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汉 叶亮
有首援藏扶贫诗这么写道——
援藏是一种缘分,更是一份责任/是一次历练,更是一生财富……
很多人对于援藏干部的印象往往是固化、片面和戴着有色眼镜的。对于“为什么要抛弃优渥的城市生活,跑到穷乡僻壤里去面朝黄土背朝天”这个问题,这些人总是会抛出千篇一律的答案:穷乡僻壤蹲两年,履历镀镀金,官职提一提,工资涨一涨,生活美滋滋。
然而真实答案只有简单四个字——大爱无疆。
我一路走来,接触了许多位都江堰市定点援助康定市的援藏干部,看到了他们做过的无数实事好事,林林总总给我的感受是:他们是一朵朵竞相争艳的花儿,开在康定这座情歌与鲜花的城市之上,记载着大时代下的波澜壮阔。
两对最美“夫妻格桑花”
从康定市卫健局局长钟鸣和教育局局长刘熖彪口中,我得知了都江堰市两对定点援藏的“夫妻档”,陈峰、张锦涛,付建、朱春燕夫妇。
陈峰是都江堰市人民医院名副其实的“宝贝疙瘩”,作为麻醉科主任,一直是医院里最抢手的业务骨干。有一首打油诗这样形容道,“无痛诚可贵,安全价更高,没有麻醉师,手术变解剖。”毫不夸张地说,麻醉师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所医院手术实力的最短板与天花板。麻醉师给不给力,不仅关系到手术的成功率,同时也关系到医院的很多项目和研究能否顺利开展。
2016年6月,陈峰第一个向院党委提交了援藏申请书时,相关领导是很不想“放人”的。毕竟设备易购,人才难得,可陈峰态度非常坚决,也早早做好了工作交接,在充足的准备下,院领导也只好让陈峰成为第一批被派去康定“白衣天使”队伍中的一员。
刚到康定的陈峰每天十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长以及科研和教学压力,让他好好睡一觉都成了奢望。好不容易手上的工作暂告一段落回到都江堰家中,迎来的却是妻子张锦涛心疼的泪水。
经过再三思索,张锦涛半是冲动半是心疼地说道,“陈峰,我也想到康定,来工作,来陪你。”陈峰听完沉默了一会儿,说,“来吧,你先去办手续,我在藏区等你。”
简单深情的对话,毫不犹豫的决定,背后却有无数的困难亟待解决。双方的父母都已年迈,女儿临近中考……但在家国情怀面前,那句关怀,那声决心就已足够。陈峰休息结束匆匆回到康定,张锦涛则是以最快速度收拾好行囊,完成了工作交接,来到了康定。
张锦涛到了康定后,积极参与规范各项规章制度,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建立护理质量(管理)台账,不断强化医务人员风险意识,确保病人安全。她一边带队开展指导,一边定期组织理论和操作培训,为藏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奠定基础。
而陈峰更是在科研上做出了重要突破,结合藏区高原气候特点,摸索出一套高寒缺氧医院麻醉新技术,并无私地将自身的技术倾囊相授,有效提升了康定市医疗麻醉的整体水平。
2020年春节,在全国众志成城,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的浪潮下,他们率先放弃休假,返回岗位坚守,成为最可敬的那群“逆行者”。
另一对“夫妻格桑花”来自教育战线,开在康定姑咱镇最远的姑咱小学。
付建、朱春燕夫妻二人是都江堰市第五批教育援藏干部队伍的成员。当时组织考虑,夫妻二人是从海拔低的成都平原来,怕初来高原不适应,于是给他们安排在海拔低、条件较好的学校。然而,遭到夫妻二人的坚决反对,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是来支援的,不是来享福的,希望组织把我们夫妇安排在偏远的折东片区姑咱小学。”
2018年8月,夫妻俩赴姑咱镇最远村小开展援藏支教工作,他们始终不忘初心,用爱播撒教育的种子,成为都江堰市赴康定援藏的教育援藏夫妻档。
到达学校后他们立即深入到教学一线。
为了开阔孩子们的眼界,他们联系了成都的德育实践基地,希望帮助孩子们完成春游的愿望。令人欣喜的是,成都德育基地的相关负责人对于此事非常支持,并积极提供各种便利,帮助40多位生长在大山中的孩子走出了大山,见识到了许多以前从未见到的东西。
看着孩子们的兴奋和好奇劲儿,这对夫妻教师不禁喜极而泣,深感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和必要的。
夫妇俩的大爱与无私,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上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儿子,从2018年起,寒、暑假季节,他们的儿子都会来父母所在支教学校,志愿成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志愿者,与山区的孩子分享英语的快乐。
陈峰、张锦涛,付建、朱春燕,这两对可敬的夫妻,犹如两束开在康定跑马溜溜山上的格桑花,馨香四溢,润物无声。
开在雪域高原的最美“翠雀花”
正当我为这两对“夫妻格桑花”的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之时,刘局长的手机突然响起,是呷巴乡党委书记扎珠打来的,邀请他明天参加乡上扶贫队员刘卫东的追悼会,送“平头书记”最后一程。
“平头书记”这四个字瞬间划过我的脑海,我不可置信地站起来颤声问道,“刘卫东去世了?!”看着刘熖彪沉重的表情,我无力地坐下。
刘卫东生前是康定市林业和草原局甲根坝林业站站长,2015年9月派驻康定市呷巴乡塔拉下村担任第一书记。
刚到这个村时,这里是有名的贫困村,全村58户,就有14户是建卡贫困户。面对严峻的精准脱贫任务,为了节约更多的时间进行工作,他把自己的头发理成了平头。因为藏区很少有男士理平头,一来二往,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平头书记”。对此,刘卫东倒是无所谓,“名字嘛,只要好听好记,乡亲们能认识我,叫什么都行。”
乡亲们虽然叫得亲热,但是对于这位内地来的干部,起初是不太信任的,有人甚至说:“肯定又是一个来镀金的……”
对于乡亲们的不信任,他有些窝火、委屈,但却丝毫没有气馁。一到村上,他就开始跋山涉水挨家挨户地上门走访,理出贫困原因,有些还开出了脱貧的处方。
与驻村工作组一道积极向上争取并参与完成了该村27.49公里通村通组硬化路,新建通车桥梁两座、人行便桥两座,提升改造全村58户安全饮用水、安全用电,完成村活动室改建,新建村级幼儿园一座,新建移动通信基站一个。2018年全村达到脱贫村“一低五有”标准,脱贫户全部达到“一超六有”标准,全村农户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4761元到2019年人均收入达到9500元,彻底让这座贫困了无数年的偏远村落摘下了贫困的帽子。
乡下老母亲、岳父母都是80多岁的人,且疾病缠身。妻子杨帆每天忙完工作,赶忙回家照顾公婆、父母。为此,妻子曾一度吃不消,动起了与他离婚的念头。要不是亲朋好友们苦口婆心地调和、周旋,刘卫国现在就是雪域高原上的孤男一个了。孤独其实也是种美,就像这康定最高处——折多山上的杜鹃花,不因高寒而不盛开。但作为儿子、丈夫和父亲的刘卫国,自然不能轻易拥抱孤独,因为他还有太多的责任需要去承担。
那晚,聊到动情处,刘卫国端起一杯茶,来到窗前,面朝都江堰故乡的地方,一饮而尽,大声呼唤着妻子的名字:杨帆,感谢你对我父母、孩子的照顾,你辛苦了……
这支援藏扶贫队员个个都是好样的。在工作队长杨德伟心里,每一位队员的事迹他都非常感慨:“严峻同志一直高原反应严重,时常兜里揣着药,带病坚持工作,奋战于一线;万康同志联系爱心企业,捐赠各日马小学价值3万余元的教育用品;钟棋女干部,把才上小学的女儿丢在家里,交给年迈的父母照管,连续半年没有回过家……”
杨德伟队长故事里的主人公换了一个又一个,却唯独没有他本人的故事。
开在雪域高原的一群最美
援藏“扶贫花”
在叙述杨德伟的故事前,我想让大家先来看一组数据:
自2016年8月都江堰市单独承担对口帮扶康定市工作任务后,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中心任务,下足“绣花”功夫,以规划为统领、项目为支撑、资金为保障,立足帮受双方实际,先后投资5000余万元,确定以康定市呷巴乡铁索村、瓦泽乡水桥村、塔公镇各日玛村3个重点产业脱贫示范村为抓手,实施全域结对、产业发展、教育保障、医疗保障等8大类共计26个项目,截至目前,已提前完成脱贫摘帽,并通过了国检复评考核。
数据简单明了,可能用不了一分钟就能从头到脚全部看完,但要实现这些文字,背后凝结的却是援藏扶贫队员辛勤的汗水甚至泪水。
该说说杨德伟队长了,虽然他一再要求把自己的事情少说或者是不说,但说起整个都江堰援藏扶贫队,怎能忽略掉他呢?2016年,杨德伟跟着都江堰第四批援藏扶贫工作队来到康定,挂职康定市市委常委,副市长,这一干就是四年。四年,1460天,35040個小时……杨德伟和家人相聚的时间恐怕还不足十分之一。在挂职期间,杨德伟的母亲病重住院,杨德伟虽然心急如焚,但却因为手中的公务繁忙无法赶回家乡。在母亲去世时,最心心念念的儿子却远在数百里外的雪域高原。
当杨德伟赶回家时,只能在母亲新坟前重重地跪下,内疚地求母亲原谅:妈,那几天大雪封山,工作忙又多,无法赶回,请你老原谅不孝儿……
熟悉杨德伟的人都知道,他五官清秀,皮肤白皙,戴着一副宽边眼镜,一副儒雅的学者范儿。但此时的杨德伟,确是一脸“高原红”,皮肤黝黑而粗糙,在藏族同胞中一站,操着流利常用藏语的杨德伟,活脱脱的就是一个本地干部,哪里还有着曾经斯文儒雅的学者模样。
变化的形象,折射出的是这四年的不易,凝聚的是一位共产党人对信仰的执着和对工作的尽心尽责。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地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一曲《康定情歌》,不知唱醉多少人,留下了多少故事。
除夕的钟声响了,杨队长召集没放假的队员,在食堂团年就餐时,突然像发现新大陆似的,让大家围拢来看,他当年来时种下的凤仙花,今年终于如期开了。鲜花如人,那一瓣瓣洁白的花瓣,映射出的是援藏工作队员们如雪般高洁的品行、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工作决心。
在歌声中,他们送走了2019年,迎来了2020年,春节,本该春花烂漫,他们却在这春寒料峭的日子,迎风迎雪,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挺进……
此时在旁边的我,若有所思:这些都江堰援藏扶贫队员,不就是那片开满雪域高原康定最美的花吗?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