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帆, 邓 静, 郭秀静, 陈 静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妇科, 四川 成都, 610041)
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1]。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及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2]。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医院妇科作为国家重点学科,疫情期间正常接诊患者。由于手术导致机体内环境紊乱,抵抗力下降,妇科术后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风险会增加。本文总结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妇科术后患者的防控管理和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2],而妇科术后患者因为手术过程中机体内环境紊乱和围手术期入量不足,致抵抗力下降,也可能出现吸收热(<38.0 ℃)、咳嗽、腹泻等相关症状,导致难以准确区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与未感染者,所以应加强妇科手术患者的感染防控和护理管理。
2.1.1 病区出入管理: 病区只开放一条通道,实行24 h门禁管理,入口处摆放温馨提示牌和设置预检工作台,安排专人对进出人员检测体温,进行筛查,提高工作效率[3]。体温正常者佩戴口罩进入病区。体温异常者询问是否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填写《妇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相关防控巡查表》,建议前往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就医,疑似感染患者按《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转运流程》进行处理。
2.1.2 工作人员管理: 科室对医护人员做到的全员培训,确保熟练掌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和隔离措施。护士长每日巡查在岗医护人员有无特殊接触史和体温登记情况,以及《妇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相关防控巡查表》记录情况,有异常及时登记上报处理。
2.1.3 患者及家属管理: 患者家属疾病防护意识和能力相对不足。病区执行“临时家属探视限制”制度[4],该制度已在多种传染病流行期间被广泛采纳[5-6]。执行严格“一人一家属”,固定陪护并发放陪护卡1张,家属或患者禁止去其他病房及离开病区,如需更换家属,需向医护人员说明并登记,同时病区做好健康宣教及沟通工作。
根据防护级别,医护人员接触普通患者时,采取一般防护,穿工作服、戴外科医用口罩。接触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时,采取一级防护,穿工作服、隔离衣、防护服、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一次性医用帽及护目镜等。妇科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时均应戴乳胶手套,遇到以上液体喷溅产生气溶胶时还应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穿防渗隔离衣[7],防止病毒喷溅到口面部及眼睛[8],操作完后严格进行手卫生。同时,科室实行专人管理防护用品,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中常见医用防护用品使用范围指引(试行)》的内容,设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用防护箱,放于特定位置,便于应急及诊治隔离患者时使用,内配置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护面屏、隔离衣、防护服、乳胶检查手套、防水靴套等[9-10],既保障为医务人员提供足够合格的防护用品,又杜绝不合理使用造成防护用品浪费。
隔离病室应当满足单间隔离要求。隔离病室主要用于安置符合病例定义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病例[3]。因此科室将带有缓冲间的单人病房设置成隔离病房,并制定专用工作路线及转运路线,缓冲间内准备医护人员所需防护用品(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用防护箱)及含醇类手消毒液,作为科室疑似患者隔离观察备用。
完善病区术后患者疑似或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工作及转运上报流程,由经防护培训医护人员携带抢救用品进行转运,使用专用电梯、专用路线[11]。无法转运的患者应专人照护、单间隔离,转运后照护人员接受医学观察2周,每日记录有无异常情况。同时,制订急诊收治疑似或确诊且需行急诊手术的妇科患者工作及转运流程。
首选自然通风,尽可能打开门窗通风换气,也可采用机械排风。如使用通风系统为全空气系统的空调时,应当关闭回风阀,采用全新风方式运行[12-13]。本病区采取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通风时间不低于30 min,促进室内空气流通,采取中央空调送风时关闭回风阀。空气消毒采用循环风空气动态消毒机,1次/d,每次≥1 h。
普通病房的消毒液根据WS/T367《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512-2016《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国家卫健委《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的通知》[7]和《国家卫健委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期间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通知》[14]等相关文件执行。医院妇科病房为医院感染中度风险科室,体温枪/计、监护仪、血压计、输液泵、理疗仪、病历夹等采用清洁或低度水平消毒,每日消毒次数≥1次,所有医疗仪器及用品遇污染后先清洁、后消毒,长期使用后至少1次彻底清洁及消毒。清洁区物表及地面选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每日消毒次数≥2次;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物表及地面选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每日消毒次数≥3次。
隔离病房污染对象消毒按照国家卫健委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三版)》[15]建议执行,见表1。
表1 新型冠状病毒隔离病房内污染对象的消毒建议
将疫情防治过程中产生的感染性医疗废物与其他医疗废物实行分类分流管理[16]。对于疑似患者产生的所有垃圾均按照感染医疗废物处理,使用双层黄色医疗废物垃圾袋收集,包装外应贴有明确标识(“疑似新冠”或者“新冠”)并及时规范密封,专人处置。
在日常的诊疗护理过程中,普通科室加强对住院患者的病情观察[3]。在妇科术后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重点监测术后患者生命体征,监测患者的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血清降钙素原(PCT)、器官功能、凝血功能、动脉血气分析和胸部显像[17]。同时观察患者有无发热、气促、咳嗽、乏力、腹泻等症状。若患者有发热(体温>37.3 ℃)、咳嗽、肺部有浸润影或磨玻璃样改变(由医生确认)、腹泻、白细胞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等情况,及时上报登记。如患者有流行病学接触史,且符合上述临床症状中的2条;无流行病学接触史,符合临床症状中的3条,纳入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术后患者处理[2]。
妇科手术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较高[18-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生可能会加重患者负面情绪。因此,结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心理自助与疏导指南》[20],建议如下:①避免信息过载:患者及家属客观、真实地了解疫情相关信息,避免疫情所带来的过度恐慌和紧张。②正确看待反应:在疫情影响下,妇科术后患者更容易感到紧张、恐慌、焦虑、抑郁。通过音乐治疗或者正念、冥想等方法,帮助患者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减少消极应对方式,从而舒缓全身。③寻找情感支持:患者疫情期间只允许1名家属陪护,患者可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亲友聊天沟通,释放心理压力,减轻负面情绪,从中获取鼓励和支持。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学帮助,如阅读科普文章、观看媒体节目、拨打心理热线咨询等方法获得情感支持,及时转移注意力,消除不良情绪。④合理安排作息:保持病房环境安静舒适,减轻术后患者恶性、呕吐、疼痛等不适症状,使患者能够规律作息。
患者及家属如有疫区居住史、旅游史、直接或间接接触过疫区人员、发热人员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疑似患者,需主动上报。
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佩戴口罩,做到“一人一用”,建议24 h佩戴,如口罩污染、变形等,应及时更换口罩,需再次使用的口罩可单独存放于清洁、透气的纸袋中[10]。指导患者手卫生:陪护外出归来时、进食前、入厕后、接触分泌物后、戴口罩前、脱口罩后、接触公共设施或物品后需严格洗手。不便洗手时,可以使用含醇类成分的免洗洗手液或者湿纸巾进行手部清洁(过敏者慎用)。强调个人卫生,毛巾、水盆等生活用品专人专用,不用未洗的手触摸口、眼、鼻,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掩住口鼻[10]。住院期间产生的垃圾按照病区规定丢弃。
结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预防指南:膳食营养临时指南》[21]和患者自身实际情况,三餐可由医院营养食堂负责配送。家中送餐者在烹饪鸡、鸭禽类和猪肉、牛肉等肉制品时候,应彻底煮熟,水果用可食用洗洁精清洗干净后再用流动水清洗干净。碗筷可放于锅中用沸水煮15~30 min消毒。
根据加速康复外科(ERAS)专家共识[22],术后患者应早日下床活动,有助于预防感染和下肢深静脉血栓,促进康复。患者疫情期间限制活动范围为病室及病房走廊,专人陪护,活动时均需佩戴好口罩,晚间按时休息,良好的睡眠对维持生命活动、保持体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住院病人作为特定的人群更需要有充足的睡眠[23]。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