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磊 宋玉路
对大学生进行正心诚意、慎独内省的人格修养教育,真诚友善、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教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教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求,能够促使大学生系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责任感,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了解民族文化,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自觉抵制不良文化思潮侵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正心诚意、慎独内省的人格修养教育
文化与人格是一种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文化作为社会存在的一种,时时刻刻影响着人的人格养成;而人格则是人作为文化存在的具体体现。道德价值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非有德行之人,不具有成为“君子”之资格。孔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儒家文化向来重视修身,以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慎独”与“内省”也是个体从内部加强道德修养、切实践行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按照既已形成的道德观自我践行道德规范、指导自身社会实践。“内省”是“慎独”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即通过自我之反省来检讨、监督自我道德实践。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可见,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更无一劳永逸之法,应通过时时内省,刻刻慎独,达到内心对道德的高度认同、实践活动与“我”之内心想法高度一致的状态。当个体之自然属性、个人主义与道德标准产生价值冲突时,慎独通过内省之法,检视自身的欲望,以道德自我修正和自身道德观、价值观冲突的部分,进而去追求更高的道德之境界,通过这个流程,能使自身的道德价值观更加坚定不可动摇。重在修己慎独的中华文明传统天然蕴含着道德实践应具有的自我性与自觉性,也正因如此,中华文明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具有高尚品德和高洁情操的英雄人物;正是这种精神,牢牢写进我们的民族基因,在面临外侮、列强侵略的近现代史上,才会涌现出无数用鲜血维护民族大义之义士。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格修养教育,培育大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格修养养分,促使大学生充分掌握慎独内省的人格修养方法,能够使其从内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端正自我评价体系。
(二)真诚友善、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诚”与“信”的品质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所谓“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这是把个体正心诚意之命题提高到“诚”的高度,人要首先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良心,如果心诚,则继续自我努力,推己及人践行自身道德观;若心仍有偏差,则继续“养心”。这是对自我的肯定,也是对自我社会属性的肯定。孟子对“诚”更加重视,他把“诚”看作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品质,更是“天人合一”贯通有之的精神力量,所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代表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朱熹从“诚”之本意给予最质朴珍贵的解读——真实不虚,朴素无妄。“信”与“诚”有诸多相通之处,“信”的本质是追求人的表里如一、诚实守信,进而能够于道德实践中知行合一。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孔子看来,没有信用的人,是不值得深交的。“信”是人的立身之本,一个人立身处世,若无信可言,则无人可与之深交,乃至无处立身。总而言之,真诚友善、立己达人的“诚”“信”品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值得传承的价值观,真诚友善、言行一致是儒家传统文化中对“君子”的基本要求。提倡真诚友善、立己达人的“诚”“信”品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诚信友善的实践观,在社会交往中能够以诚待人、尊重互信。与此同时,大学生也应该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和了解自身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主动将自我价值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倡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之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
(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教育
爱国主义一直以来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之一。爱国主义深深烙印在华夏儿女民族基因与精神内核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进入课堂,写进课本,能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大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于学习历史中增强民族自尊心,进而引导大学生在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中进行反思,与有损国家尊严和人民利益之行为做斗争。中华文化虽历经朝代更迭、外族入侵,但始终绵延数千年而不绝,成为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百折不挠、独立自强、刚正勇毅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促使历代有识之士为了家国情怀而抛头颅洒热血。正是无数“个人”认为自身对国家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才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情怀一代代传承。在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大义冲突之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质朴地认识到:个体依附于国家而存在,国家利益是个体能够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学习民族英雄事迹,有助于引起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共鸣,深刻体会到个人发展对国家强大的强烈依赖,主动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得失之前,将个人理想的实现与国家富强自觉结合起来,从而能自觉担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目标
(一)促使大学生系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责任感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塑造了无数中华儿女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论何时,都不应被舍弃或遗忘。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优秀文化是民族之魂、力量之根,是中华儿女历尽艰辛、舍生忘死赤诚守护的精神支柱。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系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好坚实基础;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自觉抵御西方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腐蚀;促进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豪感与归属感,促进大学生于社会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習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不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内核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储备军和生力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育人于无形,加强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促使大学生自觉抵制西方文化的糟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社会道德伦理的君子风度、规范行为的法治意识、睿智的思辨哲学、精妙的人生哲理、敬畏自然的哲学生态观等内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促使大学生提升传统文化修养,自觉内化优秀传统文化,并指导大学生的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所谓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了解民族文化,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自觉抵制不良文化思潮侵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教育部高教司,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张东刚. 完善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N]. 人民日报,2014-
04-11(7).
[4]习近平.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并讲话.[EB/OL].新华社,2019-02-23.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53.htm.
(作者单位 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