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维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天,比往常更悄无声息和迅疾。
確诊数字的冰冷攀升,伴随着恐惧、沉痛和悲悯。而权威的《牛津英语词典》,收录了一批与新冠肺炎疫情有关的流行语,丰富了人们的思维向度。
这些词条包括:专业医学术语和新缩略词WFH (“work from home”的缩写,即“居家工作”)和PPE(“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的缩写,即“个人防护设备”)、“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ing)和“自我隔离”(self-quarantine)等。
词典语料库的数据显示,在今年前3个月,占据使用频率前20名的关键词,几乎都与新冠肺炎疫情有关。“在短时间内观察到一个词的使用量呈指数级上升,并有着压倒性地主导全球话语的趋势,甚至让大多数其他话题毫无容身之地,这对我们词典编纂者来说,是一个非常罕见的事。”《牛津英语词典》的执行主编帕顿表示。
对《牛津英语词典》来说,这也是一次非常规更新,它超出了其通常的季度发布周期。历史上疾病的大流行,也是新词汇催生的过程。比如,“瘟疫”或“一种致命的流行病”这两个词首次出现在1382年,也就在欧洲黑死病于1347-1351年达到顶峰后不久。
多年以后的人们也会用词典里的新词语来辨认、跟踪今天。
在抵御黑死病的过程中,还产生了一些词,像是意大利出现了“医学隔离”(Quarantine)的概念。Quarantine一词,起初是用来指耶稣被禁食40天的地方。14世纪,该词用来指代另一种性质的“被隔离”的40天—如果一位寡妇想得到分配给她的那份亡夫的遗产,她必须在丈夫去世后在亡夫家里待够40天。当黑死病降临,Quarantine这个词唤醒了欧洲人对于疾病与卫生之间深刻关系的重新认识。直到今天,我们仍能从它的词源中,体察到肆行欧洲几百年的大瘟疫给世界造成的重创。
相比“医学隔离”,“自我隔离”的首次使用就比较晚了,是在1878年,被用来描述17世纪埃亚姆村村民将自己人隔离起来的行为。当时,埃亚姆村村民这样做,是为了阻止第二波黑死病蔓延到周围村庄。
通过这些新词语,我们可以追溯西方在医学和卫生方面从无到有演进的艰难历程,并且发现这些新词语正在心照不宣慢慢地潜入我们的头脑,改写并支配我们的直觉、行动与说话的方式。我们也许不会察觉到,多年以后的人们也会用词典里的新词语来辨认、跟踪今天,也会因字、词和语法这类记录的存在,而对我们略存敬意。
这类记录背后,是一个社会描述世界时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这个系统里,哪怕是地区方言,或者特定社群、族群共享的语言环境,都可能让一个外来者获得超出想象的知识。帕顿写道:“社会的巨大变革带来了语言的巨大变革,这是词典编纂的一贯主题,而在当前的全球危机中,这一点从未如此真实。”
一切没那么糟糕,也没有虚假的胜利。翻开词典,我们也会发现,疫情像波浪一样,大约每隔一两代人的时间就出现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