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人民日报媒介融合路径探索

2020-05-15 13:39李杨慧
新媒体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受众融合时代

李杨慧

摘  要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正在全面深刻地改变社会的发展,传媒业生态被重新定义改写。人民日报作为主流媒体,积极在新闻内容、生产方式、媒介融合与用户体验上探索新的道路,使传播效果最大化,继续发挥思想引领作用。

关键词  5G;人民日报;媒体融合

2019年6月6日,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放5G商用牌照,拉开了5G时代的大幕。5G作为新一代通信技术,与以往技术相比具有高速率、高容量、低时延、低能耗的特点。从人与人通信拓展到人与物、物与物通信,5G开启了万物互联的新时代,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新闻业的发展形态。而作为我国主流媒体的典型,人民日报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的理念,通过自己平台资源优势不断创新,在守正的基础上提质、尽责,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1  5G技术对传媒生态的影响

从移动通信的角度看,2G实现从1G的模拟时代走向数字时代,3G实现从2G语音时代走向数据时代,4G实现IP化,数据速率大幅提升[1]。通信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播的内容与方式,我们正在迎来万物互联的5G时代。媒体的报道从单独的文字、图片到图文、音视频、超链接等多媒体内容的结合,用户接受消息的方式也从报纸、电视转向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传统的纸质媒体丧失了大部分的用户。据2019年《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核心产业的细分领域排名,移动数据以及增值收入达6 674.6亿元,而报刊行业收入仅为353.6亿元,传统纸媒日渐衰落,新闻传播的格局已然发生重大变化。

1.1  新闻传播内容的改变

如果说4G改变了生活,那么5G则改变了社会。与4G相比,5G使数据传输提高了10~100倍,峰值数可达10Gbits,仅有1~10毫秒的端到端延时,这意味着网络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以视听为主要的特征的4G时代催生了UGC(用户生产内容)的产生,推动了短视频和网络直播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以往的图片和文字的传播内容。据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统计,人们了解新闻热点主要是通过微信、微博及今日头条客户端,信息获取形式的视频化将成为未来网络内容发展的一大主流趋势[2]。

目前,短视频已经成为移动端最火爆的阅读形式,未来的新闻报道不再是单纯的图片和文字,受众的阅读习惯已然发生改变。并且,视频的现场感、即视感、画面语言,能够更加直观、鲜明的反映新闻事实。在埃航飞机坠毁事件的报道中,新京报《我们》栏目进行视频播报,播放量达1 376万次,多角度、全景式呈现了现场的环境以及对受害者家人的采访。2019年两会报道中,人民日报推送了H5互动页面《点击!你将随机和一位陌生人视频通话》,模拟“视频通话”的互动场景,体现出“汇聚你的梦想,关注你的关注”的两会精神,拉近与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为读者提供了更好的内容体验。

1.2  新闻传播方式的革新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1.2%[3]。以社交媒体为主要分发渠道的新闻传播模式逐渐主流化,传统党报的社会影响力降低。用户逐渐从报纸、电视转向客户端、社交平台等,点赞、转发和评论等机制也让用户自身成为了传播网络的一个节点。

高速率、高容量、低时延的技术为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技术提供了支撑,4K超清画质可以进行实时传输。VR、AR技术的应用重新定义了“现场”,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场景,沉浸式体验使得不在场的观众也能获得“在场感”。今年全国两会上,多家媒体均采取了现场直播的方式,受众积极参与,反响良好。沉浸式、交互式的新闻传播是对以往重要事件和重大场景的报道形式的颠覆,打破参与表达的界限,有利于多元对话。其次,直播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内容也开始在各大行业流行,给人际传播带来新的形式与体验。

1.3  新闻生产的智能化

5G促使人与人的连接转变为万物皆媒,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场景有了时刻在线、互联互通的现实可能。新闻业出现了机器人生产、AI主播等新型产品。2019年8月,国内最大的媒体机器人生产商新华智云对外发布了自主研发的25款媒体机器人,它们可以自动生成字幕、实时进行直播剪辑、制作视频新闻……通过机器帮助新闻业进行生产、分发,极大的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时效性,降低了人工成本。

同时,算法和智能推荐也被广泛运用到平台当中,相对于傳统的新闻生产与分发机制,算法机制具有更加精确、高效的功能。在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获得用户精准画像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智能的途径不断优化,提升产品或服务与用户匹配的精准程度。平台根据用户的阅读习惯、阅读时长等各种数据分析受众喜好,针对不同的用户推送不同的内容,加强了用户黏性,牢牢吸引了用户的注意。

1.4  新闻用户的全新体验

近年来,多家报纸广告商转向互联网,用户也纷纷流失,面对这种情况,报纸采取了裁员、缩版、降低发行量等方法来降低成本,但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有一些大报例如《北京晨报》停止发行。纸媒的版面容量有限,报道的新闻数量固定,覆盖区域有限,而新媒体具有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和互动及时的特点,这也导致了不同媒体受众结构的变化。

移动网络高速发展使用户媒介使用习惯与新闻消费习惯发生改变,新媒体赋予了受众话语权,受众不再是单纯的被接受,他们变得积极主动,开始寻求社交平台的互动,同时,用户时间碎片化趋势加深,娱乐化需求明显。万物互联时代,媒体与用户之间的连接是“5A”原则,即任何人(anyone),无论何时(anytime)、无论何地(anywhere)、无论需要什么内容或服务(anything)、无论通过哪种手段(anyway)都能与媒介平台进行连接,[4]媒体必须全天候、多场景的满足受众需求。

2  人民日报转型路径探索

1983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契尔·索勒·普尔在《自由的科技》中提出“传播形态融合”的概念,即“媒介融合”。我国学者蔡雯将其介绍到中国,提出“媒介融合”是多种媒介形态之间包括内容、渠道和终端的融合。有学者认为媒介融合已经从内容生产、多媒体平台逐渐发展到媒介产业层面,不再单纯是数据资源的整合。张志安认为不同定位的报纸在转型的理念和路径上也有差别,党报应该强化舆论的引导,发扬主旋律。

面对智能媒体时代的新闻业发展与变化,传统媒体纷纷向新媒体转型。人民日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自创刊之初,一直坚守新闻专业主义,传递人民呼声,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在新媒介生態环境下,人民日报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依托自身平台与资源优势完成了报网融合、终端融合,建立起全媒体平台。

2.1  前5G时代转型过程

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社推出了《人民日报》网络版,标志着党报开始朝新媒体转型,同时,也带动了《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报纸的网络化。2000年,人民日报更名为人民网,报网融合的阶段到来。不再是将报纸上的内容原封不动的搬到网络上,人民网有选择地刊登报纸新闻,融合多方面信息,推出不同板块,受众可以在线查阅资料、浏览不同的专栏,极大地满足了其多方面的需求。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网民数量的增加,为了抓住受众的社交需求,2012年,人民日报发出自己的第一条微博。截至2019年11月,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已有9 930万粉丝,共有106 503条微博,每日阅读量均为100万+,互动数达186万。官方微博以“参与、沟通、记录时代”为使命,紧跟时代潮流,将新闻媒体的专业性与社交平台的及时性相结合,做到新闻事实的准确报道。2013年,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问世,目前其关注人数已达2 885万,设有新闻、FM、国铁出行等服务板块,每天推送6~8次,每次1~4条,日均浏览量为10万+,推送头条在看人数平均破万,做到了及时推送与优质内容的深度结合。

秉承“做有品质的新闻”理念的人民日报手机客户端于2014年上线,界面简洁,设计人性化,在提供多服务的同时不断完善用户使用体验[5]。目前,人民日报客户端累计下载量达2.56亿,位居主流媒体新闻客户端下载排行榜单之首。客户端始终坚持以原创内容吸引受众,将报纸版面的新闻重塑,创造出符合互联网特征的热点话题,吸引受众参与。

2016年2月19日,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即“中央厨房”正式上线。中央厨房是实现一次采集、多元加工、多次发布的智能生产和传播平台。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认为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定义为面向受众、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新一代内容生产、传播和运营体系,它设置多个部门,对采集的资料进行二次加工,有效提高运行效率。在2019年全国两会报道中,人民日报社采用5G客户端设备进行直播,“AR看两会”为用户最大限度地提供在场感。同时,人民日报结合短视频、H5和动画也推出一系列产品:3月3日推出的微视频《我们都是追梦人》讲述快递员、退役军人、扶贫干部3位普通人的追梦故事,至3月5日播放量已超过2.5亿次;微视频《每一帧都是屏保!中国24小时》点击量过亿,并被翻译成多种外语对外传播;动画片《孙悟空的三个锦囊》生动的讲述人大代表为解决民生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上线6小时,点击量超1 000万。

2.2  5G时代人民日报转型趋势

传统媒体如何在新技术的推动下迭代升级,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占据稳固地位,是所有新闻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新闻业必须面对的挑战。《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牢牢关注通信技术改变对新闻业的带来的影响,及时做出调整与规划,探索行业的发展。

2.2.1  聚集视频化,优化传播内容

可视化越来越受到用户欢迎,移动化传播的大屏连小屏优势显现。视频相对于文字而言重新建立了叙事模式,短视频聚合平台“人民日报+”由普通用户和专业用户生产内容,以“人民问政”为主要特点,致力构建兼具主流价值和创新活力的短视频平台。

2019年1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致读者》进行创刊以来第15次改版,意图在于实施精品化策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当社交媒体的崛起带来了海量的信息,新闻市场上鱼龙混杂,消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谣言或虚假信息的扩散也更加容易。传统媒体作为专业新闻人,拥有较强的公信力与权威性,《人民日报》严守自己的阵地,做好优质内容与渠道的扩展,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产品,把握传播规律,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十九大召开当天,人民日报客户端将3万多字的十九大报告以合理的思路用一张思维导图呈现,以深度内容填充用户碎片化阅读的不足,始终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

2.2.2  走向智能化,拓宽传播渠道

智能终端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发展,引发了自媒体的井喷式发展, 5G技术带宽的扩展、时延的降低为互联网平台吸引了大量的受众。从无人机实拍现场、智能主播“果果”的出现到可穿戴移动智能设备的慢慢兴起,人民日报开始寻求“人工智能+新内容”,在新闻线索、内容生产、内容审核以及用户反馈等方面运用AI智能,结合OGC和UGC,拓宽传播渠道。

此外,人民日报也加强对个性化分发平台的研究,做到精确分发,并结合一定的场景内容,牢牢抓住用户。中国人民解放军90周年,人民日报推出H5产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上线仅10天,用户突破10亿人次。2018年10月推出“时光博物馆”展览活动,线上讨论数量达65亿,参与人数超过70万人次。2019国庆期间,人民日报推出的H5互动产品“爱国民族照”迅速在朋友圈走红,据生成了超过7.38亿张照片,网友互动次数超1.8亿次。人民日报以创新为立足点,立足时代特色,让传统的东西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2.2.3  深化融媒体,内部边界融合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走媒体融合之路,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生存发展的集体共识和必由之路[6]。人民日报在党的领导下推出“中央厨房”模式,构建以总编调度中心为指挥中枢,打通“报、网、端、微、屏”各种资源,在内容上实现资源共享、协同生产,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的效果。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马利说:“媒体的融合,首先是人的融合。”媒介深度融合的时代,傳统媒体与新媒体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传统媒体记者往往独立作战,只有单独的文字报道,缺乏现场图片或视频。而人民日报建立采编联动平台,建立移动优先、PC做全、纸媒做深、多次生成、多元传播的策采编发新流程,使记者具备新媒体人的能力特征,会写稿、会摄像、会剪辑。而转型后的记者也开始思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融合趋势以及困难点,在媒体融合的路上越走越远。

2.2.4  网络化思维,升级用户体验

人民日报改变对传统受众定位的认识,以受众为核心,运用互联网思维来缩小用户距离。“点赞”“燃爆”“棒棒哒”等网络语言运用的背后,反映了传统媒体心态的转型。人民日报努力贴近受众,客户端运用智能对话技术提供留言回复,幽默生动的语言契合了当下青年群体的心理,能与读者产生共鸣,增强用户黏性。同时,人民日报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上采取新媒体先行机制,设置议题,发起讨论,及时得到用户反馈,效果良好。

作为新闻编辑,要拓宽策划思路,推出符合时代特色的、抓住用户需求的产品,体现互动性、接近性和趣味性。2017年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两会喊你加入群聊》H5产品,上线不到24小时点击率突破600万,热点的背后是依靠亲朋好友的强联系和发红包的互动形式增加趣味。

2.3  对5G技术的反思

2.3.1  把关人权力的转移

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新闻分发模式被大数据平台和智能分发模式逐渐取代,传播的公共性逻辑改变,人民日报作为人民的发言人进行议程设置的权利被分散,新闻编辑把关的权力呈去中心化趋势,互联网降低了受众发言的门槛。多个媒体平台涌现,通过分析用户喜欢的新闻类型进行大规模输出,受到利益的支配甚至过于娱乐化和同质化。

2.3.2  报道方式的多样化会消弱对内容的关注

不可否认技术的进步呈现了更加丰富的新闻内容,但也更容易分散读者注意力,从新闻报道内容本身转向呈现方式和附加内容等。目前,人民日报利用短视频、H5设计等渠道进行报道,但最重要的还是新闻内容,有时简洁明了的呈现反而更具权威和说服力,引起大众关注。另外,一味的丰富形式,迎合受众也会造就“信息茧房”和“回声室效应”,加深了圈层化隔阂。

2.3.3  移情效果具有双面性

虚拟现实以其沉浸(immersive)、交互(interactive)、直觉(intuitive)的“3I”特征,推动新闻生产模式交互化、融合化,重构媒体与用户间的传受关系、反馈机制[7]。受众能够VR中获得现场的感官享受时,共情效果很容易出现、放大。5G技术改变了新闻的采集方式和反馈方式,公众由理性思维偏向感性,在强大的群体暗示和感染机制影响下,受众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逐渐弱化,容易出现群体极化现象。

3  总结

传统媒体目前面临断崖式的生存危机,从内容生产方式到读者阅读习惯,人民日报不断探讨产品定位,深化用户移动与社交需求,顺应媒体融合趋势,加快转型步伐。5G时代是万物互联的开放式信息共享时代,一方面,主流媒体在加强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也要警惕可能出现的问题,坚持自己的专业主义和新闻素养,在5G时代成功为全媒体传播提供范本。

参考文献

[1]喻国明.5G时代传媒发展的机遇和要义[J].新闻与写作,2019(3):63-66.

[2]匡文波.5G将彻底颠覆主流媒体的概念[J].编辑之友,2019(7):11-16.

[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08-30).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8/t20190830_70800.htm.

[4]程忠良.人工智能时代“中央厨房”式媒介融合路径的追问[J].编辑之友,2019(5):49-53.

[5]徐蕾,常晓洲,姚雯雯.媒介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数字化转型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8(1):88-93.

[6]习近平: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EB/OL].[2019-03-15].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978511.

[7]周文韬.5G时代虚拟现实新闻的前景及伦理困境[J].传媒观察,2018(6):30-34.

猜你喜欢
受众融合时代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