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从心理学角度看,焦虑感滋生恐惧感,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之一,古今中外诸多文学、影视作品都对人类的焦虑感和恐惧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述。而《来自地下室》正是这类作品中的代表,小说有着独特的叙事方式,读过该书的人都会被其中浓郁的焦虑感和恐惧感所笼罩。
《來自地下室》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伦道夫是一名中年建筑师,标准的美国中产家庭的一家之主,生活美满幸福却略显单调。经过多年的夫妻生活,他和妻子彼此之间已经丧失了早先的激情。然而某一天,他们这种平静和安宁的生活却被一封信搅乱了。从署名上看,这封信来自地下室,严格意义上说是一封骚扰情书。犹如一颗石子投掷进平静的湖面,激起一阵阵涟漪。这封信激活了主人公伦道夫的少年记忆,他想起了父亲曾经在地下室收藏枪支以及这一行为带给他的恐惧。本书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摒弃了单向叙事的写作方式,让现实和回忆穿插进行,虚实结合的写法让故事本身充溢了更多的变数、悬念,具有非常鲜活的可读性。
《来自地下室》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恐怖小说,其本身没有太过离奇和惊悚的情节,而是将笔触对准主人公的回忆和现状,将回忆里带有恐怖色彩的情节投射到现实生活,进而让自己的生活始终处在紧张、焦虑和不确定氛围中。大量的事实证明,对于普通人而言,最恐怖的莫过于平静生活中所蕴含着的不确定因素,因为那一切都是不可知的,因此充满了变数和不可预测性,恐惧感也就由此而产生。
当然,也应该看到,《来自地下室》并非将所有的笔墨都放在了对回忆情节、故事环境、人物心理的描述上,如果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解读,作品有着更加宏大的视角。通过具体的故事描述,本质上体现的是在当代美国社会普通中产阶级面临着怎样的生活困境和心理焦虑。首先,令伦道夫在回忆中首先感受到恐惧的就是父亲在他少年时私藏枪支的经历,那是他童年的阴影,足以贯穿于伦道夫一生的成长经历之中。其次,伦道夫和妻子对于来自地下室之信的作者毫不知情,对那人写信的目的也完全不了解,这种全然无知更加加剧了他们内心的恐惧。因为从心理学角度看,未知和不可预知意味着事态会逐渐向不可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发展趋势也同样印证在本书所描述的故事中。书中的伦道夫在回忆的过程中,渐渐发现曾经在脑海中构建出来的、来自父亲的恐惧其实本不存在,这种恐惧完全存在于他的假想中。而当他明白了这一切之后,他选择了以积极的心态原谅父亲。从这一层面上讲,伦道夫选择了一条自我救赎之路,这也是他冲破恐惧支配的最好途径。
与其他同类型的作品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来自地下室》是一部另类的“恐怖小说”,这种恐怖并非来源于外在环境的陌生和危险,而是来自内心的不安定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如果我们跳出故事本身来思考这本书的内涵,会发现本书作者实际上要讲的是现代美国社会对于普通人的摧残。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竞争、情感危机来临之时,普通人往往显得极为脆弱,处于明显的劣势,他们无一不是被未知和恐惧所支配,处在身心俱疲和焦虑的状态中,惶惶不可终日,却依然要假装淡定,维护着看似体面的中产生活。比如在描写伦道夫的妻子丽贝卡时,作者没有直接叙述她在面对骚扰情书时内心和情绪的波动,而是写出了她被邻居惊吓之后的不安和逃避态度。但是作者在对这些情节进行描写时,不是以旁观者视角,而是以伦道夫的第一人称视角进行的。这种写作技巧会让读者产生非常强的代入感,直接感受到伦道夫似乎比他的妻子更加害怕,从而进一步放大了他们的焦虑感和恐惧感。
本书名为“来自地下室”,表面所指是信的发出地,实际上揭示的是恐惧和焦虑的来源地,这里的“地下室”不仅仅指物质概念的地下室,更深层次上是指被人们所害怕和疏离的未知领地,它是恐惧感的来源地,也是人们始终要逃避和逃离的地方。尽管这种主观情绪认知不会给人的身心带来实质上的伤害,但是情绪上的破坏力量却是非常强大的,甚至比真正的攻击或某些直接伤害行为具有更大的杀伤力。延伸到现代生活中,如今的人们似乎也时时刻刻处在焦虑和恐惧的氛围之中,无论是在职场、家庭生活中,抑或情感、人际交往等过程中,人们都害怕失去,害怕被伤害,因此在所有的社会交往和情绪引导、处理中,总会偏向于选择更加具有自我保护性的手段,看似封闭起内心,实则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或是一种对未知的阻抗。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座伤城,在无数个午夜梦回的时刻,每个人都有机会审视表象之下的那个本我,那里藏着秘密和不安、迷茫、困顿。因为人们都要强行维系看似不错的生活,因此总会习惯性地将最真实的自己藏起来。而当通往内心秘密之门被洞穿后,所有的秘密都将公之于世,大白于天下,自然会引起人们的焦虑和恐惧,这种心理层面的恐惧,比物象层次的恐惧具有更持久的破坏力。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个体化、碎片化的社会结构已经形成,并实现了迅速发展,让生命个体之间的交流更加艰难,人们将保守自身的秘密和稳定内心不为人知的情绪作为处事、交际之根本,更让不安和恐惧成为不言自明的隐形秘密,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而这正是《来自地下室》所要表现的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作者单位:山东文艺出版社)
(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