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宏立 (山东广饶县英才中学)
新入职教师上进心强、工作热情高,敢闯敢试、勇于接受挑战,但同时也存在着方向不明、思路不清、急于求成、揠苗助长等问题,容易犯一些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逻辑常识的错误。笔者针对新入职教师存在的上述问题,从六个方面厘清逻辑关系,有助于新入职教师扫除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障碍,按照科学规律更好地在专业化道路上健康成长。
新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模仿,仿照学校里有经验的教师来上课。主要是学习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包括课堂语言、组织教学、课堂结构、师生活动开展、教学环节设计、教育机制等,这个阶段大约需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随后,新教师就可以尝试着进行独立创造,创造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
有的新教师习惯于先去听老教师的课然后再回来备课,结果限制了自己的思路,一直在模仿,从未去超越。所以,新入职教师一定要先进行独立思考,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认真研究学情,先独立备课,再参考借鉴别人,避免先入为主的烙印打得太深,束缚住自己的思路。另外,学习的对象不要仅限于本校的同学科老教师,一是要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教学教研活动,走出去到校外观摩听课;二是充分利用好网络课程资源,向国内名师学习;三点是经常听其他科目老师的课,有利于开拓视野、丰富概念、启发思维、取长补短。
课程标准是国家的纲领性文件,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实现课程标准所确定目标要求的工具和载体,课标和教材之间是本末关系,这一点必须要搞清楚。初登讲台,有的新教师离开课标去研读教材,致使方向偏离,教材挖掘不深不透,教学目标把握不准,主次不分明,影响了学科素养的培育。
课标只是一个基本的要求,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所以,在精准解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熟练把握好、组织好、用好教材是新教师的必修课。有的新教师把教材当作标尺,不是在用教材教,而是在呆板地教教材,教学缺乏应有的高度、深度和广度,缺少活的灵魂。
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的关系不仅是一个哲学命题,更是一个教育实践问题。厘清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的针对性、时效性、科学性至关重要。不同的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式体现着不同的思维含量和学习深度。
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非常重要,有了正确的目标,才会有正确的学习导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设计问题,根据问题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教学方式,这个逻辑关系不能错。
学习的本质是参与,新入职教师不能沉湎于教学手段和技术,必须弄清目标和方式之间的逻辑关系,牢固树立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学生中心等理念。
不同教学方式和不同教学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见下表:
?
处理好关爱和严格的关系,是新入职教师必须要处理好的一个问题。
初上讲台,先站稳,先管住学生,让自己被学生所接受,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踏踏实实地把自己应该做好的事情做好,做一个称职的教师;然后再让自己在这个讲台上站的高一些,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没有搞清楚这个顺序的话,热情往往会被凉水浇灭,就会遭遇许多挫折,甚至被这些挫折所打倒。
关爱是教育的前提和根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严格是教育的保证和手段,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师方能出高徒。
教育学生的根本在心灵教育。作为新教师,既要走进学生心灵,又要保持恰当的距离。当关爱变成了放纵,爱就成了毒药;师生平等成了目的,教育就是失去了尊严;当严格变成了严厉苛责,教育就失去了温度。建立一种亦师亦友、教学相长、尊师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应当成为教师追求的目标。
新入职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不要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动手、动脑的权利还让给学生,把成长、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成长机会,就是对学生最大的爱。
厚积而薄发,古人特别强调积累的作用。但是量变不一定能换来质变,只有正确的量变才能导致质变。有的新教师急于求成就会犯急躁病,今天学习这个,明天效仿那个,目标和方向不明确,沉不下心;有的新教师急于追求教学技巧和手段的多样化,忽视了吃透和把握课标、教材的重要性,本末倒置。
新入职教师应该向毛竹学习。毛竹在前4 年时间内,于地下数百米深的土壤里扎下结实的根,正是有了4 年时间积蓄的力量,才有了后来6 周的快速成长。这种厚积薄发、吃苦耐劳的“毛竹精神”正是新入职教师需要学习的。
要实现质变,不仅要沉下心,克服急躁情绪,还要注意反思和写作。著名教育家李吉林曾说过:“没有文章,思想就行不远。倘若你只能上课,成不了教育家,就是一百节课一千节课也不行,一定要有理论构建,要有著述,形成自己独特的东西”。万事开头难,坚持做下去,美好的未来就在面前。
教材体系和单元的关系就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制约整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立足整个课程体系来进行某一章节的教学设计,立足整体,着眼部分,用局部的优化推动学科教学的最优化。
学科的根本是学科思维方法和学科思想。新入职教师需要克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一是下苦功夫尽快熟悉整个学段的教材体系以及与之衔接的后续学段的教材体系,做到了然于心。二是在日常教学中,不要拘泥于某章某节的知识点教学,要大胆改革,尝试运用整体教学法、单元教学法、整本书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科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