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2020-05-15 07:07蔡志鹏
畅游行 2020年4期
关键词:春饼青团历法

蔡志鹏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最初古人发现,每年有两天的白天和黑夜一样长,即春分、秋分。到了商朝,增加夏至、冬至两个节气。周朝时期增至八个,秦汉最终定为24个。汉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布的《太初历》,正式将二十四节气订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这一民俗文化的最终形成,用了将近干年的时间。

一年中的24个节气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当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是黄经零度,即春分点。从这里出发。每前进15。为一个节气,从春分往下依次顺延,为清明、谷雨、立夏……运行一周后就又回到春分。简单来说,节气与西方星相学十二星座原理相同。按照太阳在黄道的位置。星座也有對应的节气。如巨蟹座为夏至,天秤座则是秋分等等。东西方文化虽然独立发展,却在天文历法上巧妙交汇。

尽管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自然地理环境各不相同,但农作物栽种、收割的时间都不能违反时序的规律。就像节气农谚描述的:“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这是中国农民世世代代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华夏先民历经干百年创造出的科学遗产。

舌尖上的节气

配合二十四节气变化,各地也有不同的民间风俗与饮食文化。例如立春到,家家户户制作春饼、春卷,这是从唐朝延续至今的传统。春饼的吃法是将饼、青菜等放在盘中,称为“春盘”。《岁时广记》里记载,每年立春,皇帝要为文武百官赏赐“春盘”。清明时节,上海、江苏、浙江一带有吃青团的习惯。人们将艾草汁拌进糯米粉里,再裹入豆沙或莲蓉馅制成青团。这一春游小吃不甜不腻,且带有青草香气,深受当地人欢迎。

谷雨到,中国南方会摘新茶喝,有清火、明目的功效:北方则食香椿,因谷雨前后是香椿上市的时节。这时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诗云“雨前香椿嫩如丝”。芒种时节,则有吃梅子的传统,因芒种天气炎热,每年五六月也是南方梅子成熟的季节。惊蛰时节人们爱吃梨,雨水时节吃鱼,立秋则“贴秋膘”:小雪到来,气候变得又干、又冷,最适合做腊肉,因此有小雪吃腊肉的说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经久不衰的历法

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古代社会,人们根据二十四节气安排日常生活。古人会在不同节气举行对应的祭拜、庆祝活动,比如我们熟悉的中秋赏月活动,即是从节气演变而来。谚语云:“春分拜日,秋分拜月,”其中“秋分”即中秋节。而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应是冬至。《汉书》中记载:“冬至阳气起”。冬至之后,白昼变长,阳气回升,汉朝称为“冬节”,文武百官在当天享有假期。夏至是另一重要节气。周朝夏至祭神,希望能清除疾病与饥荒。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足见夏至地位之重。

时至今日,与节气相关的许多习俗仍被保留下来。如清明时节,人们多踏春、郊游、祭祀:大暑之日,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的习俗:“打小人”则多在惊蛰进行。从西汉订为历法至今,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已超过2,100年。这一农历不使用具体数字,而是以气候、物候划分时间,既科学又充满诗意,在历史长河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猜你喜欢
春饼青团历法
奶奶教我做青团
一“糯”值千金
春饼迎春
发明新历法
苏州青团
京郊寻春意 胡同吃春饼
青团
浅谈师兑簋
历史上最长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