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坤铭,戈海玉,涂劲松,孔 敏
(皖西学院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皖西学院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契机,为推动我校一流专业建设,实施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特区”。土木工程为皖西学院首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特区”建设专业,近年来围绕特区人才培养,以提升人才创新实践能力进行探索和实践加以总结[1-2]。
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采用多媒体授课等教学手段,注重信息化技术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建有省级精品课程等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平台,详见表1所示;依托省级、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开展了专业主干课程的课改,教学教改成效明显。具体措施如下:
1.1.1 专业主干课程采取模块化教学
钢结构基本原理及设计、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及设计、工程施工组织、概预算等专业主干课程采取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定期开展观摩教学、教学研讨、教学评价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1.2 专业实践课程采取校内外联合指导
专业实践环节主要分为课内实践、集中实践。课内实践穿插在专业课教学中;集中实践,强化课程设计和工程应用。强化毕业实践,即毕业实习、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实践教学环节校内外教师联合指导,集体备课,研讨教学目标,细化教学内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1.1.3 专业课程探索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运用数字资源、教学平台和信息化教学环境,根据课程标准,以项目化教学模式完成课程章节、资料、讨论、作业等设计和内容,将课程所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训练体现到每一个项目任务中。在智慧课堂中,学生成为掌握课堂的主体,在专业教学中教师不断探索课堂教学方法推动课改。
1.1.4 专业课程教学强化过程考核
专业课程教学积极推行过程考核,强化过程管理,以知识单元为模块,采用单元测验,中期小论文,调研报告,PPT汇报等多种过程考核手段。通过改革使学生更加注重学习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1.5 毕业设计探索跨专业联合指导
探索基于建筑工程融合多学科、多专业协同创新毕业设计指导模式,打破毕业设计简单依附于单一专业的传统模式,以行业领域为纽带,进行毕业设计改革,构建协同创新毕业设计模式,充分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3]。
表1 优质教学资源及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平台一览表
1.2.1 聘请兼职、客座教授
聘请行业领域的专家为兼职、客座教授来校指导,把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带进课堂、实验室,加强了理论和实践教学,使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深受学生欢迎。
1.2.2 “双能型”师资建设
分批选派青年教师赴高水平大学及大中型企业进修学习,积累实践教学经验,22人具有执业资格,逐步形成一支理论与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双能型”师资队伍。
1.2.3 教学团队建设
专业教师均具有土木工程的学历背景和科研工作经历,或参与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工作经历。现有省级精品课程4门: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材料力学、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土木工程材料,依托省级精品课程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先后组建了土木类力学课程教学团队、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团队、钢结构基本原理教学团队、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教学团队。
近年来教学团队建设成果显著,2018年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获批为省级教学团队,2017年土木类力学课程教学团队获批为校级教学团队。师资中现有省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坛新秀1名,校级教学名师1名,校级教坛新秀1名,2名教师荣获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1名教师荣获第三届全国混凝土结构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6名教师分别荣获校级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优赛一、二、三等奖。
1.3.1 实验室及仪器设备
本专业拥有设施完备、手段先进、条件良好、功能齐全的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专业机房,专(兼)实验人员10名,专业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达2000余万元,实验仪器设备满足教学需要并有较高的更新率,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
1.3.2 构建创新实践能力教学体系
本专业创新实践能力教学主要由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几部分组成,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实践教学的开展使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积极开展实验室开放,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选题结合工程实际,专业实习现场教学,实践教学由校内外教师联合指导;以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为依托开展兴趣班,鼓励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引导学生参加学科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发明专利申报等。
1.3.3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
学院已与长江精工钢结构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天成建设有限公司等20余家建筑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建成了皖西学院-广联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皖西学院-安徽华筑智城教学研发中心,搭建了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创新平台。校企合作基地为学生专业实习和工程实践以及“双能型”教师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选拔优秀学生赴企业开展课程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依托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申报获批校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平台优势推进人才培养和师资培养得到不断提高。
1.3.4 积极开展学科技能竞赛
课程教学与学科竞赛有机结合,把学科竞赛融入课程教学中,让学科竞赛作为课程教学的有益补充,从人才培养目标角度出发,把学科竞赛作为实践环节的一部分。把学科竞赛融入课程教学中,日常教学活动渗透学科竞赛相关内容,如材料力学课内实验开设了三个相关电测实验项目,而这些实验项目内容一方面是全国周培源大学力学竞赛笔试部分的重要内容,也是安徽省大学生力学竞赛基础力学实验团体赛的重要考查部分;通过日常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切实得到加强和提高。
搭建学科竞赛平台,通过加强创新实验室建设,为学科竞赛构筑基础平台;通过开展科技文化节等活动,为学科竞赛成果提供展示宣传平台[5-7]。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企业参与指导的多维一体学科竞赛指导模式。成立学科竞赛指导组,根据年度学科竞赛安排,由指导组制定详细的指导和选拔方案,选拔优秀学生参赛;学科竞赛由指导组制定详细的训练方案,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后如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积极思维习惯;让老队员带领新队员,增强队伍的新鲜活力的同时保证竞赛队伍的稳定发展。通过以上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学院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学生科技文化活动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不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拓展学生知识面,近年来本专业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获授权专利11项详见表2所示。
表2 学生获发明专利一览表
依托校内外建立的皖西学院——华筑智城BIM工程教育中心、皖西学院——广联达BIM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4个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开展搭建了平台;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安徽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安徽省“双百”科普创意创新大赛、安徽省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大赛等,参加课内外科技文化活动学生占总人数60%,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近三年本专业学生主持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9项详见表3所示,校级研究性学习项目13项。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安徽省教育厅主办的AB类学科技能竞赛,如安徽省大学生力学竞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安徽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安徽省高校建筑信息模型应用大赛等竞赛活动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近年来,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参加学科技能竞赛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97项。特别是2019年安徽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本专业学生代表我校参赛荣获省特等奖、省一等奖、省二等奖各1项的好成绩,总成绩位于全省第一。2019年安徽省第二届高校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大赛,本专业代表我校参赛,荣获省一等奖5项、省二等奖3项、省三等奖4项的优异成绩,获奖等级和数量位于全省高校前列。
通过不断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平均值超过全省平均就业率5.28%,详见表4所示;通过126家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调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整体评价好与较好的比例为98.81%,详见表5所示。
表3 学生主持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项目一览表
表4 本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览表
表5 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综合评价一览表
1)为培养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以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为手段,建立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协同育人机制,面向土木行业发展方向,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
2)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加强教学条件建设,细化教学内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将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融入专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充分利用实验室、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平台等,丰富和完善了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通过以上措施,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实施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使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质量切实得到了提高,对我校其他相关专业建设起到了示范和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