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

2020-05-19 07:18邓秀华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互联网+素养大学生

邓秀华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思政部,成都 610000)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新时代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互联网+”作为知识社会创新2.0 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以便捷、高速、准确和超大容量的信息传播方式,改变着人类社会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根据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 年6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 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较2016 年底提升1.1 个百分点,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 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 亿,较2016 年底增加2830 万人。而大学生是网民中的主力军,他们通过电脑和手机,“每日必网”已经成为了他们基本的生活方式。他们在享受网络赋予的便捷和海量信息的同时,其学习、思维方式和生活模式也日渐受到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刻,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对于网络信息真伪的甄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因而了解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二)调查对象及基本情况

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工业学院、成都师范学院和成都信息工程大学5 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有关网络素养方面的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 份,收回有效问卷981 份,回收率98.1%,其中有效问卷972 份,有效率97.2%。其中男生421 人,占总数的43.31%,女生551 人,占56.69%。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因而调查结果真实可信。

二、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上网频率和场所

通过调查发现65.15%的大学生一般都是用手机通过移动互联网上网,34.25%的学生每半小时上一次网,42.47%的学生每两小时上一次网,17.81%的学生半天上一次网,仅5.47%的学生一天上一次网,没有学生没上过网(除非手机掉了或者欠费停机状态)。

对于你经常在哪里上网的问题,有69.86%学生选择在宿舍上网,23.29%的学生选择在教室上网,12.33%的人选择在网吧上网,32.88%的人选择随时随地上网。

大学生上网因年级的不同而不同,大一学生由于是新生,对于上网的频率一般是半天一次,一般都是在宿舍上网,上课期间一般都不会玩手机。随着学校环境的熟悉,老师上课特点摸清楚后,21.43%的学生选择在课堂上网,24.29%学生选择一般不会在课堂上上网,仅4.28%的学生选择从来不会在课堂上上网。

由此可见,上网已经像吃饭一样成为大学生每天的必修课,学生时时处处都在想着它,已经进入常态化状态了,要想让大学生不上网,等于断炊一样难受。一句话可以诠释手机网络的重要性,“出门可以不带钱包,但不能不带手机”,因为碰到任何问题,大家第一反应是求助手机来解决问题。有时候学生觉得自己很孤独,周围的同学和老师不值得信任,只有通过网络购物、娱乐和朋友聊天等方式来消除自己的郁闷。还有,学生之所以选择在课堂上上网,一方面可能老师的放之任之,老师的课没有吸引力,只有求助于网络消磨时光;另一方面就是学生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手机控”。

(二)上网目的和作用

图1 上网目的

图2 网络媒介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作用

针对上网干什么这个问题(图1),75.34%学生选择上网聊天交友,41.10%学生选择上网学习,52.05%选择购物,56.16 选择看新闻,39.73 选择网络游戏,因而绝大多数学生上网都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娱乐性的目的。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网上资源了解程度,非常了解的学生尽然没有,只有21.05%的学生比较了解,68.42%的学生知道一些,还有10.53%的学生完全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网上资源。可见网络对于学生学习的助推功能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仅仅是学生购物、游戏的工具而已。

对于网络媒介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促进作用(图2),31.08%的学生认为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非常重要,64.86%的学生认为有所帮助,2.7%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1.36%的学生认为网络对于大学生来说纯属娱乐和消遣。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通过网络来解决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习惯,但由于同学们从网上获取信息和资源的能力有限,很多时候根本不知道从何获取学校、专业等方面的资源,从而导致自己所学专业的网上资源利用率不高。可见大多数学生还不能有效利用网络促进自身发展。

(三)上网诚信度和网络信息真实度

对于网上聊天时是否会撒谎的问题,1.43%的学生选择经常会,74.29%的学生选择偶尔会,20%的学生选择从来不会,4.28%的学生认为在网上可以是无忌惮的发表个人观点,认为撒谎是很正常的现象。

对于网络信息真实度的统计结果如右表。

从右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网络上各种信息真实性的可信度并不高,认为很真实的就是学习资料,有26.53%的学生选择,比较高。而最低的是网上的广告和聊天内容,仅占2.04%。当然网络上的信息绝大多数还是比较可行,认为部分真实的各种信息的比例都比较高,完全不真实的是网上广告的比例最高,达到了36.74%。

类别很真实部分真是不真实网上的新闻16.33%81.63%2.04%网上的广告2.04%61.22%36.74%学习资料26.53%69.39%4.08%论坛6.12%81.63%12.25%聊天内容2.04%89.80%8.16%

导致这种调查结果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彼此之间都可以隐瞒自己的身份,一些学生喜欢通过网络来宣泄情绪和寄托感情;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现在网络的监管还需进一步的完善,网上的虚假信息得不到应有的惩罚。

(四)人们所需能力和对待网络不文明行为的方式

针对网上五花八门的信息和消息,大学生应该具备什么能力的问题(图3),45.71%的学生选择注意力,75.71%的学生选择对垃圾的识别能力,42.25%的学生选择参与力,44.29%的学生选择协作力,44.29%的学生选择网络智慧,还有11.43%的学生选择其他能力。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要想通过网络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必须要具有较强的信息识别能力。

图3 网络时代所需的能力

网络上经常有一些不文明的行为,针对这种情况,23.29%的学生选择批判,64.38%的学生是讨厌不理会,10.96%的学生是无所谓,还有1.37%的学生认为这种行为很正常,有时自己也会干这些事。

由于网络的虚拟,对于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大学生缺乏更高水平的鉴别能力。同时让大学生误认为网上的行为可以免除道德约束和承担责任,所以对于网上一些人的不文明行为,大家已经司空见怪了,有很多人会选择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来处理这些问题。

(五)人生攻击、窥探隐私和注册真实信息

对于人生攻击或诋毁行为,8.98%的学生认为这种行为可以理解,44.78%的学生认为不应该,46.26%的学生选择坚决反对。对于在网上是否会有意无意地查探他人隐私问题,77.61%的学生选择一般不会,20.90%的学生选择肯定不会,只有1.49%的学生选择会。对于在网上注册时是否会填写真实信息时,26.09%的学生选择会,69.56%的学生选择有些会,4.35%的学生选择不会。

大学生是一个知识水平较高的社会群体,对于网上的一些舆论和言论一般会有自己的鉴别能力。但是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人类生产、消费娱乐、教育等都属于社会活动范畴,换句话就是形形色色的人、稀奇古怪的事,啥都有。而大学生又处在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阅历浅,法律意识淡薄,容易受到网络谣言等不良情绪的煽动,所以鉴别各种信息真假的能力都有待提高。

三、影响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因素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影响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知识水平偏低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之所以“机不离手”,随时随地都想上网,是因为网络自我控制能力差。在课堂上由于有老师的管束和监督,只有少数学生可以偷偷摸摸地上网,更多的学生上网的时间都是选择在课余时间。课后上网更多是以娱乐身心为目的,聊天、购物、打游戏等成为了大学生上网的首选。同时由于自己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导致网络信息辨别能力低下,有时候是非不分,以讹传讹。有些学生想通过网络来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但由于信息鉴别能力不高,很难找到自己真正想学的知识网页。最后,学生总以为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有种“打死人不偿命”的感觉,自己可以随便在网上发表言论和宣泄自己的情感。

(二)三维(社会、学校和家庭)方面因素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对所面临的事务一般持批判怀疑态度。具体表现为,在遇到问题时,找朋友交心的占多数,对老师和家长的信任度有所下降。这一现象说明,当前大学生网络素养问题的存在,除了与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有关以外,在一定程度上还受“网络社会伦理道德教育的三维(社会、学校和家庭)系统”[1]265的影响。

第一、社会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人们在现实社会关系中所处地位、经济利益、生活经历、人生境遇等的不同,人们对人生的看法也不一样。特别是在社会变革、利益关系调整和各种文化思潮碰撞激荡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的社会条件下,人生观领域呈现出复杂多变、多元多样的状态。一些大学生树立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错误人生观。一些学生信奉“挣钱才是硬道理”,做微商,热衷于“网赚”。一些学生追求“个性”“自由”,流行什么就学什么,随心所欲,不加思考判断地“跟贴”“围观”。浏览学生的朋友圈,大部分晒的都是好吃的、好看的和好玩的东西。同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网络是新世纪的科技产物,它已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了解外面世界的途径,其重要性越来越显得其具有不可替代性。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它远程教育,学生可以利用它开拓视野、查找资料等。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网络在为我们带来便利和进步的同时,也附带着暴力、欺骗、反动、色情等有害信息,腐蚀着学生的心灵,冲击着原有的传统伦理和价值理念。曾多次在自己上课的班级调查,问谁没有在网上看过色情录像,近百人的班级,只有寥寥数人举手。如果学生的自控力不强,对性认知不正确,一定会产生心理问题的,弱化行为自律意识,乃至会做一些不道德或违法的行为。

第二、学校教育因素。学校网络素养的教育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目前来看,学校网络素养教育观念明显落后于网络发展的速度。学校的教育、专业和课程体系设置应该紧跟网络高速发展的速度。比如应对网络安全这一课题,武汉大学反应最快,2001 年第一批创建了信息安全本科专业,2003 武大又建立了信息安全硕士点、博士点和信息安全企业博士后流动站,随后其他学校效仿之。对于网络素养这一课题,根据调查了解,目前很多高校未建立系统的网络素养课程体系,对于网络素养教育只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课等课程里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而教学效果并不显著。亚里士多德指出“青年人学习道德和善的课程之所以效果不佳,是由于他们对生活尚无实践经验,而道德却是来自生活经验并说明生活经验。道德教育之所以培养了一大批语言的巨人和行动的侏儒,是因为许多学生缺乏生活体验”[1]103。长期以来,学校将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来传授,忽略了道德教育属于实践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对道德教育的反感和消极的接受。

同时很多学校也没有构建一个好的网络素养育人环境,对于上网成瘾的学生没有完善的教育体系来监管。一般都是辅导员老师进行轻描淡写的教育,如果不听就听之任之,不能完成学业,学生自己承担后果。如果我们建立一个对学生“网瘾”的早发现、早挽救的预防体系,加强对沉迷网络学生的早期教育和引导,很多遗憾就可以避免,很多人才就可以挽救。

第三、家庭因素。李岫云曾说“父母是孩子们启蒙老师,孩子是母亲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对互联网的认识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水平。有人说大学生已经离开了父母的羽翼,他们已经有自己的人生价值标准和分辨是非的能力,父母的影响基本上微乎其微了。诚然,上大学后父母的影响是比较小的了,但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生而有之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只有家长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家长指导关注孩子使用网络是最有效的监督方法。因此,家长自身网络素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

四、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策略

(一)提高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

英国哲人查尔斯曾说“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高尚的道德,是可以终身受益的。大学生在网络里畅游时,要确立自己的网络道德意识。在上网的时候要明白,表面看自己在与计算机、手机打交道,实际是在与不同的人交往。要维护网络的基本秩序,要排除一切错误理念的干扰,树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观念。要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使用网络暴力,不窥探他人隐私,坚持同网络不道德行为做斗争,弘扬良好的道德风尚。

(二)学校、家庭、社会三管齐下,引导孩子文明上网

1.学校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所谓网络道德教育,是指“一定的社会或阶级、集团、组织等为了使网络用户接受、认同、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体系的要求,并按照其价值标准处世做人、塑造人的网络道德素质,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他们施加系统的网络道德影响的活动”[2]。要想提高大学生网络素质,必须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学校是进行系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教师良好的网络修养。俗话说:“教师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做人。”言传身教是最好的德育教育方式。老师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网络舆情,把握学生舆情动态,做好学生舆情引导工作。

第二,把网络德育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根据专业和学科特点,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把网络素质教育列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渗透到不同的学科中去,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第三,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学校要加强学校规章制度的学习,通过良好的校风、校纪和班风建设,培育积极的、健康的校园文化。通过校园局域网、院系网页、远程教育平台、校园BBS 等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健康的媒体空间,推出大学生喜闻乐道的网络文化产品。对于学校BBS 出现的各种动态要及时的掌握和肃清。

2.家庭要形成温馨和谐的氛围

据调查,孩子沉迷于网络,上网成瘾的最大原因就是家庭,比如,家长由于自身性格和生活原因,缺乏与孩子必要的沟通;家长对孩子太严格,使之学习压力过大;家长过分阻止孩子上网,导致孩子叛逆而经常上网等。因而形成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对提升孩子网络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对于孩子,特别是有“网瘾”的孩子要经常鼓励,在情感上经常沟通,在生活上时常关注,培养孩子乐观主义精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人生价值观。教孩子“做事先做人”的道理,使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要在网络的虚拟世界迷茫、堕落,乃至犯法。对于已经迷失在网络中的孩子,要配合学校,帮助孩子重塑信心,丰富他们的课余活动,提升他们自我学习能力,早日找到自己的方向。

3.社会要加强网络监督和管理

社会教育是提升网络素养的重手段,具有“内容的丰富性、基础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3]特点。国家应通过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社区、农村基层组织、社团等大力宣传网络基本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做到人尽皆知。建立网络舆情监督机制,揭露曝光网络不道德行为,严惩违法行为。同时,大力倡导网络媒介的社会责任,为高校学生提供良性的媒介服务和消费。网络媒介要关爱大学生的人文底蕴,大力弘扬优秀网络文化,弘扬道德新风尚,传播社会正能量。

猜你喜欢
互联网+素养大学生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