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先锋 毛挺刚
摘 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教育既是乡村经济振兴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乡村振兴重要的助推器。职业教育作为最有产业依附性的教育类型,若能精准发力,在乡村振兴中将大有可为。通过对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价值的再审视,就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的要素进行解构,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能力提升及服务乡村振兴的策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0-0025-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借此激活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潜能,提升农业农村的多重功能和价值,解决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当前,社会需求结构加快升级,呈现个性化、多样化、优质化、绿色化迅速推进的趋势。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在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农村仍是国家发展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从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出发,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同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有机结合,对于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产业依附性的教育类型,已经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元素,尤其是对职业农民的培训、对农业技术的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预示着乡村发展理念的转变与乡村发展的转型,如果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各类职业学院致力于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农民技能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以乡村振兴内涵的全面提升为导向,促进乡村的发展,则要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价值,这样才能真正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有机要素与动力源泉。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价值的再审视
当前,我国经济领域和企业界都在面临内外环境倒逼的情况下,努力转型升级和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在一定程度上倒逼高职教育进行改革,不断适应变化的客观现实需要。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大多是以政府主导发展为主,因此政策法规的调整对政府主导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意义重大。随着产业和职业教育日益呈现产教融合一体的趋势,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将更多地承担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使职业教育的能量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现在各地依托职业学院进行农民技能培训、农业技术学习,对农村人口进行思想理念、知识技术、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就是推动乡村战略有效落实的路径之一。近年来,尽管我国高职院校都强化“高技能”特色,但在技术转化能力上仍然较弱,难以真正适应技术升级与个体职业发展变化的现实需要,在实践性和就业能力上,与现实需求的深层次对接上还有很大拓展空间。乡村振兴首先要经济振兴,经济振兴包括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家庭养老、基层医疗等方面。就产业推进而言,生产农业、加工农业、农产品流通、农文旅的开发、民宿发展、景区村建设,体验农业与休闲农业,都离不开各类专业技能型人才。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更需要提升乡村居民的发展理念、知识与技能等,这就要求职业学院发挥职业教育或社區教育的理念、知识与技术转化的力量。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就需要对这部分富余人员进行劳动技能的传授以及一些新的思想观念的普及,还有农村的能工巧匠、致富能手、农村中介经纪人、非遗传承人等也都需要进行培养;在农村专业技能人才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只能求助于各类职业院校;而各级政府安排的职业农民培训、村委组织能力建设、农村财会人员培训等基本上也是依托各类职业院校来完成的,职业院校在承担这些培训项目的同时获得政府各级部门的财政转移支付收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内涵自身的不断提升,职业院校与乡村之间的这种良性合作将会成为常态。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的要素解构
目前,我国先后开展“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双高计划”,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在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日渐成为衡量和体现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与实力的重要指标。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有为才能有位,高职院校也只有通过服务社会来求生存和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三大职能,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但相对传统的本科高校而言,高职院校面向区域和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技能培训、技术推广则更为鲜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努力为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便成了高职院校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也是高职院校彰显自身价值的必然之路。从社会实际情况来看,社会服务能力强、社会服务水平高的高职院校,一般具有较高的社会美誉度和知名度,更容易获得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支持,诸如共建、财政支持乃至捐赠等。因此,服务社会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而开展与社会各界的紧密型合作,则是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进行资源集聚能力的一种体现,这种良性循环才能实现职业教育量与质的双重提升。
对高职院校而言,社会服务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既要职业院校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又要求进行服务的下沉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所以,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能力,本质上就是高职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现实需求,对各种资源能力的整合、配置以及应对。但是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办学历史不长,对办学定位的认识以及办学模式,存在认知偏差、构建缺陷,导致普遍服务社会的能力水平不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存在着“本科压缩型”“中专拓展型”的特征倾向,难以胜任经济社会的现实需求,与区域产业、行业、企业的对接不紧密,难以提高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参与度与贡献率。这种先天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缺乏紧密的对接性与有效性。对适应社会及经济发展变化缺乏主动性,尤其是对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新变化难以适应。从社会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只有在与区域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有较高匹配度或者较强契合度时,才能与其他高校或者同类型高校形成差异化错位发展。专业建设紧密结合现实需求,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真正适用,才有可能在较短的岗位适应期达到企业用人标准和要求,这种基于供给与需求的紧密对接关系,无疑会大大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和资源集聚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本身的能力及实践水平参差不齐,与行业或企业的契合度不高,难以胜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需要经常去基层和生产一线去锻炼。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不失时机的加强诸如“访问工程师”“农村指导员”等教师顶岗能力培养项目,加强与企业、乡镇合作和联系,不仅丰富和拓展了高职院校教育内涵、加强和创新产研结合,而且促进了校企、地方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对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加强职业院校师资建设的重要手段与举措。
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除了表现在专业建设和师资水平高低上外,还表现在一些外显要素上。其中,最主要的是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的利益诉求。随着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深入,无论是行业性高职院校,还是地方性高职院校,都要主动或者被动地向特定区域提供数量充足的、质量较高的能尽快上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够为区域内产业集群建设和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在地方政府的眼中,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大量的留在当地就业,能适当满足当地的主要产业和行业的人才需求缺口,那就是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因为部分实现了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地方政府可能还会在涉农服务、扶贫开发、养老服务等社会事业发展上,对高职院校提出平台架构、技能培训、决策咨询等方面的任务或要求,实际上就是变相地在支持或者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在支持高职院校的发展。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策略
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同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有机结合,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最现实的针对性策略。职业教育作为最有产业依附性的教育类型,若能精准发力,在乡村振兴中将大有可为。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再审视,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为乡村振兴贡献何种力量以及具备何种功能,都必须要付诸实践,才能真正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而服务。
首先,要正确认识乡村振兴过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层基础。这也是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与逻辑起点。这个基础就是,随着我国各项社会经济制度改革向深处发展,乡村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是迫切需要我们转变经济发展的观念和思路,充分挖掘现有潜力,寻找新的经济可持续增长模式,由城镇转向农村;二是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逐渐向老龄化方向转变,促进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建立在要素歧视基础上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对支撑经济长远发展的作用难以为继,如何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及技能培训将显得尤为重要;三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财政实力的增强,地方政府在推动农民教育培训方面能够而且应当充分发挥其管理智慧,能够出台一系列促进农民职业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让农民生活得更美好。正是基于以上的逻辑思考,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院校的发力点,自然就包括了满足乡村振兴发展的客观需求、适应乡村振兴的系列政策变化实施与乡村传统文化的新发展,这些都离不开职业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的发挥。乡村作为相对独立的社会系统,有其自身发展的脉络,职业教育支持乡村振兴,必须要立足于乡村,从乡村实际出发去构建教育体系,这样才具有生命力,否则很容易造成水土不服,流于形式或皮毛脱节。
其次,构建乡民随境式的教育与高效率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结合在一起的模式。职业教育必须要融于生产生活中并成为乡村民众日常生活的构成要素,这样才能被广大农民所接受。乡村振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资源,这些资源在目前的乡村都是难以自给自足的,需要各级政府的兜底买单及政策的支持。如何提升乡村民众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是个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只有将农民最关心的现实利益诉求跟职业教育捆绑在一起,他们才会真正提高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因需施教,按需送课,送技术下乡,提高农民的谋生能力,这才是高职院校服务农业农村,下沉乡村扎根基层的最直接体现。比如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提升基层农技人员业务能力、培育高素质农民,除了要结合乡村教育自身的规律构建科学的目标體系外,还应注重目标设计的可操作性,要构建以农业技术为核心的培训体系,能直接带动农民发家致富的技术优先进行推广。
最后,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要多主体、多平台地搭建高职院校服务农业农村的实践载体,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农业农村的有效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坚持创建以乡村产业发展为主的服务平台。产业是乡村发展的基础,包括现代农业、加工业、旅游业、服务业等,要尽可能在产业发展的实践中去进行,高职院校职业技术的培训要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例如,浙江省T市X镇蜜橘产业已经形成规模,高职院校可以将橘种改良及种植等技术送下乡,不定期地送相关的种植、运输与销售等知识与技术;与乡镇搭对,鼓励信息技术、电商商务等专业的学生承接农民电商的服务与培训;以院校为单位进行针对性的消费扶贫,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等等。
二是坚持搭建与乡村治理有机融合的平台。将基层村组织的村干部的领导能力的培训、党员教育、居民民主法治教育与民主恳谈、生态环境治理和健康与卫生治理有机融合。融于乡村的实际治理项目或行动中,在教育中治理,在治理中教育。同时,要注意乡村民俗与文化娱乐活动的结合。比如送文化下乡,通过文化大礼堂的创建活动,将村民喜闻乐见的节庆活动与传统的优秀文化结合在一起。
三是构建虚实融通的技术教育平台。针对留守老人、儿童,高职院校除了送服务下乡之外,可以将一些养老、护理、急救的一些基本的技能或者知识进行传授;针对青壮年以及农业种植大户,则重点进行致富技术、种植技术的传授与推广服务、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培训等等。为了提升职业教育的便利性,还可以搭建与实体学习平台融通的虚拟学习平台,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云技术,将各类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
此外,进一步健全农民就业促进体系,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这不仅是提升农民可持续性生计支持的关键,也是实现农民市民化的最重要手段。地方政府应该整合来自教育、劳动、农业、渔业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强化培训服务供给的整合机制与力度,发挥整合优势,创新公共就业培训服务给给机制,提高就业培训服务绩效。进一步盘活农村的各类资产,推动农业农村的内源式发展,增强农民及市场机制自身的造血功能。盘活资产,深化农地流转,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等。
参考文献:
[1] 肖称萍,徐书培,等.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策略思考[J].职教论坛,2019,(7).
[2] 张海娟.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困境与路径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7,(24).
[4] 刘明星.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8).
[5] 吴一鸣.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要素解构与评价策略[J].职教论坛,2016,(13).
[6] 索晓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价值再认识[J].贵州社会科学,2018,(1).
[7] 贺雪峰.谁的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前提[J].探索与争鸣,2017,(12).
[8] 杨智,潘军.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社区教育的价值再认及其实现理路[J].终身教育研究,2018,(5).
收稿日期:2019-11-28
基金项目:台州市教科规划“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能力提升研究”(GG19024);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乡村振兴下农民教育培训的意愿、成本及政策取向研究”(Y201840377);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互联网+教学”教学改革案例项目“基于岗位需求能力培养的企业沙盘模拟对抗实验课程改革研究”(XJG20190625)
作者简介:严先锋(1978-),男,湖南南县人,副教授,从事乡村振兴、农业经济、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