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立
摘要:问题是促使学生产生持续思维的动力,教学中的问题是可以设计的,以促进学生发现并提出問题,当学生有机会对自己发现和提出的问题进行真正讨论时,学生几乎都有使不完的精力和深入探索陌生领域的精神和勇气。
关键词:课堂交流;核心问题;关键问题;问题空间
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是学习过程中的动力,学习的目标和结果。针对课堂中发现的问题,我们课题组成员采用ORED讨论法,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关键问题、核心问题是课堂交流的关键。
我们采用备课备问题的方式进行研究,课题组教师组织教师进行单元整体备课,找出核心问题。
如六年级备《圆柱的认识》这一节课时,教师不断地对好问题的来源进行思考。圆柱的认识隶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纵观我们整个小学阶段的图形认识,学生经历的是从立体到平面到基本元素,之后再到平面、再到立体。之前的认识是从直观上来进行的,而后面的认识则是利用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性质等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既然是再认识,那么对学生而言就是与之前的认识不同的,也就是从“新的角度”来获得新或是更深的认识,因此我要思考的就是要从哪个“新的角度”了。
聚焦圆柱的认识所在的单元,如下图所示:
圆柱和圆锥放到一课来认识,教材安排的内容量需要2课时完成,主要安排经历由面旋转成圆柱、圆锥的操作活动,体会圆柱、圆锥的形成过程,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学习我了解到研究图形的基本方法:综合推理、运动与变换、度量与积分、坐标系与代数方法。
那么,得到圆柱的方法可以由面旋转、围、累积、移,这些方法对学生把握圆柱的特征以及后续学习圆柱的表面积、体积都是有帮助的。
另外,圆锥的学习方法可以与圆柱的进行类比,所以我思考把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调整,调整结果如下图所示:
调整之后的第一个内容就是圆柱的认识,而且是再认识,如何认识?经过自己思考、动手操作、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的认识会深刻,并且在之前的五年半的学习中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方法和经验,故此创设了“如何创作一个圆柱?”“如何让大家得到相同的圆柱?”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任务。
基于以上的思考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认识圆柱,从多种角度探索圆柱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由面旋转、围、累积成圆柱的活动,体会面和体之间的关系,在参与数学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提高空间想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勇于探究、批判质疑的能力。
上述目标如何实现呢?依托问题空间:如何创作一个圆柱?如何让大家得到一样大的圆柱?
挑战一:如何创作一个圆柱?
活动要求:1.独立思考利用准备的这些数学作业纸,得到一个圆柱,并把制作过程简要记录在学习单上。
2.记录(1)中你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2)对圆柱的新认识和新的思考。如表1所示。
上述案例,教师的备课更具有针对性,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样带给课堂的交流不再具有随意性,同时教师也可根据课堂的生成进行有效、高质量的追问,追问直指核心,直指学生学习力的发展。当然,课后我们也可对学生进行访谈,并试着让学生提出问题,简单举例如下:
1.圆柱的制作过程中,如何让它们的底面是相同的?
2.相同的长方形做成的圆柱体积一样大吗?
不能让我们的告知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和互动,让我们的答案代替了学生的发现和解决,学生间数学直觉的交融和碰撞会引发他们不断思考与发现。如果有足够的时间,也许孩子们会拉出整个领域,而且很有结构。也就是说,教师在上课前的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或者学生关键问题的发现,都会让我们的课堂交流讨论更有效,学习才会真正发生。
注:本文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校本研究专项课题“构建小学数学深度交流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CBDA1809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潘小明.用核心问题引领探究学习培育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J].教育视界,2()17(2).
[2]张丹.“问题引领学习”:让儿童学习走向深入[J].中小学管理,2017 (6).
[3]罗金平.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4).
(责编翁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