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粉舟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对策

2020-05-15 12:43赵恒刚
农业与技术 2020年8期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防治对策

赵恒刚

摘 要:本文介绍了栎粉舟蛾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提出了以自然控制为主的防治对策,为栎粉舟蛾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栎粉舟蛾;生物学特性;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0430026

栎粉舟蛾属鳞翅目、舟蛾科,又名细翅天社蛾。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河北、山东、浙江、湖北、湖南、陕西、四川、江西、云南等地[1]。近2a在河北省邢台县、承德市部分山区县,栎粉舟蛾与其它多种食叶害虫混合严重发生,主要危害栎树、板栗等天然次生林和经济林。幼虫蚕食林木叶片,几天时间就能把叶片吃光,给当地森林生态安全和林果业生产造成较大危害。为控制其危害,笔者于2018—2019年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总结了综合防治对策。

1 形态特征

成虫为灰褐色中型蛾子,体长20mm左右,翅展44~52mm。前翅暗灰褐色,内外线双道黑色,内线以内的亚中褶上有一黑色或暗红色纵纹,外线外衬灰白边,横脉纹为一个茶褐色圆点、横纹脉与外线间有1模糊黑褐色圆形斑纹;后翅灰褐色。卵扁圆形,直径约0.6mm,黄色,孵化前变为黄褐色。幼龄幼虫胸部鲜绿色,腹部暗黄色,身上条纹不明显,第8腹节背面稍隆起。老熟幼虫体长34~45mm,头赤褐色,两侧各有6条黑斜线,体草绿色;第3~6节腹节膨大,胸部背线紫色,两側绿色,前胸背面中间有1黄斑,背线与绿色之间有黄色条纹,腹部第3、4、5、7、8节背面紫红色,杂有黄色斑,第5、6节背中有圆形黄斑,腹面褐色;胸足褐色,腹足黄褐色;幼虫化蛹前变为肉色。蛹为背蛹,呈红褐色,长19~26mm,背面中、后胸连接处有1排凹陷;臀棘短,似耳状[1,2]。

2 生物学特性

该虫在河北1a发生1代,以蛹在树下表土层内越冬。第2年6月末开始羽化,7月中旬为羽化高峰,成虫羽化后几小时就开始交尾、产卵。晚间产卵,白天潜藏于树干、叶背面,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雌蛾分散产卵,每头产卵91~263粒,散产于叶背面主脉两侧,每片叶上一般产卵1~5粒,最多可产9粒,卵经5~8d孵化为幼虫。7—9月为幼虫期,幼虫多在凌晨孵化。幼虫孵化后先取食卵壳,后分散取食叶片。1龄幼虫多在叶背栖息取食,将叶片吃成筛网状,后爬到叶缘咬食叶片。3龄后食叶量增加,逐步进入暴食期,可在3~5d内将叶片全部吃光。幼虫有吐丝下垂习性。8月下旬幼虫开始进入老熟,吐丝下垂到树下表土层中,在土中粘结土粒,作薄茧化蛹越冬[3,4,6]。幼虫的体色为其加了一道很好的保护,能够有效躲避天敌的捕食。栎纷舟蛾虫态不整齐,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个别虫态持续时间长。2019年10月上中旬,在承德市栎粉舟蛾发生县的栎树上观察到幼虫。虫态不整齐给防治工作带来较大困难,导致局部林区需要多次喷药,才能有效压制其危害。

据刘书平、贡倩等报道,栎粉舟蛾的天敌有20多种,主要有舟蛾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白僵菌、舟蛾绒茧蜂、寄蝇、异色瓢虫、黑蚂蚁、螳螂、步甲、姬蜂等。白僵菌主要寄生蛹,舟蛾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等主要寄生卵,舟蛾绒茧蜂寄生幼虫,瓢虫、黑蚂蚁、螳螂和鸟类等是其主要捕食性天敌。白僵菌在其越冬蛹的寄生率可达20%多,舟蛾赤眼蜂的寄生率可达30%,舟蛾绒茧蜂寄生率10%多[6,7],三者均是栎粉舟蛾的主要寄生性天敌,是生态控制栎粉舟蛾的重要因子。

3 防治对策

栎粉舟蛾是一种局部暴发的偶发性害虫,各地一般不作为重点监测对象,且大多在深山林区发生,未能及时发现。近几年的虫害与温度、湿度等自然因素和害虫基数积累有较大关系,且虫态不整齐,防治困难,导致害虫暴发危害。栎粉舟蛾防治,要根据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发生特点,加强监测,准确预报,以自然控制为主,采取无公害综合防控措施,应用灯光诱杀、施放天敌、施用白僵菌、灭幼脲等物理防治方法并加大生物、仿生制剂防控力度,结合飞机防治、地面喷烟等现代化防治手段,实现整体控灾,维护生态安全。

3.1 全面监测

组建专业监测队伍,针对虫情发生特点和规律,制定监测方案,开展定点监测和定期调查,准确掌握虫情,为科学防治提供可靠依据。

组织人员到柞树、板栗等林间,开展栎粉舟蛾蛹越冬基数和越冬蛹死亡率调查,并定位害虫分布区域;在重点部位布设监测点,于6月中旬开始悬挂诱虫灯监测成虫羽化情况,定点、定人负责,观察记录每天诱虫数量,预测发生数量及羽化高峰期等;充分发挥护林员作用,加大巡查力度。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虫情调查,摸清虫情底数,准确掌握虫情动态;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要公布虫情举报电话,鼓励林区群众发现举报,要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除治。

3.2 物理防治

对于板栗园等小范围发生区,加强抚育管理,在冬季或早春抚育翻耕,有效降低栎粉舟蛾表土层越冬蛹的成活率,降低其虫口基数;利用幼虫遇震动后坠地的特点,组织人力,震动树干捕杀幼虫;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树下放养鸡,捕食蛹、幼虫、成虫[3,4,6]。

3.3 灯光诱杀

利用栎粉舟蛾成虫的趋光性,在其成虫羽化期,安置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等诱杀成虫,有效降低成虫虫口密度。杀虫灯的布设数量可根据栎粉舟蛾的发生量来确定。应用北京林保站防治经验,在林间空旷区域安装高压钠灯,下面挖水池充水(或制作储水木箱),将灯架设到水池上面,在羽化高峰期晚间开灯诱杀成虫,在北京、河北等栎粉舟蛾发生县区大范围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成效。根据诱虫实践,发现水池平面越大,诱虫效果越好。此法必须有专人看护,避免触电、火灾等安全事故的发生。诱杀方法效果明显,相对成本较低,安全性高,可减少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安全,符合绿色防控要求。缺点是开灯后诱杀了林间所有具有趋光性的昆虫。

3.4 生物防治

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的自然调控一直是森防人的终极目的。防治栎粉舟蛾要注重林间栎粉舟蛾天敌的保护和利用,以期实现其自我调控。在准确测报的基础上,在栎粉舟蛾卵期,施放舟蛾赤眼蜂寄生卵[6]。赤眼蜂寄生的关键因子是寄主卵龄,寄主卵龄越小,蜂寄生率愈高,因此要趁著虫卵龄小时,及时放蜂。避免在害虫发生之前或产卵时间长后才放蜂,降低防治效果。常用的放蜂量为每次15万头/hm2,放蜂数量可根据寄主卵数量调整。放蜂时间选在下午傍晚时,放蜂箔或袋悬挂在背阴面的树枝上,尽量避免阳光直射缩短赤眼蜂的寿命。利用赤眼蜂防治可减少药剂对环境的污染,增加天敌数量,促进生态平衡。

3.5 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方法因应急防控效果快、稳定性高被广泛应用。在虫口基数较大或突然暴发的情况下,要实施精准施药,有效压低虫口密度。使用25%灭幼脲悬浮剂1000~1500倍液,5%杀铃脲悬浮剂1500~2000倍液,1.2%苦·烟乳油800~1000倍液,1%苦参碱可溶液剂等环境友好型药剂,进行喷烟喷雾防治。

幼虫3龄前,在板栗园等小面积林地可实施人工地面喷雾;在深山林区,山高坡陡,加上栎属植物树冠都比较高大,使用一般的喷药机械喷雾防治,药液难以到达树冠顶部,防治效果难以保证,一般组织飞机喷雾或地面喷烟防治。邢台县2019年对栎粉舟蛾发生区实施了飞机喷雾防治,虫口减退率达到90%以上,防治效果达90%以上;承德、滦平县等实施了人工喷烟防治,以30%阿维·灭幼脲悬浮剂∶柴油以1∶15配比和1%苦参碱可溶液剂∶柴油以1∶10配比,应用烟雾机喷烟防治,虫口减退率达到90%以上,防治效果达90%以上(最高可达94%),取得了显著成效,值得推广。

防治时要提前发布通告,工作人员要将防治时间、防治范围准确通知到辖区内每个养蜂户,避免发生蜜蜂农药中毒事件。施药期间要规范操作,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人、畜伤害等意外事故及火灾的发生。

4 讨论

栎粉舟蛾在河北属于偶发性害虫,没有大发生的记录,其形态特征、防治方法等相关资料不多。经过近2a的调查,掌握了一定的规律,但其个体大小、颜色和花纹变化较大,生态学特征也受气候等多因素影响,需作进一步调查研究,以便全面掌握其习性。栎粉舟蛾的防治借鉴其它省经验,试验总结,多措并举取得了较好成效。其防治根本还是要以预防为主,分类施策,精准防控;保护生物多样性,逐步调节林业生态系统内部因子,促进栎粉舟蛾的自然调控,实现其持续稳定控制,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参考文献

[1] 萧刚柔.中国森林昆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1021-1022.

[2]冯术快.昌平林业昆虫[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275.

[3]曾航,季明刚.辽宁蚕区栎粉舟蛾的危害及其防治方法[J].北方蚕业,2018,39(4):37-39.

[4]封光伟.栎粉舟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J].河南林业科技,1999,19(2):31-32.

(责任编辑 贾灿)

猜你喜欢
生物学特性防治对策
一株野生侧耳属菌株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
山楂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