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肿心空间
——曾经

2020-05-19 01:52苏向前
癌症康复 2020年2期
关键词:肿瘤医院北京大学院长

□ 苏向前

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我学医、从医也即将进入第40个年头。真诚地感谢命运,让我在国家蓬勃发展的潮流中实现了自己理想和抱负。时光如白驹过隙,我已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服务了22年。翻开时光的相簿,一个个过往的片段依然历历在目,恍如昨日。借“曾经”,讲讲我和“微创”的故事。

时间回到2001年,当时我欣喜地接受徐光炜老院长委派去香港参加由亚洲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医师协会(ELSA)举办的“腹腔镜微创外科高级培训班”,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微创,从此便与它结缘半生。初识微创,在此领域中不断地学习摸索,随着研究的深入,我逐渐认识到腹腔镜技术的先进性及其将为外科学界带来的变革。于是2008年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医学中心学成归来后,我便致力于创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微创外科。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时的学术界对腹腔镜技术还存在广泛争议,广大病患对这一新疗法更是一无所知,都保守选择传统治疗方式,院内不赞成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在重重困境中,幸得游伟程院长和季加孚教授的鼎力支持,于2008年12月19日,院长办公会同意成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微创外科。2009年4月7日,腹部肿瘤微创外科正式挂牌成立,这也是全国肿瘤专科医院中首个微创外科。当时国内开展腹腔镜手术第一人郑民华教授特地从上海赶来参加开幕典礼并致辞:“这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迈出的一小步,也将是中国微创外科迈出的一大步。”

团队创建初期,仅有我、崔明、邢加迪和马逸远4位大夫,15张病床和1个共享护理单元。我们齐心协力,共同挑战并完成了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数个第一次:第一次完成腹腔镜结肠癌/直肠癌根治术,第一次完成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第一次将科室更名为“胃肠肿瘤微创外科”……在这些积雪囊萤、累足成步的日日夜夜中,有令人振奋鼓舞的欣喜,有背水一战的坚持,亦有令我扼腕叹息的遗憾。犹记得我们四个人的小团队初创时,因为微创手术的学习曲线,常规手术都要做到很晚才结束。当结束了一天疲惫的工作后,我作为科主任要带大家去宵夜,以表达对大家的“关心”(有时候大家也不一定喜欢去)。乐观而充满激情的邢加迪大夫一句“我们的生活才刚刚开始”顿将工作的疲惫一扫而空。在做第一例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时,由于时间过长,不堪重负的麻醉师一句“苏大夫,您什么时候能结束手术啊”的尴尬与“要扛住”的声音萦绕。初创团队优秀成员“小马哥”深思熟虑后选择改变人生轨道时,我看着他离去的背影时扼腕以及无数次发自内心的自省。这些曾经,在光阴的流逝中非但没有褪色,反而愈加明晰。

从2008年至今,我见证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微创手术的发展历程,从最初做腔镜微创手术各专业病房设备器械单打独斗,到现如今已成规模成气候的医院手术平台;从过去腹腔镜治疗肿瘤技术的无人问津,到现在我院手术室90%以上的团队天天在用腔镜微创外科手段治疗肿瘤,整个胃肠外科腔镜手术比例已达到40%。在现今“以患者为中心”的时代背景下,在季加孚院长的战略部署下,2008年燃起的微创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在我院大放异彩,为患者带来福音。

当我将这段经历分享给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Ann-Michele Gundlach教授时,为人严苛的Ann-Michele罕见地给了我一个A+的成绩,评语引用如下“……Your story provides an excellent model of goal-focused,innovative and strategic leadership……You provide details that bring to life the depth and breath of your capacity to innovate and inspire others……”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作为一个60后,经历了改革开放这40年,赶上了好时候。愿年轻一代的同道们在新时代新机遇中创造未来!

(来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猜你喜欢
肿瘤医院北京大学院长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2)举行
肿瘤医院感染患者革兰阳性菌分布与耐药性及经验性抗MRSA的研究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1)举行
基于InCites数据库的学术机构科研竞争力分析
服务人民 奉献社会——牡丹江市肿瘤医院发展纪实
As Light as a Feather
Looking Forward
某肿瘤医院1180例外科患者住院时间超30天原因分析及对策
Le rôle de la lecture dans la formation desétudiants de langues vivantes
院长的葡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