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
它曾因生态环境的恶化几近灭绝,又因生态环境的改善得以重生。它是传说中的吉祥之鸟,也是秦岭山中的“四宝”之一。它就是被誉为“东方宝石”的稀世珍禽——朱鹮。陕西是朱鹮的“原乡”,美丽的秦岭是朱鹮繁衍生息的理想家园。
朱鹮是一种稀有的美丽鸟类。在历史的长河中,她是古老的“鸟仙”。科学家从油页岩中发现的鹮类化石推测出:鹮科鸟类生活在距今6 000万年前的始新世。朱鹮在古代被称为朱鹭、红朱鹭,属鹳形目鹮科,为东亚特有种。一般情况下,朱鹮通体呈白色,头、羽冠、背和两翅及尾缀有粉红色,翅下和尾下亦缀有粉红色,飞翔时极明显可见。红白两色的朱鹮在葱郁的林间掠过时非常悦目。繁殖时期,朱鹮会用喙不断啄取从颈部肌肉中分泌的灰色素,涂抹到头部、颈部、上背和两翅羽毛上,使其变成灰黑色。羽色的转变是朱鹮求偶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无论是雌性朱鹮还是雄性朱鹮,其羽毛都会转变成黑色,以此来吸引对方。朱鹮在选择配偶时十分谨慎,除了变换羽色之外,还会用嘴叼着树枝在对方面前不停地晃动,以此展示自己的能力。
朱鹮的美学价值自古以来就是文学、诗歌和自由想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不仅是因为朱鹮神态优雅,体形端庄,更是由于其对“爱情”的忠贞。朱鹮实行“一夫一妻制”,雌雄配对后就不再更换伴侣了。朱鹮一旦配对以后,如一方因为某些原因失踪或死亡,存活下来的另一方不再配对,永远是孤独的鸟,因此人们又将朱鹮称为“爱情鸟”。朱鹮还很“恋家”,一对朱鹮在一处营巢之后,雌雄双方只要没有发生意外,之后每年都会回到这个营巢地,修缮“旧房子”,继续繁殖。
朱鹮对栖息环境十分挑剔,被称为“会看风水的鸟”——哪里环境好,它的家就安在哪儿。朱鹮栖息于海拔1 200~1 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在俄罗斯东部、朝鲜、日本北方繁殖的种群,秋季多要迁到日本南部和中国黄河以南至长江下游、福建、台湾、海南岛越冬,也有部分留在朝鲜越冬。在中国和日本南部繁殖的种群,通常不迁徙,为留鸟。分布于中国陕西洋县的种群亦不迁徙,繁殖期后向四周游荡。朱鹮每年4~5月开始筑巢,一年繁殖一窝,寿命最长的记录为37年。朱鹮会在栖息地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它们的栖息地有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第一必须有水田、河流等供其觅食;第二必须有高大的树木供其筑巢;第三必须有人家,和其比邻而居。
20世纪中叶以前,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和西伯利亚等地。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朱鹮濒临灭绝。从寻找到发现再到拯救、壮大,朱鹮的“复活”经历就像一个传奇,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处之道。
1981年,在全世界野生朱鹮濒临灭绝之际,我国科学家在秦岭深处的洋县发现了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三十多年过去了,虽然朱鹮保护历经坎坷,但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世界上共有3 000余只朱鹮,均是陕西朱鹮的后代。陕西对朱鹮的拯救保护被国际组织誉为“世界拯救瀕危物种的成功典范”。
秦岭是世界野生朱鹮最后的庇护地。从政府到民间,从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设立乡村朱鹮保护站、救护饲养中心;从禁止开矿、狩猎、伐木,禁用化肥农药,到给每一只朱鹮佩戴脚环以准确跟踪;从引导农民保留天然湿地、冬水田方便朱鹮觅食,到科技人员在食物匮乏季向水田投放泥鳅、小鱼,这一系列举措使得朱鹮种群不断扩大,有了“幸福生活”。
秦岭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为朱鹮营造了一个适合生活的家园,它们在这里成功繁殖、孕育后代,摆脱濒危。当初的洋县,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野生朱鹮种群基地。30多年间,朱鹮从7只繁衍到2 000多只,人工种群数量超过1 000只。如今,在洋县村民房前屋后的水田旁、树丛中,朱鹮成群结队、嬉戏相伴、与人和谐共处,其情其景,温暖动人。
2016年,上海歌舞团的经典舞剧《朱鹮》以朱鹮这一珍禽为表现对象,通过动人的故事和唯美的视觉呈现,讲述朱鹮与人类的关系。2017年,舞剧《朱鹮》在日本演出近百场,观众达15万人次,成为中日民间文化交流的使者。2019年6月,在日本大阪,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陕西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陕西省林业局、汉中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友好之轮 和美世界——朱鹮文化展”。这是首次在日本举办的朱鹮文化展。朱鹮的保护促进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因此,朱鹮又被世人誉为“政治之鸟”和“外交使者”,架起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交流的桥梁。2019年7月11日,中国陕西省汉中市、韩国庆尚南道昌宁郡、日本新潟县佐渡市地方政府以及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在首尔签署合作备忘录,决定积极推动朱鹮相关合作,使其成为一个可持续和机制化的三边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