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课堂语言

2020-05-19 15:05卢雪娟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吐温牧师语言

卢雪娟

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些教师:课堂上信口开河,泛泛而谈,漫无边际,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还有一些教师在表达问题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觉得无话可说,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个干瘪乏味的词语,久而久之,学生听腻了,教师说厌了,课堂也失控了。语言既是一门文字,又是一门艺术,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与教师课堂语言的运用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我国杰出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凡是当教师的人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才能做好教育和教学工作”。那么教师该如何提升自己的课堂语言呢?笔者认为:

一、博览群书 充实自己

我们知道教育最可怕的是:有一群不读书的教师正在拼命的教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教师没有接触过,不知道的事情,也许学生早已知道,所以只读教材和教参,只会依葫芦画瓢,照本宣科的版本早已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教师作为“读书人”和“教书人”。必须广泛阅读,博览群书,才能锤炼出干净、明快、富有哲理的语言来。“要交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成为自来水”,而自来水的水源,便应是教师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就像自来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向学生,滋润学生知识的沃土,哺育学生茁壮成长。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努力学习,不断的丰富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课堂语言,使自己的课堂语言生动鲜活,让学生乐于接受。

二、精心备课积累总结

所谓精心备课,就必须做到课前要吃透教材,深挖教材知识点,找准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搭建课堂教学大框架,删繁就简。然后找到适合自己气质与风格的语言:或风趣幽默、或言简意赅,让学生一听就能引起共鸣,产生兴趣。当然,有经验的老师都懂得:备好课,找好资料,不代表一定能上好课;但要想上好课,就必须要备好课,做好积累与总结。如果教师经验不足,思维混乱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怎么教都觉得内容冗长乏味,怎么上都提不起情绪;如果资料太多,做不到积累总结,也会满嘴跑火车,眉毛胡子一把抓,整堂课不知道中心在哪里,最后只能“蒙着眼睛在上课”!记得有一位中年教师在上了一节公开研讨课后深有感触地说:“唉!上好课真累,为了准备这堂课,我一连好几个晚上都没能睡好觉了,就连做梦都在想怎样设计这堂课,40分钟下来竟然还有好几个内容没上好!”一句话道出了心声,加强认真备课是十分必要的。同样是中年教师,他的公开课却是跌宕起伏,精彩绝伦,同样的40分钟,教师精妙的点拨,妙趣横生的语言,把课文中的故事讲得扣人心弦,韵味无穷,学生的回答更是妙语连珠,精彩叠出。课后有老师问:“上这节课你准备了多长的时间?”该老师回答道:“说实话准备这堂课我只用了十五分钟,但是为了备好这堂课我是用了一生的时间。”不难看出,这位教师的备课源自于长期的积累总结,才会有后来课堂上的旁征博引,水到渠成。

三、明确关系配好时间

理论上大家都明白:高效课堂永远是师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的主阵地,融洽、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然而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依然还存在着一些不和谐、低效率的现象,课堂上搞“一言堂”、“满堂灌”、“自问自答”,整堂课老师是主体,学生尤如“摆设”。曾经有这样的一个小故事:有一次,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一位知识渊博的牧师演讲。起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于是准备心甘情愿地想捐款;但过了10分钟,牧师依旧滔滔不绝,马克·吐温有些不耐烦了,心理产生一些不情愿,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最后,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捐款开始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临走时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因时间过久而引起的反抗的心理现象,人们被称之为“超限效应”。因此,我们不能说我们的课上得不好,那是人的精力有限。有人做过统计,听课者集中精力听课的时间一般只能持续坚持15到20分钟。所以有人说,教师应当是导师,教师的作用在于教,导师的作用在于导。教是站在老师的角度做的,而导是要考虑学生的感受。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点常识不能忘记,明确师生关系,合理调配时间,才能有的放矢,否则的话只能是越俎代庖,出力不讨好了。

課堂语言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创造高效课堂的纽带。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认真地揣摩自己的语言,坚持不懈,苦练“嘴功 ”,自己的课堂语言才能得以提升!

猜你喜欢
吐温牧师语言
谁是真牧师
滑稽透顶的“疯子”
王子与贫儿(上)
我有我语言
阅读理解Ⅰ
语言的将来
牧师与会友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
看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