对政工工作的开展和完善是极为有利的。
(五)企业内部加强创新路径建设。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上就新形势下社会发展与改革创新提出了一系列理念,其中“创新”是这些理念的基本灵魂,唯有创新才能够在新时期发展中逆流而上,创新是中国民族经久不衰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主要动力。新时期国有企业政工工作的开展也要秉持创新的基本理念,在管理思想上进行大胆创新,在政工工作开展方法上也要与时俱进,保持时代先进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屬于自己企业的独立风格,同时组织企业管理者建立严格的内控管理体系,应该始终以“持之以恒地坚持党的领导”为核心,强化国有企业内部人员的创新思维。
(六)企业内部推行高效化管理的理念。企业是我国现阶段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体制应该保持与时代发展一致,国有企业的工作开展更应如此。作为国有企业,应该能够明确时代赋予自身的使命,积极响应时代发展潮流,以追求自身可持续性发展为基本前提,以实现国有企业高速发展为主要任务。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为了达到这一既定目标,企业内部之间应该推行高效化的管理理念,企业相关负责单位参与企业管理的政工工作人员能够进行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明确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责和义务,将具体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人员之中,为企业政工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为了强化这一管理理念,在国有企业管理中,应该努力贯彻权利和责任相统一的原则,给每个工工作人员划分明确的工作任务,同时制定规范的考核标准,确保政工工作开展的合理性,将政工工作人员自身的命运和国有企业的命运紧密相连,以确保国有企业管理工作开展的高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政工工作是国有企业管理中一项的重要工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管理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要能够明确政工工作开展的重要作用,深入了解现阶段国有企业政工开展中的存在的问题,从思维观念、自身素质以及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对国有企业政工工作的管理体制进行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政工工作才能在国有企业中发挥其积极作用,国有企业才能在时代潮流中保持其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理念。
【参考文献】
[1]于学涌.浅议现代国企管理中的政工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09):3-4.
[2]刘健.试论现代管理体制下的国企政工工作新思路[J].东方企业文化,2013(23):11.
[3]包奇志.现代管理体制下国企政工工作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9(15):128.
[4]倪飞跃.试析现代管理体制下的国企政工工作[J].现代国企研究,2018(1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