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龙,李芳
(衡阳师范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体育课是我国学生小学到大学的必修课,是青少年系统学习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的重要场所,因此,体育课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运动。英国学者Green将体育课对课外锻炼的影响称为“体育课效应”[1]。Wang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体育课效应”的实现路径,认为在体育课的自主性支持环境中传授知识可能是促进学生课外锻炼行为的有效途径[2]。
我国部分学者从学校体育观念和哲学视角,提出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持续下滑困境的破解之策。其中,“强制体育”是近几年涌现的一种新的学校体育思潮[3-5],提出的背景是部分体育教师在没能领会国家倡导的注重学生体育兴趣和主体地位的情况下,出现体育课堂中无所适从的现象,学生处于“自由”状态。强制体育从社会和个人、目的与手段、预设与生成等哲学的角度认为,强制体育是抑制学生身心弱化、消解体育尴尬、遵循学校体育规律和现实国情的必然选择[6]。强制体育的提出和主流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形成明显的矛盾和悖论,虽然从哲学和人文社科的角度思考学校体育问题,为体育研究提供了多元视角,但其“科学性”有待进一步考证。因此,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从“体育课效应”的角度,分析体育教师究竟应该为学生提供“强制”还是“自由”的课堂社会情境,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循证依据。
就体育课而言,无论“强制”还是“自由”,最终都落实在体育教师课堂中提供的社会情境来实现。也就是说,课堂中体育教师提供的社会情境可以表现为“强制”还是“自由”。自我决定理论是体育课堂社会情境的重要理论基础,它从有机辩证的角度阐述了外部环境促进内部动机及外部动机内化的过程。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对社会环境和个体动机定向的理论关系,体育教师课堂提供的社会情境满足学生的自主、能力、关系三个心理需求时,学生会坚持课堂中的体育行为,并逐渐形成自主动机,反之,学生会出现消极或回避行为,形成控制动机,并且认为学生的动机定向存在一个从无动机-外部动机-内部动机的连续体,随着学生的认知变化,体育课堂中社会情境与动机定向存在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7]。Vallerand在自我决定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内、外部动机的层次模型[8],该模型认为社会情境因素会影响人的自主、能力、关系三个方面的基本需求,进而出现不同的动机定向和动机结果,即社会情境→心理需求满足→动机定向→动机结果(认知、情感、行为),强调了心理需求满足和动机定向在社会情境和结果变量之间的中介作用[9]。
国内外学者就体育教师课堂提供的社会情境与学生的动机定向和学习行为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英国学者Standage研究认为,体育课堂中得到自主支持的学生有更好的自主感、能力感、关系感,更高的自主动机水平,自主动机水平正向预测课堂中学生的努力程度、坚持性、挑战性[10]。类似这种研究,欧美国家关于学生动机定向与努力程度、运动技能、体力活动水平[11]、情感[12-14]、课后锻炼意向[15]等体育课情境中学生的知情行变量和课外锻炼意向等动机结果变量关系得到了大量验证。国内学者孙开宏探讨了体育课中学生的自主支持感、心理需求满足和动机定向之间的关系[16-17],体育锻炼领域,丁维维和项明强也验证了体育锻炼自主支持和动机结果变量的关系[18-20]。这些研究为体育课社会情境选择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对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不过,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社会情境大多只涉及到自主支持单一维度。根据自我决定的社会情境与心理需求关系,能力支持和关系支持的社会情境没有得到重视。事实上,体育教师课堂上提供的社会情境不但要考虑学生知识学习的自主性,还要考虑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以及师生间和谐关系的构建。因此,体育课社会情境的营造需要同时考虑学生自主、能力、关系三个心理需求的满足,即只有在三种基本心理需求都得到支持时才能实现最佳功能和真正的整合行为,三个基本心理需求协同支持比单个支持有更好的行为参与[9,21]。因此,需要进一步检验多维社会情境对体育课动机结果变量以及这些变量对课外锻炼的影响机制。
鉴于此,研究通过对系列问卷的本土化,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和动机的层次模型,采取横向研究设计检验体育课堂教师创设的社会情境,即体育课中教师多方面的需求支持(自主支持、能力支持、关系支持),通过心理需求满足、动机定向和体育课学习行为中介变量与课外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具体的研究假设为:H1中学生体育课中感知教师的需求支持将正向预测自身的心理需求满足;H2心理需求满足将正向预测动机定向(自主动机指数);H3动机定向将正向影响体育课堂中学生的乐趣感、坚持与努力,负向影响厌倦感;H4课堂中学生的乐趣感、坚持与努力将正向预测课外锻炼,厌倦感将负向预测课外锻炼;H5需求支持→需求满足→动机定向→体育课学习行为→课外锻炼假设模型中,需求满足、动机定向、体育课学习行为在需求支持和课外锻炼中起中介作用(见图1)。
调查对象为1 111名初一至高二的中学生,具体的抽样方法和人口学信息详见本人已发表的前期研究[9,22]。
2.2.1 体育课需求支持量表
体育课堂社会情境采用体育课需求支持量表测量,它工具根据Williams的Health Care Climate Questionnaire(HCCQ)量表[23]修改而成。前期研究已经应用了该量表,表明具有较好的信效度[9,22]。
2.2.2 体育课学生需求满足量表
体育课学生需求满足测量采用刘靖东修订的Psychological Needs Satisfaction Scale in Physical Education(PNSSPE)量表[24],其中自主感为4个题项,能力感、关系感各为3个题项。验证性因子分析发现,数据拟合不理想,删除自主感潜变量标准化因子载荷低的第1题,即“在体育课中,我觉得我有机会表达我的意见和想法。”模型修正后除卡方自由度比值之外各项指标符合拟合标准,x2=178.646,d f=23,x2/d f=7.767,RMSEA=0.078,CFI=0.959,NFI=0.953,IFI=0.959,GFI=0.966。信度检验后Cronbach'sα系数显示变量具有较好的内部可靠性:自主感为0.739,能力感为0.802,关系感为0.791。
图1 体育课堂社会情境促进课外锻炼的假设模型
2.2.3 体育课学生动机定向量表
体育课学生动机定向量表采用钟伯光修定的原因知觉量表[25]。前期研究已显示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9,22]。动机定向采用相对自主指数的形式表达,计算公式为:2×内部动机+认同调节-内摄调节-2×外部调节[10,26]。
2.2.4 体育课学习行为和情感量表
体育课学习行为和情感即动机调节的结果变量,主要包括坚持性与努力程度、乐趣感和厌倦感。坚持性和努力程度的测量采用管建明编制的AGQ-PE量表中的部分题项[27],坚持性为4个题项,努力程度为3个题项。坚持性和努力程度虽是两个不同的结构,但探索性因子分析显示可以合成一个因素,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7.123%,因子负荷最小的为0.711。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x2=21.233,d f=10,x2/d f=2.123,RMSEA=0.032,CFI=0.997,NFI=0.994,IFI=0.997,GFI=0.994,符合模型拟合标准,量表结构效度较好,信度检验Cronbach'sα系数值为0.874。乐趣感采用Scanlan的The Sport Enjoyment Scale[28]中的4个题项,例如,“我很享受体育课中活动。”厌倦感采用Ntoumanis[29]设置的3个题项,例如,“我总是希望体育课快点结束。”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x2=32.575,d f=13,x2/d f=2.506,RMSEA=0.037,CFI=0.992,NFI=0.986,IFI=0.992,GFI=0.992,信度检验乐趣感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值为0.832,厌倦感为0.651,符合统计学标准。
2.2.5 课外锻炼量表
课外锻炼采用GLTEQ量表[30],主要从锻炼的时间、频率、类型、强度四个要素着手,让学生回忆过去7天的体育锻炼情况。前期研究已显示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9,22]。其中,中高强度的课外锻炼引起的能量消耗得分计算公式为:高强度次数×9MET+中强度次数×5MET。
以上所有量表选项得分为1(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7分之间,课外锻炼量表除外。
研究主要使用spss 20.0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信度检验和回归分析,使用amos 20.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估算方法采用最大似然法。模型适配度评价指标使用卡方自由度比(x2/d f)、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比较适配指数(CFI)、规准适配指数(NFI)、增值适配指数(IFI)、适配度指数(GFI)。使用Bootstrap进行中介效应分析。
研究变量的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需求支持与需求满足、内部动机、认同调节、自主动机、乐趣感、坚持与努力、中高强度课外锻炼活动成显著正相关,需求支持与外部调节、厌倦感呈负相关。描述性统计结果与理论期望基本一致。自变量、中介变量、因变量之间显著相关,适合进一步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模型分析时考虑到潜变量的观测变量较多,研究使用了题目打包技术[9]。需求支持包括自主支持、能力支持和关系支持;学生需求满足包括自主需求满足、能力需求满足和关系需求满足;体育课中学生动机定向采用自主动机指数形式表达,计算公式为:2×内部动机+认同调节-内摄调节-2×外部调节,经过赋权后自主动机指数有三个观测指标,得分越高代表越自主;乐趣感、厌倦感、坚持与努力使用因子法各生成两个观测变量;课外锻炼的中高强度体育活动能量消耗得分采用Godin量表计算:高强度次数×9+中强度次数×5。
表1 各变量均值、标准差及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图2 促进中学生课外锻炼模型路径图
根据前文提出的假设,采用AMOS20.0构建假设模型,以体育教师课堂上的社会情境(需求支持)为前因变量,课外锻炼为结果变量,中介变量为基本心理需求、自主动机、体育课学习行为与情感,估算方法为最大似然法,中介效应分析采用Bootstrap法进行。结果参数显示,该模型与数据具有较好的契合性,拟合指数为:x2/d f=6.804,RMSEA=0.072,CFI=0.947,NFI=0.939,IFI=0.947,GFI=0.932。该模型中需求支持通过系列动机序列,解释了19.4%的中高强度课外锻炼行为方差,解释了39.7%的需求满足方差,需求满足解释了56.9%的动机定向方差,动机定向解释了92.5、27.8、56.7%的乐趣感、厌倦感、坚持与努力方差。
图2显示了模型的标准化结果。中学生体育课中的需求支持感知能够积极预测需求满足(β=0.63,p<0.001),反过来,需求满足又能预测动机定向(自主动机指数)(β=0.75,p<0.001)。此外,动机定向能正向预测中学生体育课中的乐趣感(β=0.96,p<0.001)和坚持与努力(β=0.75,p<0.001),负向预测厌倦感(β=-0.53,p<0.001)。最后,课堂中的乐趣感(β=0.27,p<0.001)和坚持与努力(β=0.14,p<0.05)能够正向预测课外锻炼,厌倦感(β=-0.10,p>0.05)对课外锻炼的预测不显著。模型中体育课中教师的需求支持对课外锻炼没有直接效应(β=0.00,p>0.1)。
标准的间接效应(表2)显示,需求支持正向影响动机定向的效应量为0.76,正向影响课堂中的乐趣感、坚持与努力,效应量分别为0.46和0.36,但需求支持对课堂中的厌倦感为负向预测,效应量为-0.25。需求满足正向影响课堂中的乐趣感、坚持与努力的效应量分别为0.73和0.57,负向预测课堂中的厌倦感为-0.40,而对课外锻炼的正向预测效果量为0.57。动机定向对课外锻炼的效果量为0.42。所有路径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均达到0.01以上的显著水平。通过5 000次Bootstrap样本重复取样后,结果显示需求支持→体育锻炼的总间接效应中效应值95%置信区间不包含0(β=0.20,p<0.001,CI95%=0.16-0.24),说明该效应显著,支持了需求满足、动机定向、体育课学习行为在需求支持和课外锻炼中起中介作用。
表2 结构模型中各变量的间接效应标准参数估计一览表
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体育课中教师提供的多维社会情境,通过学生系列的动机序列,影响学生的课外锻炼行为。具体来说,即探讨课堂中学生需求支持感知、需求满足、动机定向、体育学习行为和情感与课外锻炼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需求支持通过需求满足正向预测动机定向,动机定向通过课堂中体育学习行为正向影响课外锻炼。
研究结果显示,体育教师课堂中创设的社会情境很重要。具体来说,研究模型中需求支持是整个需求满足的一个重要预测变量,并且需求支持通过间接作用对需求满足包含的自主性、能力感、关系感三个子变量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研究结果支持研究假设H1。模型中需求支持通过需求满足正向预测动机定向、课堂中的乐趣感、坚持与努力、课外的体育锻炼,负向预测学生体育课堂中的厌倦感,这与过往的研究[13,31]和动机的层次模型[8]一致。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的社会情境对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关系心理需求满足感非常重要。也就是说,课堂社会情境创设的能力是体育课教学的核心要素,既是向上对接国家体育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主体地位的客观呈现,也是向下衔接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探索。“强制”或“自由”均不是体育课堂社会情境的应有景象,“强制”体育偏离了教育改革趋势,“自由”是部分体育教师不学习不负责的消极表现。
按照自我决定理论,课堂社会情境创设需要仔细考虑学生的自主、能力、关系三个基本心理需求。提高学生的自主需求感知方面,体育教师应该从学生角度考虑学生的自身兴趣,并且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合理的理由,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认知能力。体育学习过程中,认识和接受学生的消极情感,允许学生有一定的选择权利和决策机会,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其意识到体育学习行为是基于自身的兴趣和内在需求。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感知方面,主要是指学习内容应与学生既有能力相匹配,安排教学任务时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和能力进行调整,练习中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积极反馈,注重学生自身的进步,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努力和优化自身的能力感知,加速形成更自主的动机[32]。在提升学生的关系感知方面,体育教师一方面注重理解和关心自己的学生,另一方面可通过布置小组任务,鼓励学生采用协同合作方式练习,努力营造情境提升学生和同伴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信任水平,这种情境反过来又可帮助学生克服无法独自完成任务的恐惧,从而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总之,体育教师在创设课堂社会情境时,过于专制或自由都不利于学习效果达成,我们应通过体育教学和竞赛,让学生追求运动的乐趣,满足他们的基本心理需求,形成参与运动的自主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心理需求满足后,动机调节会有内化趋势,能表现出积极的行为和情感体验,需求满足是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课内外体育活动的推动器。结构方程模型中显示,需求满足正向预测动机定向,支持研究假设H2。这一结果也与自我决定理论和英美国家同年龄青少年体育课情境研究[13-14,31]一致。基于这些发现,体育教师应该从自主、能力、关系三个方面提供支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情况,尤其是注重学生的能力需求满足,如设计一些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中等难度体育活动,积极反馈并注重学生自身的努力和提高,满足学生的能力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学生需求满足是指自主性、能力感、关系感三个基本方面,有学者称它为人类天生的心理营养素[7],其中,自主性是指学生在服从体育课堂行为规范前提下,充分认识环境信息和个人需求的前提下,基于内在兴趣或外部因素控制而做出的行为选择,自主性不等于对教学制度的藐视或自由意志[9]。有学者认为自主性关系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有发言权,能力感涉及学习目标的达成,关系感则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联系,教师如何满足这些需求,决定学生体育学习的态度、动机和成就[33]。
动机是行为的原动力,越自主定向的动机,越表现出好的动机结果,如体育课堂中较高的乐趣感和坚持与努力程度,较少的厌倦感等。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行为调节存在一个从无自我决定到自我决定的动态的连续体,自我决定程度越高(如内部动机、认同调节)的个体越容易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和体验到积极情绪,自我决定程度越低(如内摄调节、外部调节)的个体越难以参加参加锻炼和体验到消极情绪。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动机定向正向预测乐趣感(β=0.96)、坚持与努力(β=0.75),负向预测厌倦感(β=-0.53),研究结果支持研究假设H3,间接效应显示动机定向对课外锻炼的效果量为0.42,路径系数均到达显著性水平。这些结果与国外过往研究[14,34-35]一致,说明自我决定理论中的动机定向具有较好的跨文化适应性。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加强学生体育课中自主动机的形成,来促进课内外的体育学习行为,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充分认识到课堂学习情境与动机转化的核心因素。
体育课中的学习行为本研究主要采用乐趣感、厌倦感和坚持与努力三个变量,结构模型中显示,乐趣感、坚持与努力两个变量对课外锻炼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研究结果与Moreno-Murcia[36]的研究结果一致,厌倦感虽然负向预测课外锻炼,但不显著。造成这种现象可能与我们的体育课教学有关,当前我们的体育课主要还是沿用前苏联模式上课,只注重教师的教,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够,造成体育课堂没有活力,学生兴趣不高,因此很多学生厌倦上体育课。但中学阶段因体育应试教育的压力,学校对课外锻炼较“重视”,常采取强制长跑和两操的形式进行,因此即使体育课堂中厌倦感高,课外锻炼也不得不参加,但是,一旦学生有自由和选择的空间,体育课堂中厌倦感越高的学生课外锻炼就会越少,这种来自于外部或内部压力的动机从长远来看会产生负面的体育锻炼行为影响。研究结果部分支持研究假设H4。间接效应显示动机定向对课外锻炼也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因此,重视青少年中学阶段体育课教学的质量,关注学生课堂中的学习行为,无疑是促进中学生课外锻炼的重要途径,甚至是肥胖率持续增高、学生体质持续下滑背景下解决公共健康的一种有效方法。
总之,研究结果表明自我决定理论和动机层次模型在我国的中学体育课情境适切性良好,能适宜解释中学生体育课的动机过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课外锻炼行为。因此,体育教学改革应该注重学生体育课的动机过程和课堂情境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师应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采取策略创造一种支持学生自主性、能力感和关系感知的体育学习情境,促使学生自主动机的形成,最大程度的产生“体育课效应”,但“强制”或“自由”的做法,显然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体育教学改革的需求。领会式教学法、运动教育模式、合作与自主学习等新兴的体育课教学形式,注重了环境或情境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这些教学方式或模式值得我们甄别与借鉴。
“体育课效应”可以通过学生的系列动机过程实现,学生自主动机定向对课内体育学习和课外锻炼行为有重要影响。体育课教学改革应着力于促使学生自主动机形成的社会情境构建。良好的“体育课效应”显示,体育教师课堂提供的多维社会情境应满足学生的自主、能力、关系三个基本心理需求,“强制”或“自由”的做法均偏离了教学改革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