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生成课程与STEM教育融合的思考与实践

2020-05-19 10:24蔡燕珍
家长 2020年3期
关键词:实践

蔡燕珍

摘要:STEM一词来源于科学、技能、工程、数学的英文缩写,最早起源于美国,强调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整合,提倡发现问题、主动猜测、动手操作、逐步验证来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问题,逐渐实现为自己服务。生成课程是指幼儿在与身边的事物互动过程中所萌生出来的活动兴趣,并在教师的价值判断下提升为集中教学活动或小范围学习活动的一种课程。相对于预设课程,其更注重幼儿的实际需要和经验建构,具有随机性。本文旨在尝试将生成课程作为教育的载体,将STEM教育作为教育和学习的手段,帮助幼儿整合性地运用各学科知识问题,也帮助教师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

关键词:幼儿园生成课程;STEM项目;实践

一、概念界定

(一)生成课程

生成课程一词是相对于预设课程而存在的。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既需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也需要把握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相较于中小学的课程内容,幼儿园的活动课程并没有太多的固定。幼儿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丰富的校园环境和温馨的心理环境不仅能够让幼儿萌发出各种各样的疑问(兴趣),还能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感受事物的特点和变化。自然角就是萌生幼儿各种好奇心的角落,通过幼儿的观察他们总是会发出各种各样的疑问,例如:“为什么植物会长歪了呢?”“种子从哪里来?”“虫子都是有害的吗?为什么它们是害虫?”教师也要有一双灵活的眼睛,才能够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读懂幼儿的需要,并拥有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生成一系列符合幼儿需要的课程。

(二)STEM教育

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科学是关于“为什么”“是什么”以及反映世界本质和规律、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学问,它在幼儿的活动中常常表现为幼儿探索事物的开端,以及活动最后的结论(现象解释);技术是有关“怎样做”“如何做”的方法和技巧,以及使用工具的能力;工程是综合各门科目来规划设计、统筹安排、解决问题的过程(工程在幼儿的活动中经常表现为完成某项作品或解决某个问题的过程);数学是关于数、量、形状、空间、方位以及信息等概念的感知与运用,在幼儿的活动中常常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如用来测量和计数。

这四个学科在幼儿的活动中存在着密切的联系,STEM教育旨在以工程为核心,整合四门学科来解决生活中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

二、幼儿园生成课程与STEM教育融合的实践意义

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年龄特点,幼儿园的一草一木一物时刻吸引着他们的眼睛。好奇心是探索世界的一把钥匙,知识和经验是探究活动的助燃剂。幼儿认知的局限性使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常常停留在表面的初淺探索。对幼儿来说,拥有着专业知识的教师正是引导他们进行深度探究活动的有力支持者。同时,教师具有识别活动价值的能力,能有效推动探索活动的深入开展。因此,追随幼儿的兴趣、判断幼儿感兴趣的活动的价值,及时生成富有教育价值的课程,能让幼儿的发展更贴近自身的需求。

三、幼儿园生成课程与STEM教育的融合实践

(一)及时捕捉教育的种子,做幼儿学习的摆渡人

幼儿园的各个地方无时无刻不都在产生着惊喜,一棵小草、一根羽毛、一只小蚂蚁都有属于它们的故事。这些故事的创造者正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他们善于发现幼儿园的事物,是课程的制造者,教师及时把握幼儿的制造课程,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适时地生成集中活动,给予幼儿在科学、数学、技术、工程方面的帮助。例如,阳阳小朋友每天早晨都很早来幼儿园,在过去的一周里,他在教室门口的小操场上陆陆续续捡到好几根羽毛。课间谈话的时候,老师把羽毛一字排开展现在小朋友面前。孩子们对羽毛的外观和数量进行了观察后发出了一系列疑问:这是谁的羽毛?羽毛从哪里来?为了推动孩子深入探索,老师引导孩子们通过咨询爸爸妈妈、寻找图书材料、搜索网上资料等方法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调查、对比发现这些羽毛的主人来自鸽子,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也收获了探索世界的初步技能。以此为基础,教师对幼儿的关注点进行判断来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如科学活动:认识鸽子、社会活动:寻找鸽子等等。

(二)构建趣意盎然的环境,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幼儿的隐形教师,对他们的成长具有不可小觑的教育价值。相对于教师有目的的教学,环境带给幼儿的感知更贴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创设富有科学元素的低结构环境,能有效激发幼儿的探索行为,让被动的学习变得更主动。教师只需做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幼儿一定的支持,不仅能推动幼儿的探索行为,也能帮助幼儿养成独立的探索习惯。

例如,为了贴合近期的班级主题需要,教师在操作区中投放了一个“石磨”。这个圆圆的、由两个石头叠在一起的东西引起了小朋友的兴趣。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呢?孩子们发出了各种猜测。在他们的动手操作和仔细观察中,对于“它”是什么东西的这个问题也渐渐有了答案。出于好奇的天性,孩子们开始尝试往石磨的洞口里丢小玩具、石头等材料,并试着转动石磨上的把手,可是却怎么转都转不起来。通过这几天的探索,孩子们似乎开始懂得了石磨的功能,只是投放的东西不对头。又过了几天孩子们开始往洞口丢花生了,硬硬的花生转动起来并不容易,但却比玩具、石头等来得容易许多。在三两个孩子的合力下,有的按住石磨,有的转动把手,孩子们发现花生竟然被磨碎了!原来这个东西可以把花生磨成粉,那黄豆可以吗?红豆、绿豆呢?孩子们将这些谷物进行了对比,从而了解到这些谷物具有不同的硬度。

除此之外,孩子们也不忘给“石磨”取名字,通过石磨可以磨东西的特点给它取名为“磨豆豆机”。此后,孩子们对“磨豆豆机”的热度依旧不减,他们开始思考怎么样磨豆更省力,磨完的豆粉可以吃吗?磨完的豆粉可以做什么?教师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持续关注活动的进展,结合STEM教育理念适时给予幼儿学习方式上的帮助。

例如,当幼儿发出“怎么样磨豆更省力”的疑问时,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猜想适时地引导孩子们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了解“磨豆豆机”的构造,想办法在“磨豆豆机”的结构上下功夫;二是迁移相关经验,从种植角的种子泡发实验中,将豆子泡水会变软的经验迁移到磨豆豆的游戏中来。通过幼儿自发的问题,引导幼儿从多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能让幼儿了解一定的知识,还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教师要有意地对幼儿的探究行为和活动过程进行记录,及时分析幼儿的发展与收获。

四、结语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幼儿园对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尊重幼儿,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建立融合学科的教育观,才能告别刻板生硬的教学模式。将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根植心中,才能及时捕捉教育的价值点,帮助幼儿全面发展。幼儿园生成课程与STEM项目进行融合已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幼儿的实践能力,帮助幼儿融合与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提高幼儿的STEM教育素养,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责任。

(责编 张欣)

猜你喜欢
实践
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究
会计预算控制现状及方法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