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高职院校提升毕业生本地就业率途径研究

2020-05-15 08:36苏跃飞
中国商论 2020年9期
关键词:就业率途径

苏跃飞

摘 要:基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年毕业生招生就业数据,由于本地生源外流严重、高职本地生源不足、人才与市场的供需结构性失衡、本地企业软实力发展滞后,导致毕业生留温率增速缓慢,甚至出现下降趋势。本文提出通过实行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产业—企业—教育深度融合,并加大本地就业推荐服务力度等途径来提升温州高职院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

关键词:本地生源  就业率  途径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5(a)--04

人才资源的集聚是高效进行资源配置的根本因素,是影响各行各业产出的基本因素,也是我国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做好人才资源储备和增长才能实现从粗放型经济转型到集约型经济,而人才外流必然会对经济增长速度产生巨大影响。人力资源的空间流向一定会与产业投资的方向相吻合。大量吸引外来人口特别是高素质人才流入,提高当地高校大学生本地就业率,也是提升城市活力的关键举措。

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差异,是影响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也是吸引产业投资的重要因素,甚至会影响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积极性。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把当地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作为评价高校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本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比例越高,说明该校对本地区的贡献越大。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摇篮,依托区域支柱产业和特色行业办专业,为当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当前,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吸引能力仍然不断提升。因此,如何促进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发展已经成为温州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课题。

1 现状与问题

从录取生源来看,根据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年的招生数据,2016年本院錄取温州本地生源1999人,占总录取数的53.71%。2017年本院录取温州本地生源2075人,占当年总录取数的54.82%。2018年本院录取温州生源1460人,占当年总录取数的43.52%。2018年录取生源数较2017年减少615人,同比下降11.3个百分点。温州本地生源2017年录取数与2016年相比略有增加,而2018年有明显下降,而宁波、杭州、绍兴、丽水、衢州等地市的录取生源数及占总录取数的比例则持续上升,如表1所示。

从就业流向来看,2016届毕业生中,杭州市流向数与生源数比例为298.61%,宁波市为99.22%,温州市为112.88%。2017届毕业生中,杭州市流向数与生源数比例为237.86%,宁波市为102.29%,温州市为122.64%。2018届毕业生中,杭州市流向数与生源数比例为300%,宁波市为118.39%,温州市为117.36%。从波动幅度看,近三年宁波的流向数与生源数比例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上升幅度超过19.17%。杭州近三年的流向数与生源数比例均超过200%,甚至高达300%。温州的流向数与生源数比例保持在120%上下,2018年出现小幅下降。从流向数与生源数的比例大小看,杭州市的比例超过温州的两倍。

从近三年的录取生源及毕业生流向数据中可以看到,生源的地域构成日益丰富,非温州生源的录取数逐年增加,而温州本地生源录取数稳定无上升,且2018年有明显下降。毕业之后杭州的就业吸引力远超温州,宁波的就业吸引力在2018年已超过温州,就业人数三年增加近20%。温州作为高校所在地,其毕业生留温率增速缓慢,甚至出现下降趋势。

2 原因分析

2.1 本地生源外流严重

从空间看,珠三角与长三角城市就业吸引力水平呈现广深 “双中心”城市与沪杭宁“三角中心”城市的差异化格局,深圳、广州和上海、南京、杭州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明显高于区域内的其他城市。根据麦可思研发布的《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依旧对本科生最具吸引性,但随着以杭州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的崛起,毕业生更看好城市环境、城市发展前景薪资待遇、城市生活配套等综合实力,对毕业生来说吸引力正在逐渐向新一线城市转移。调查发现,杭州的就业满意度在抽样的14座城市中也位居第二,达75.3%,仅低于北京0.6%。省内杭州、宁波等城市的就业吸引力不断提升,势必对本校毕业生就业选择产生影响。

2.2 高职本地生源不足

从温州的高考报名人数看,2015年温州高考报名人数4.84万,2016年4.81万,2017年4.79万,2018年4.86万。从一段录取率看,2015年,温州生源考生中一段录取率为9.13%,2016年温州生源考生中一段录取率为11.64%,2017年温州生源考生中一段录取率为17.82%。2018年温州生源考生中一段录取率为22.55%。2018年较2017年同比提升4.73个百分点。2015—2017年,随着温州高考报名人数不断下降,一段录取率却节节攀升。2018年高考人数虽有上升,但同时一段录取率也大幅提高。一段录取人数的不断上升必定挤压了二段及三段生源空间,对本地高职生源录取数量产生影响。

2.3 人才与市场的供需结构性失衡

高职院校在专业及课程的设置上没有将市场需求作为导向,产业及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没有及时更新,甚至学校之间出现严重的专业趋同现象,忽视当地的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和社会需求,造成专业结构的滞后。专业与行业之间没有衔接性,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一大因素,造成供需结构性失衡,而供需结构性失衡又会引发毕业生就业流向不均衡。造成地区和岗位之间存在毕业生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现象严重,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在某些地区过于集中,即是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不均衡的结果。根据温州市人力社保局发布的2018年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大部分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更倾向于具有大专学历或中级职称以上,具有岗位相关的经验或技能的人才。特别紧缺的岗位包括各类工程师、各类设计师、数控冲床工、智能制造负责人等技能型人才,涉及的行业多数为电气、鞋业、泵阀、服装等温州传统支柱产业。根据本校2019届毕业生信息,电气、鞋业、泵阀、服装行业涉及的毕业生仅占总体毕业生的40.66%。

2.4 本地企业软实力发展滞后

产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温州市的部分企业寻求主动转型,加大对员工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力度。同时随着温州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以往更大。时代更迭,企业对员工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员工对于好企业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一些本地企业在用工环境、用工理念、企业文化、企业发挥的主体作用上与当代毕业生的需求不匹配。95后、00后的新生代群体逐渐出现在招聘市场上,在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带着鲜明的个人特点,根据本校2019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显示,有64.59%的毕业生看中发展机会,51.39%的毕业生看中薪酬福利,47.36%的毕业生看中工作的人文环境,47.4%的毕业生看中工作的稳定性。发展机遇、企业文化等内容超越工作的稳定性成为他们更加看重的企业特质。相应的,劳动强度较大、公司人文环境单调、工资待遇低的企业,不符合当下毕业生的工作需求,招聘难度大,同时也很难留住员工。一些企业“重实用,轻培养”,员工培训体系不完善,员工的素质和技能得不到提升。一些企业轻视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生活贫乏,组织吸引力不足、企业凝聚力不强。

3 对策研究

3.1 实行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

3.1.1 加大与本地中职合作力度

挖掘优质中职生源校,发展更多可合作的学校和专业。建立导师制,在中职阶段就开始高职导师制,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其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有初步的了解,增加其与高职学生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提升职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以便将来可以更快更健康地适应大学生活。健全组织机构,中高职院校由相关部门委派人员组成五年制联合工作组,专职协调解决五年制模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高职院校为主,中高职共同协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自的課程计划与标准,做好衔接。在中职阶段强化基本的实操技能,在高职注重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技能的培养。统筹兼顾五年的教学内容,避免内容重叠、教学资源浪费。在培养期间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和沟通,共同商讨教学计划的实际实施效果并及时进行调整。规范学籍和学生管理,建立专门的微信群或QQ群进行工作对接,既有利于保持信息畅通及时效性,又能保证工作有效性,也能有效促进五年制学生的培养质量。

3.1.2 加大与本地普高合作力度

浙江作为全国教育改革的排头兵,目前高考有四种招考模式,分别为统一高考招生、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和三位一体招生。在检验学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丰富了对考生个人素养的考察。然而,省内依然有部分高中对统一高考招生之外的其他三种招生模式较为陌生,基于省内四种高考模式的支持,高职院校应主动加强与高中校的联系,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在普高生源校开设“大学节”,邀请高职院校专家讲师团进高中进行专业方面的讲座,开设进高职院校夏令营等活动,实现高中与大学的对接,对开拓高中生的视野,培养其兴趣特长,开展人生规划产生积极作用。与生源校建立合作关系,联合高中开设相应素质拓展课程,委派专任教师授课,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提前探索自己的兴趣所在,另一方面也能让职业教育前置到高中阶段。探索可实现的建立修习成果互认制度,将大学先修课程纳入学分管理,计入学生毕业总学分,将学生参加高职院校组织各种活动计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高职院校对高中学生选修的课程及活动成果予以认可,学生被高职院校录取后,经学生申请、学校审核,可认定相应课程模块的学分。

3.1.3 专业设置紧贴市场需求

高职院校应该分别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角度、从学校的角度以及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开设专业,若三者结论不统一,应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可以用就业率和人才需求指标进行衡量,就业率主要反映社会对该专业毕业生的接受程度,人才需求是对该专业毕业生的吸收程度。根据就业率、人才需求、专业对口率指标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战略,及时进行专业调整、优化策略。一般来说,毕业生就业率高、专业对口率高、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可以不断扩大发展规模,毕业生就业率一般、专业对口率一般、社会需求量一般可维持该专业的发展,毕业生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低、社会需求量小,则应该缩小或停办该专业。

3.1.4 校企互融共育人才

在培养模式方面,大力发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邀请经验丰富、技术娴熟、专业对口的企业技术领头人做导师,形成高职院校、企业导师、在校生三方组成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给学生进行最先进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指导,根据行业发展的现状对现有的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制定符合当下需求的教学标准,帮助进行课程改革,制定考核方案。在师资建设方面,邀请企业在职的优秀兼职教师定期在校内开展讲座,与学校专任教师进行专业探讨和技术交流。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类行业相关的学习和培训,实时掌握先进的教学观念和内容。在实践教学方面,学生在完成校内专业课程后,安排其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有效提高专业技能,在实习中自然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三阶段提升自我能力,为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技能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3.2 实现产业—企业—教育深度融合

3.2.1 产教深度融合办学

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要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的格局,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高职院校要想与产业紧密贴合,提升综合改革的层次与成效,也必须将企业放在“产教融合”的主导地位,建立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制度理念,充分发挥自身人才聚集的优势,通过实施人才战略将优秀的企业“引进来”,形成“产业跟随”的常态化课程机制,让企业充分参与和管理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让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课程教学,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实习场地,达到人才培养适应实际生产需要,实现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双赢。制定产教融合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注重教学过程的考核评价,注重学生在企业实践实习的操作评价,注重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训一体化评价。构建产教融合管理机制,设立校企联合指导工作小组,为顺利开展产教融合保驾护航。

3.2.2 拓宽校企合作路径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和支持本地的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园区等结合自身特色、科研方向、人才需求,与高校相关专业以及科研团队展开合作,着力提升企业行业的科研攻关能力、专业技术水平。大力推进企业和高校相关专业及科研团队之间广泛开展课题攻关、人才培养、柔性引进等合作。鼓励高校通过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创业基地,为大学生搭建创业平台,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实现以创业促就业。鼓励企业设立奖(助)学金,通过设立奖(助)学金这一形式,可以进一步突出企业用人主体作用,让高校学生了解温州企业和产业的发展状况,扩大温州企业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度。

3.3 加大本地就业推荐服务力度

3.3.1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尽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厘清问题,克服困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从自身的特点出发,不断完善自我,让学生充分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明确今后的发展道路。重视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了解国家当前的就业形势与市场需求,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对社会形势和市场趋势分析讲解,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我、正确认识自我,明确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更快地转变就业观念。每个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高技能人才,劳动者的素质普遍提高了,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3.3.2 开展多样化人才推介活动

全过程全覆盖开展就业指导和人才推介。通过举办就业专题讲座和分享会,加强与人才中心、技能人才市场等相关部门的联系,收集有效的岗位信息和企业信息,提前开展就业预热。完善校内就业公众微信号的功能和维护,向学生推送招聘信息和就业经验的分享交流。每学期举办大型招聘会,为企业和毕业生搭建平台,并另外组织部分专业专场招聘会,常态开展优质企业专场宣讲。落实专升本升学指导和服务工作,聚焦就业重点群体,做好毕业生求职补贴发放工作。巩固校企常态联络渠道,针对企业开通就业微信号,便于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运营就业服务QQ号,规范对企业的就业服务、人际联络和关系维护,拓展就业信息库。

3.3.3 充分宣传温州就业政策

2018年温州发布了《关于做好全市新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内含18条措施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等方面给予补贴和鼓励,整体力度更是位居全省前列。這对来温、留温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学校应该科学地开展政策宣传,通过开设就业政策解读会、专题班会、邀请享受政策福利的往届毕业生回校分享等多种形式,潜移默化地进行政策宣传,让学生真正理解政策福利,提高留温工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蒋依玲.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分析及提升途[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9(3).

齐红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高职产教融合的困境与出路[J].船舶职业教育,2019(9).

赵斌,孙标,胡革.产教融合视域下的职业教育德技并修育人探析[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

刘海明,谢志远,刘燕楠.高职教育人才转型的战略思考:推进产教融合,服务产业发展——兼谈高职院校“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方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

李爱香.浅谈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调整和优化——基于社会、学校、学生视角[J].当代职业教育,2014(4).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9温州市基础性科研项目,R20190051)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就业率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几个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美拭目以待的潜力城市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数据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