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院校辅导员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引领学生思想积极健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政工作存在一些困境及原因分析,提出粗浅的建议,以求为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政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思政工作 辅导员 高职院校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政工作的困境
(1)辅导员队伍不稳定、职业倦怠现象比较严重。辅导员繁重的工作任务、超长的工作时间、随时待命的工作状态、学生管理事故的追责等无形中给辅导员造成高强度的工作压力,长期在这样的压力下工作,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有研究者发现辅导员队伍中几乎所有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的表现,其中有7.5%有严重职业倦怠表现。随着高考人数下降,录取到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下降,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再加上高校辅导员不象专业课教师一样有一个宽广稳定的前途,从而加剧了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感。
(2)思政工作能力不足。很多辅导员并不是这些专业出身,在实际工作中力不从心,表现在:对思政理论把握不准,不敢让学生讨论,怕自己说服不了学生的观点;用用书本知识生硬地应付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对学生中突发重大事件惊慌失措,不知道怎么处理;对开展活动往往用放羊的方式大孩子带小孩子,根本起不到指导作用等等。
(3)思政工作方式单一。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按照学校或上级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定期召开班会、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等。高职院校辅导员大多数只能沿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进行思政教育,内容多是以中国红色文化或者中国历史文化为主,这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听起来枯燥无味,再加上缺乏互动,导致实效性不理想。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普遍不如本科生,日常违纪比较多,辅导员谈心很多就演变成训话批评,这种方式很多效果不好。
(4)工作内容偏离工作职责。高职院校的专职辅导员主要工作是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实际情况来看,他们实际从事的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管理、协调关系、组织活动、文案工作等六大类,内容繁杂、任务繁重,再加上有的学校没有按照1:200的比例配备辅导员导致人手不够,使得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花费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另外他们还干着院系部分行政工作,有限的精力用于紧急的琐粹事务工作必然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浅显,既缺乏思考研究,又缺少实际行动,工作内容严重偏离工作职责。
(5)学生对思政学习不感兴趣。有些学生对思政课的理解是平时不翘课,考试前背背知识点考试及格就行。思政课一般不需要思考、计算、训练,很多学生上课就看手机或者看其他书,也不怎么互动,有的还逃思政课,一般课后不留书面作业,有作业也是靠抄袭拼凑完成。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政工作的困境分析
(1)重视程度不够。在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变迁中可以看出我国特别重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但是另一方面,在目前国内的高校教师体制中,职称晋升制度并没有对高校辅导员倾斜,而是采取了与高校专任教师、教辅管理人员同等的要求。高校职能部门没有充分理解辅导员的贡献与保障作用,重教学科研轻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导致辅导员职称评定、晋升空间都明显弱于专任教师,这样必然削弱辅导员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2)专业化程度不够、培训体系不健全。高校职能部门对辅导员的专业性的认识不够,选拔辅导员时不注重专业性,很多辅导员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很多都是大学毕业直接就选拔为辅导员,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无法胜任大学生人生导师的职责。培训体系不健全,很多培训内容空洞,理论化强实际操作性差,很多辅导员岗前培训就是听报告。
(3)信息时代对传统思政工作的冲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来源是思政教材、政策文件、会议报告、谈话等,一般比较枯燥、抽象、难懂。传统的授课方式单一,全程由教师一气呵成,既没有趣味性又不能互动,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倦怠感,导致传统的思政课效率很低。国际社会环境的网络化、开放化,在将一些国外优秀文化传入国内的同时,也不乏有一些与我国对立的政治观点和意识形态的输出。
(4)思政工作考核方式的弊端。目前高职院校对辅导员思政工作的考核很多是日常事务性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部分考核很笼统很模糊,有的就用材料代替了。这种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和接受者的考核方式必然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三、改进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政工作的措施
(1)探索更科学的思政工作的考核方法。鉴于有思政课成绩很高的学生居然有出卖国家情报、考试舞弊等情况,除了考核学生思政理论课外,我们还要通过具体实践活动及日常表现来全面考核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对辅导员思政工作的考核也要把网络思政工作及思政实践活动纳入评价体系,采用移动课堂模式,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先进典型等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参观、考察并讨论、写体会,这样让思政教育落到实处。
(2)提高辅导员待遇、拓宽发展空间、稳定辅导员队伍。鲁教工委通字[2018]1号文件规定山东高校辅导员绩效工资纳入省财政高校学生定额经费统筹安排,需要进一步落实。辅导员的职称评定需要单设系列、单列指标、单独评审。学校应该将辅导员经历作为党选拔党政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按照自愿原则让辅导员向其他岗位流动,既保持辅导员队伍的活跃性又满足他们分流的需求。
(3)完善准入和培训制度,进一步提高专业化程度。严把辅导员准入制度关。要规定一定工作年限,这样才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更好地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要有相关专业背景及相关技能;鼓励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党员选修相关专业,便于将来应聘辅导员岗位。按照教育部要求,科学制定辅导员培训制度,逐步建立岗前培训、日常培训、职业技能培训、骨干培训等多层次、多形式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培训内容要系统化,不能零零碎碎东学一点西学一点;理论学习与实际技能培训相结合,不能只组织听报告不手把手教技能;培训要与时俱进,理论要更新,方法手段也要更新,目前要组织辅导员加强网络信息知识学习,占领网络思政阵地。
参考文献:
[1]赵晓丹.高职院校专职輔导员工作困境研究[D].硕士论文,2017.
[2]赵佳寅.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模式研究[D].博士论文,2017.
[3] 阚乃虎.思政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的三个维度[J].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4.28(3):75 ~ 78.
作者简介:张惠军,湖南津市人,经济学硕士,讲师,东营职业学院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