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探究能力

2020-05-18 22:32张文华
读天下 2020年6期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语文教学

摘 要:质疑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引线,探究的向导。思维活动始于发现问题。它是对一些问题产生了渴望了解、或解决的需要后才开始的。要是学生认识深入探究,就要启发学生多疑多问。

关键词:语文教学;质疑探究;多媒体技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质疑问难,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和探究,让学生自己学习和发现知识,开拓和创造新的知识领域。怎样让学生学会质疑呢?

一、 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的发问能体现学习语文得“个性”特点,比如,可以从课题发问;从标点符号和词语的特别用法或句子作用以及特殊含义方面发问;从句子和课文内容本身前后有没有矛盾方面发问。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凡事问个为什么的习惯,使他们明白多疑多问是好学深思的一种良好学习品质。在预习中要让学生提出并讨论通过学习都还没懂的问题。凡是学生能发现的问题,要鼓励他们大胆发问;凡是学生有可能发现的问题,要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

二、 交给学生探究的方法

学生有疑了,又怎样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维去达到无疑呢?一是把握中心深入思考;二是结合上下文认真分析;三是结合生活经验和课外阅读的知识去解决。凡是通过努力能自己解答的问题,要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由于学生理解力、知识面不同,他们质疑的层次也存在差异,质疑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质疑总的分为理解性和怀疑性,由于学生知识面窄,生活经验贫乏,阅读理解能力还不强,提出的问题不可避免地带有肤浅性和片面性,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做恰当的鼓励、肯定,保护他们乐于发问的兴趣和热情。应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初步达到深刻性和理解性。

理解性,即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通过思、查、问等手段达到懂,这是对理解的加深。如在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学生提出“人们还是向着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这句话是含着人们怎样的一种心情呢?这个问题问得深刻,让孩子们能透过这句话去感受文章的中心。

怀疑性是对课文内容的怀疑或否定,如学《青蛙的眼睛》一文时,学生提出“青蛙的眼睛非常特殊,看动得东西很敏锐,看静的东西却很迟钝”中的迟钝用词不当。因为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应是“看不见”而不应是很迟钝,这是课文内容的否定。这种问题更进了一层。

三、 培养质疑探究的习惯

(一)让学生尽可能在怀疑中去“说”

说,能够锻炼学生的口才。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能够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學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了课堂教学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以“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

(二)让学生尽可能在怀疑中去“做”

做,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期末复习成语时,改变以往老师将一册书的成语找出来让学生抄、读、记等,而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积累,还要求学生比一比,谁能将一册书中所有的成语全找出来。这样学生在自己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自主性、积极性。

四、 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时空

课堂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发现问题才能使学生在不断求索中得以发展。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常常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问难习惯。比如,在阅读课文时,发现疑问,就在书上做个问号,自己通过阅读可以解决的,则在问号旁边打个勾,自己阅读后仍然无法解决的,则在旁边再打个大大的问号,留着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解决。

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了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课后应该留给学生疑问的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有利于让学生的知识内化,有利于个性化发展的有益补充及提高。一篇好的文章,常令人觉得言已尽而意无穷,有些文章不写故事的结局,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去揣摩、延续。教学时抓住课文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延伸点”,引导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知识或生活体验大胆而有合理地提出问题,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开发和拓展文本资源,不但可使文章的艺术美得到升华,还能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

五、 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材难点,培养质疑探究能力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适时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加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画杨桃》一文中“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的样子也各有不同。”这句话比较抽象,是课文的教学难点,如果应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对杨桃的各个角度进行不同的翻转、定格,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教学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化解了。

再如《荷花》一课提到“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由于讲解本课时正是春季,没有荷花让孩子们亲眼看见,多数孩子又没有见过真荷花,所以如何让学生理解“挨挨挤挤”一词、为什么说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以及“荷花都有哪些姿态”成了本课的难点。于是我开始从网上搜集一些关于荷叶、荷花的图片,选择其中与课文内容比较接近的制成幻灯片的形式,在课上向同学们演示,通过观看,同学们明白了什么是“挨挨挤挤”,碧绿的荷叶真的像圆盘,以及荷花的三种不同姿态,无须教师多讲,难点就不攻自破了。

此外,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思维火花,不失时机地予以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使他们乐于提问。为此,我们应注意通过充满激情的真诚赞扬,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一份成功的自豪感和愉悦的情感,更好地去质疑探究。

作者简介:

张文华,河北省廊坊市,河北省文安县左各庄镇西环路小学。

猜你喜欢
多媒体技术语文教学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与多媒体的有效结合
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计算机教学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多媒体技术在中职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融入研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运用多媒体技术 服务生物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