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的供需失衡及精准匹配
——以利川市公共服务改革为考察对象

2020-05-19 09:04张立荣冉鹏程汪榆淇
关键词:利川市公共服务供给

张立荣,冉鹏程,汪榆淇

(华中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多次提出要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以政府购买的形式将众多微观事务交给社会承接。201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引入竞争机制和利用市场化方式,让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2018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第三方绩效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要引入第三方对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的经济性、规范性、效率性、公平性进行审查。可见,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已成为深化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改革,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的重要模式创新。但是,随着人民群众服务诉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公共服务“一刀切”的购买模式带来了供给侧与需求侧在公共服务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的失衡,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本文结合公共服务改革试点地区——湖北省利川市的实践经验,着力探究政府精准识别群众的多样化服务需求,向社会力量购买供需均衡、群众满意的公共服务,为政府购买精准公共服务提供学理支撑和政策选择。

二、文献综述

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西方国家,是新公共管理运动对政府失灵的反思和变革。对此,西方学者在公共选择理论、多中心治理、合作治理等理论基础上展开了广泛研讨,构建了具有“契约购买”“民营化”“社会参与”特点的理论体系,包括以经济、效率、效能为目标的市场式政府创新(1)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吴爱明、夏宏图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39页。,以服务项目采购制、合同制为内容的竞争性政府建设(2)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周敦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43-69页。。但政府市场化在具有效率优势的同时也伴随着损害公平正义、民主和宪政价值等问题,因此引起一些学者的反思,如登哈特夫妇指出政府要在满足社会公共服务需求时清楚从控制变为议程安排的角色转变(3)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03-105页。。莱特斯·M.萨拉蒙认为政府应与第三部门合作,在公共服务需求的回应机制中建立起伙伴关系(4)莱特斯·M.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田凯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257-284页。。同时,由于公共服务供给市场化忽视了社会公众的个性化需求,导致严重的供需失衡问题(5)Larry D.Terry.“Administrative Leadership, Neo-Managerialism, and the Public Management Movement”,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98(3).。因此近年来,西方学者针对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过程中的国家“空心化”(6)Jeffrey L.Brudney,Sergio Fernandez,Jay Eungha Ryu,Deil S.“Wright.Exploring and Explaining Contracting Out: Patterns among the American States”,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05(3).、公共服务内部生产(回购)(7)Naczyk M,Domonkos S.“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Varieties of Pension Privatization Reversals in Eastern Europe”,Governance,2015(2).、供应方缺陷对政府购买的影响等供需失衡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既有成果突破了传统市场化模式,重点关注政府责任、需求回应、公民权利、公共精神等创新理念(8)Brinton Milward,Keith Provan.“Managing the Hollow State: Collaboration and Contracting”,Public Management Review.2003(1).,为我国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的理论发展和具体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中国,随着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实践的推进,一些学者对政府购买服务的供给和需求问题展开了探究。在供给方面,不同学者针对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的主要障碍、突破方式、边界范围及其界定因素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如张立荣和冷向明针对公共服务短缺和区域配置不均衡问题,从政府行为功能、政策工具、绩效评估等维度探究供给变革方向(9)张立荣,冷向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向下的政府行为变革》,《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4期。。管兵和夏瑛通过对比分析,指出社会力量公共服务供给专业性会在行政控制和市场竞争双重压力下存在被销蚀的隐忧(10)管兵,夏瑛:《政府购买服务的制度选择及治理效果:项目制、单位制、混合制》,《管理世界》,2016年第8期。。在需求方面,盛明科和蔡振华指出我国公共服务需求管理要在现实矛盾和基本国情的框架内,从信息、责任、技术、主体等维度,探索弥合经济高速增长与充分满足人民公共服务需要之间沟壑的路径(11)盛明科,蔡振华:《公共服务需求管理的历史脉络与现实逻辑:社会主要矛盾的视角》,《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陈建国认为中国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的终端需求者作用空间微小,需从制度结构、方法技术和政策工具三个层面解决偏好被替代的问题(12)陈建国:《政府购买服务的需求管理模式和改革方向》,《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综上,既有文献对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供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购买范围、购买边界、供给机制及需求管理,而对公共服务市场化模式深层次、源头性的需求满足问题关注较少,从需求精准识别的角度探索供给侧与需求侧适配逻辑及制度优化的研究更为鲜见,这为本文的创新性研究留下了空间。

三、研究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供需关系的视角厘定

前文提及,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已成为克服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服务成本过高、服务效能低下等弊端的治理模式创新,但在利用社会力量公共服务专业化生产背后,隐藏着上级政策逼迫政府治理走向民营化和市场化这一逻辑。然而,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的本质属性,要求政府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以供给优质服务、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13)王浦劬:《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改革意蕴论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第7期。。可见,这一逻辑忽略了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的源头性需求识别和满足社会需求的终极性皈依。多个案例研究表明,我国目前广泛存在的“供给主导”型政府购买模式,必然产生耽于供给方意志而忽视公众意见的公共服务购买决策(14)尹栾玉:《基本公共服务: 理论、现状与对策分析》,《政治学研究》,2016年第5期。。同时,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过程中普遍采用的项目制,让社会力量成为完成政府内部指标的被动行动者,使政府与社会力量都缺乏识别群众需求的动力,进而影响公共服务的结构合理性和质量保障性(15)王清:《项目制与社会组织服务供给困境: 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化运作的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17年第4期。。据此,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要突破自上而下的“供给导向”,摆脱一刀切、统一化及供给真空和过剩所衍生的供需失衡状态,以自下而上的“需求导向”、政府统筹的供给方略实现供需适配均衡。

同时,“精准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要求,对于提升政治行政效能、促进国家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不断驱动政府走向扁平化和开放化、群众公共诉求表达空间和机会扩大化,需要国家按需供给、提升治理回应性(16)陈振明:《政府治理变革的技术基础:大数据与智能化时代的政府改革述评》,《行政论坛》,2015年第6期。。加之,国家区域城乡发展不均衡、社会利益格局复杂、治理理念与程序固化等因素,致使选择性治理、粗放式治理等与群众需求匹配“失准”的问题仍然存在。习近平总书记立足理论与实践,在治理层面对多元主体互动和参与社会政务活动方式作出了改变,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国家治理与群众需求精准适配的价值观,并将其贯穿于“四个全面”与精准扶贫等重大战略布局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精准性”价值理念主要阐释了“为了谁”“依靠谁”“如何治理”的问题,涵括内容十分丰富(17)彭国昌,朱天义:《精准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的精髓》,《青海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其中,人民主体性导向回答了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检验一个政党和政权性质的问题,本质是将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权利主体和评价主体;“过程-结果”导向是以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真实需求为准绳,让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能有所遵循;“制度治国”导向是以体系化制度建设和全领域全覆盖的制度设计,将权力关进“铁笼”,保障群众所需与政策结果相适配。

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作为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部分,亦需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精准性”理念。因而,本文将“供需精准性匹配”确定为研究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供需失衡问题的视角。这种视角的理论主旨及分析模型为: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供需精准性匹配的实现过程,包含群众诉求、政府购买、社会力量生产三个相互贯通的环节,依循群众精准表达与反馈——政府精准识别与购买——社会力量精准生产与服务这一良性循环过程(如图1所示)。具体而言,“群众诉求”是逻辑起点,即随着社会复杂性的不断增强和社会公共服务需要的快速增长,社会公共服务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变化能通过需求表达渠道向政府进行反映。“政府购买”即政府在精准识别群众公共服务需求和审查购买对象资格及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合同等方式向社会力量转移自身职能,以获取专业化、高效率的公共服务供给。“社会力量生产”即社会力量以公开竞争的方式承接政府职能、获取公共服务项目,并按合同要求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实现服务的高质量生产。

四、公共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利川市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的实践考察

利川,县级市,隶属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鄂西武陵山区。作为湖北省公共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利川市政府基于需求导向,在传统行政弊端暴露和社会治理变革背景下,单列预算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推动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引入社会主体“嵌入”基层治理体系。在此背景下,利川市在探索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的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果,其在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相适配方面的典型经验值得挖掘。

(一)群众需求变化与表达:利川市公共服务回应需求的逻辑起点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民俗风情等,利川市传统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无法真正付诸实践。随着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完善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各种内生性和外生性动力驱使群众公共服务需求朝着数量规模扩大化及质量要求个性化、多样化、精细化方向变化。一方面,公共服务需求内容愈加多样化。如利川市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需求已经突破了传统“合法不合法”的层面,走向具体化。其中包括城市扩展带来的征地拆迁、补偿赔款等相关法律咨询服务,农村青壮年流出后的“386199”人群生产生活所需的特殊法律服务。另一方面,复杂化环境催生服务需求个性化。利川市地处山区,土家族、苗族人口超过半成,土司制度和土司文化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烙下了深刻印记,较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要求公共服务供给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再一方面,公共服务需求数量激增催逼社会治理手段和方式创新。近年来,利川市城乡各地区对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诉求迅速扩大,其满足程度关系到基层社会稳定和城乡有序治理。正是现代化进程中公共服务需求出现了以上变化,利川市政府便以群众诉求表达为基点不断探索创新现代化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开拓线上线下多种群众需求表达渠道,并将其作为公共服务供给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起点。

(二)利川市公共服务需求满足的供给过程与结果

1.群众需求识别,适应公共服务需要

长期以来,利川市公共服务的供给基本以政府大包大揽及“运动式、填鸭式”为特征,导致公共资源浪费、群众不受惠、政社关系不和谐。鉴于此,利川市政府紧抓公共服务改革试点机遇,创新机制,一改替民做主、千篇一律的状况。在公共法律服务方面,利川市为满足群众需求,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摸清群众最需要的法律知识,然后对信息进行综合研判以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和培训。比如,利川市针对乡村妇女儿童、留守老人、不同职业人群的多样化现实需求,让法律顾问利用专业知识分类服务。据统计,利川市针对“三留守”人群,每个乡镇平均每年开展专项法治宣讲活动近100场。同时,利川市还创造出群众“点菜”、政府“买单”、法律顾问“做菜”的模式,根据城乡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量身定制公共法律服务方案。如利川市东城街道根据城市空间扩展产生较多拆迁矛盾、补偿纠纷的情况,让法律顾问团围绕征收补偿标准、土地管理依据等主题,深入宣讲《土地管理法》《物权法》《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于减少官民纠纷、降低上访率起到了积极作用。

2.政府购买服务,创新资源配置方式

利川市政府面对治理新形势和新压力,探索出法律顾问制度、城市环卫市场化机制、农村卫生服务外包机制等,在多个领域实现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在公共法律服务领域,利川市政府与律师事务所合作引入专业化力量打造新兴治理主体,并单列预算根据服务数量和质量支付费用。按照相关标准,每位律师每年可得到4万元的基本服务费,绩效则按照法律咨询(50元/次)和法律培训(500元/次)次数进行累加。目前,全市5家律师事务所、6家基层法律服务所、603个调解委员会,都嵌入法律顾问制度中,累计排查各类矛盾纠纷6384件,调解成功率达98.1%。在城市环卫领域,利川市政府通过市场化改革购买了6个清扫保洁公司的城市卫生服务。其中,重庆龙腾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城区136万余平方米街道清扫、保洁,负责日均超过150吨垃圾的回收和处理工作。此外,利川市还在清江生态保护、城乡生活垃圾与焚烧发电、医疗服务等领域探索政企合作机制。

3.社会力量生产,突破服务落地困局

在市场化改革后,利川市政府完全遵循市场规则,采取公开招标方式,平等协商、共同议价。社会力量承接政府公共服务项目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社会问题进行排查、讨论和处理,实现了专业力量对行政力量的补充,使公共服务在基层“软着陆”和“活起来”。以公共法律服务为例,利川市政府让律师事务所参与法治建设过程并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法律顾问通过法制讲座、送法下乡、法律咨询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深入开展普法教育,积极参与各类疑难矛盾纠纷及非正常死亡案件的协调处理,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法律顾问参与重大决策法律审查、规范性文件核定、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谈判、信访案件化解等事务,在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利川市律师顾问团为让法律服务更加精细化,还根据不同人群实际情况发放便民服务卡,让居民可根据自身需求联系任何一位律师进行咨询,同时还开设“法律诊所”,让律师入户问诊、定点义诊、定期巡诊、集体会诊等。

五、利川市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问题透视

客观而论,利川市政府在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的供需适配实践方面虽然积累了有益经验,但按供需精准性匹配的要求衡量,仍存在不少差距,面临失衡困境。

(一)利川市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表现

1.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识别失准。利川市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时主要依据普遍性、大众化需求进行资源配置,对于小众化和价值精神层面的需求,如养老陪护、维权咨询、生活护理、家政服务等,满足程度较低。调研发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利川市主要是对各村进行统一化、标准化硬件设施建设,其中包括乡村阅览室修建、健身器材配套等。但这忽视了村民文化水平、现实需要及阅读休闲时间等因素,未能对农产品培育方法、土壤增肥技术等需求较大的书籍进行配置。

2.公共服务数量、质量的供给失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社会力量发育程度不高,利川市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所达成的供给总量不能满足群众所需。如在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过程中,利川全市现有律师事务所和基层法律服务所共11家,执业律师及法律服务工作者49名。面对14个街道和乡镇、超过90万的人口规模,利川市很多签约律师兼顾自身私人法律工作和多个乡村法治建设任务,无法有效填补服务缺口。另外,利川市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中结构碎片化问题明显。利川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缺乏整体性、长远性规划,财政局、社保局、司法所等不同职能部门间存在信息壁垒,致使公共服务购买项目出现粗放重叠及衔接断裂问题。

3.公共服务承接主体的甄选失准。利川市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过程中选择的社会力量,部分存在专业性不够、资源不足、技术较落后、社会责任感不强等问题,所生产的公共服务产品与政府要求相脱节,更与群众需求相错位。如农村垃圾处理厂商缺乏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焚烧降污技术,法律事务所内部有资历、有经验并对经济纠纷具有较强专业性的调解律师较少。

(二)利川市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原因

1.群众需求表达意识和能力不强,渠道不足

一方面,利川市处于西部山区,与外界交流受限,加之传统土司文化、管制思维的影响,当地群众普遍认为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是政府分内之事,因而向政府表达需求的内在动力不强,导致忽视自身需求的表达而选择被动接受。另一方面,利川市广大农村居民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受教育程度总体较低,对公共服务政策的理解力及服务需求表达力普遍较弱,难以有效表达个性化诉求。此外,利川市群众常常在政府相关部门入户调查、抽样访谈、定期调研时对公共服务需求进行表达,线上线下的多样化渠道不足。

2.按需购买机制不完善,监督管理不到位

利川市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在人才引进政策、制度规范、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漏洞,导致公共服务供给时缺乏制度依据和强有力的支撑基础。下级职能部门执行落实公共服务项目时没有统一的准入规则、考核标准及购买程序,导致城乡区域、不同部门间形成公共服务供给差异。同时,利川市政府在进行公共服务市场化决策中,由于内部专业人才少、需求识别和社会力量筛选成本较大、决策者的传统行政思维惯性等原因,造成前期群众诉求识别不充分、中期购买对象混杂、后期监督管理不到位。此外,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中第三方独立主体缺位,致使利川市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的内容匹配性、项目科学性等不能形成客观评价,亦无法针对性地进行调适。比如,利川市公共法律服务购买中,政府主要对律师咨询团一年内法律下乡培训会的开展场数、社会矛盾的调解成功率等情况进行考核,而缺乏对群众满意度和服务质量的核定,使得政府评价与群众实质性服务享用之间存在较大偏差。

3.社会力量服务生产的行政化倾向和熟人社会影响

首先,行政化倾向主要表现为行政部门过度干预社会力量的独立性,社会力量又过分依赖行政部门。由于公共服务供需链条延长并增加了反应时间,政府在追求政策推行高效率时,往往忽视社会专业力量而重拾传统管理方式,久而久之社会力量也形成相应的“路径依赖”。另外,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后出现“契约异化”。在正式签约后,政府部门常常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和行政权力随意增加、更改服务内容,社会力量为了获取相关项目的持续合作及政府提供的相关资源不得不被动接受,使本为平等的市场化合作关系变成官僚层级关系,导致社会力量主要关注政府要求而非群众需求。其次是熟人社会影响。利川市社会力量置身于西部民族聚居山区,在生产、提供公共服务时难以摆脱熟人社会关系网络的束缚和影响。如利川市东城街道通过律师顾问团供给公共法律服务时,面对乡村婆媳关系、老人赡养等家庭纠纷时,律师这类“外人”不被允许介入。

六、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供需匹配的精准性策略

突破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的供需失衡困境,促进供需精准性匹配,实现供需均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完成这项工程,需要践履精准性价值要求,从群众、政府、社会力量三类主体需求的精准表达和识别,重新厘定政府角色,精准定位各主体间的界限,健全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的制度体系、运行机制诸方面综合施策、协同发力(如图2所示)。

(一)提升能力、拓展渠道,促进服务需求精准表达

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在突破传统政府“打包式”供给模式并加入需求变量后,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所依托的基础是群众多样化需求,且最终落脚点是群众需求的满足程度。因此,群众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过程、精准表达其服务需求,从根本上决定着供需均衡的实现。有鉴于此,政府首先应从教育入手,增加教育投入、提升基础教育质量,针对农民群体、老人群体及已就业但中途辍学的群体开展专题教育活动,以此强化政策理解、公共服务需求表达等能力。其次,要通过提高乡村自治水平,提升群众主人翁意识、权利意识及表达意愿。具体而言,基层自治组织可通过积极引导让群众参与公共服务反映委员会、基层公共服务推进会等,使其有较强获得感、使命感与参与热情。最后,基层政府要拓展群众公共服务表达渠道,让需求反映有门道。政府可以基于既有自上而下的公共服务需求识别方式,开拓需求反映邮箱、街乡线上交流小组等新渠道,实现群众自下而上及时、精准表达公共服务需求。

(二)引入现代治理理念和技术,强化服务需求精准识别

实现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的供需均衡,离不开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治理理念和技术。第一,鉴于互联网用户需求与其网络行为存在一致性,政府在识别群众公共服务需求的过程中,应强化内部行政人员从网上海量数据中分析和挖掘群众公共服务需求的理念,对复杂来源、多样领域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提升公共服务需求识别的全面性和完整性。第二,不断拓展和丰富公共服务需求的精准识别形式,如开设政府专题网站、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APP、QQ群等。这种多样化公共服务需求数据的收集渠道,能够突破样本数量、地理位置、信息传播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在海量数据中对群众需求的质量、数量、种类、成本等进行精准定位,以实现区域内部经济基础、发展资源与群众需求偏好的精准匹配。第三,利用现代化技术打破传统部门间公共服务信息孤岛,建立信息公开和共享平台,使政府各部门在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过程中能对内部群众需求识别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确保服务规划充分、有效,并最大限度地节省服务资源。

(三)厘清角色和职能,实现主体界限精准定位

构建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的供需均衡制度体系,必须精准厘定政府、社会力量、群众的角色及职能界限,并以法律法规加以规范,方能形成权责清晰、运行有序、服务高效的公共服务合作供给伙伴关系。在这种关系格局中,政府扮演供给者、购买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其职能重心由传统的大包大揽转变为购买标准制定、平台搭建、购买付费及公共服务质量测评;社会力量扮演承接者、生产者、竞争者的角色,其主要职能是在获得政府公共服务项目后,按照对应要求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在公共文化、医疗卫生、公共安全、养老等领域进行服务;群众扮演需求者、消费者、反馈者的角色,是公共服务需求的来源和最终归属。

(四)建立健全运行机制,确保公共服务精准供给

其一,弹性化公共服务预算机制。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每年度的经费预算,应根据群众公共服务需求数量、质量、结构信息分析结果和上年度经济发展水平灵活变动。其二,服务项目招标公平竞争机制。为保证政府公共服务购买对象具有承接能力,政府要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让企业和社会组织在统一平台上公平竞争。同时,对竞争主体的专业性、人才队伍、社会信誉、资本实力等情况进行全面考察,以确定具有胜任力且能精准符合群众需求的购买对象。其三,全程动态评估考核机制。政府在购买公共服务后不能撒手不管,而应加强对购买对象公共服务生产效率和质量的监督。为此,政府部门应组建专业团队对社会力量公共服务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将成效考核及群众满意度调查作为常态化工作,实现社会力量服务生产的每个环节及每项产品都能与签约内容保持一致。其四,专业人才吸纳机制。为弥补政府内部行政人员在公共服务购买项目管理方面的能力不足,政府应该通过兼职特聘、顾问咨询等方式,充分吸纳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利川市公共服务供给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2021版正式启用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论气象公共服务的职能提升
促进内外贸易 创新公共服务
利川 “候鸟人才”基地武汉联络处挂牌成立
省水利厅:以水为媒推进“三个强化”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