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不管在新授课中还是练习课、复习课中,练习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技能形成的重要途径,它具有教学、教育、发展、反馈等功能,不同的习题有其不同的功能,练习设计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所以怎样上好练习课,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方面,因此改变传统的练习观,讲究练习的质量,确立效率意识,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效率
一、 改变传统的练习观,改进练习课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小学数学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数学习题是熟能生巧的过程,我们总是布置大量的习题,严重的剥夺了学生的休息和玩耍的时间,过分地注重精讲多练,过分地注重书面作业,束缚了学生创造能力,因此改变传统的练习观,改进练习课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小学数学练习效率的首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地位,适当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导、练、议、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效率,通过实践,“以练为主,评练结合的方法”“练前指导,练后评议”“练前指导,练、议、评结合”等方法效果都很好,在这些方面中,教师应在各个环节中精心设问,同时教师也应注重让学生说出练习题的解题依据及解题思路,找出解题错误的原因,区分易混知识,启发学生如何综合运用新旧知识来探求知识规律,以达到解题思路的变通。
二、 注意练习题设计的内容,提高练习效率
练习题设计的内容,是上好一节数学课是否有效的关键,也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把握好练习的量与度,练习题达到有目的、有针对、有趣味、有启发、并有生活性、有层次性等,以达到最佳效果。
(一)提高习题利用率,举一反三
数学习题浩如烟海,变化无穷。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选择习题时,要“百里挑一”,选择恰到好处的习题,在运用习题中要能“以一当百”,不要只满足于一问一答,一题一解。当然,我们也不要搞“拿来主义”,牢牢把握“精选、精编、活用”这六个字的原则,数学习题的利用率必定会大大提高,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之后,可设计如下练习:某水果店运来一批水果1000千克,第一天卖出总数的 1 5 ,第二天卖出 1 5 千克,第三天卖出总数的 1 2 ,第四天卖出150千克,还剩多少千克?这样的题目,示范性强,既可对分数应用题进行复习,又能对分率与具体数量再进一步的对比,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教学时,教师如能在解题思路过程中多提几个问题,例第一天卖出多少千克?第三天卖出多少千克?第二天卖出总数的几分之几?第四天卖出总数的几分之几?等等,这样习题的利用率定能又提高到更深一层次。
(二)在“实”上下功夫,巩固知识
“实”就是在设计练习题时,有针对性,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把知识掌握,通过练习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搞形式主义,表面上看起来轰轰烈烈,实际上是华而不实的题目,在义务教材中的“做一做”题目,它虽属于一种单项的,带模仿性的练习,而它又是一种针对性最强,能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巩固知识的一种基本练习,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对于很难理解的关键之处要做专项练习,例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中,如何求小数的倒数,是学生最难于掌握的地方,要求小数的倒数,最基本的方法是把小数先化成分数,再求得倒数,在此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可以进行专项训练。
(三)调节练习的趣味性,不厌其烦
大量的“题海战术”只能沉重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形式多样,灵活新颖,带有趣味性的习题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在练习中我们不能只注重数量,而轻质量,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后,不能只关注习题本身,应设计一些新颖的、带有趣味性的、具有挑战性的题目,及时“调节”,使学生不厌其烦,例如搞一些游戏性的练习,如在学习了“圆的认识”时,学生掌握了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特性后,我让学生做“手拉手”的游戏练习,让一位学生做固定点,然后一组同学手拉手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圆的游戏,这样学生不仅兴趣高,而且对巩固知识的效率也极高,不会觉得练习只是单纯用笔做题目而已,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习题,把几种单纯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题目比较富有挑战性,这样学生不仅对题目不反感,反而练习兴趣大增。
(四)讲究练习的灵活性,事半功倍
在不改变知识的本质属性的前提下,变换非本质属性设计而成的练习,目的是从不同的侧面揭示知识的本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由“熟”到“活”的强化、优化、深化,顺应的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练习在发现式练习、易混淆性练习、对比性练习、混合性练习、变式性练习等经常见到。例如教学“倒的认识”中,课本中就通过一组计算 3 8 × 8 3 , 7 15 × 15 7 ,3× 1 3 , 1 80 ×80,让学生去发现怎么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的规律,像这种发现式的练习就是属于习题灵活性的一种,又如,在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后,学生理解了比、分数及除法的关系,可设计这样的练习: ∶12=45÷ = 3 4 =6∶ = ÷20,使学生明白了在掌握了比、分数及除法之间的关系这一本质后,能使他们的思维在变通上得到发展,此外在学生易混淆的内容上,要引导学生加以辨析,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延伸练习的拓展性,满足欲望
这类练习最主要是用来满足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解答一些带有一定思考力度的題目,激发探索精神,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等方法,变聚合为发散,变封闭为开放,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变中求活,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能力和开发智力,在练习题设计中,我们要经常设计一些条件多余或不足,或者答案不唯一等开放性练习,使学生在“展”上延伸,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诱发创造性思维。
三、 注重小学数学练习的生活化,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就应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找解决方案。”因此,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时时有数学、处处有数学,让学生主动喜欢数学,又喜欢主动地完成数学练习。
(一)把数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来
生活中每个细节都存在数学,无处不在,学数学要灵活运用并且必要时动手实践,才有活跃的想象能力,例学习《长方体的体积》后,有一道练习:有一块不规则形状的石头,你能测量它的体积吗?课堂中我准备了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一块不规则形状的石头、一桶水,我让学生各抒己见,并且上台实验操作,一学生上台把长方体玻璃容器装满水,再把石头放进去,水立马溢出,并解答道:只要测得溢出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另一学生上台,装上一部分水(水的高度比石头高就行),并做了个记号,然后把石头放进去,水立马上升,并解答道上升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又如教学了《正比例应用题》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谁能利用今天所学知识测出我们学校的那棵大树的高?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要爬到大树上测得大树的高,有的说把大树砍断再测……太多离奇的回答,这时我把全班同学带到大树边,此时在太阳光照射下,人和影子分不开、大树和影子也分不开,此时有一部分学生终于感悟:在同一时刻,物体的高度和影子成正比例关系,所以只要量得人的身高和影长,再量得大树的影长,再利用人的身高∶影长=树高∶影长,便可求得大树的高度。这样通过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把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去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所以要把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中来,学以致用。例如学习了《折扣》后,可让学生选择购买一种所需的商品,叫学生到不同的超市、不同的商店调查打听并摘录价格,以及了解各超市和商店买一赠一、打折等活动情况,再根据价格乘折扣算出现价等,通过计算比较,决定选择哪家购买,这样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结合,得到了综合发展。
四、 重视和加强课堂练习,改变课外作业的形式,提高练习效率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比较重视回家作业,忽视课堂练习,如果我们静下来想一下,就会觉得连课堂作业都不会做,怎么会做好回家作业呢?因此课堂练习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方面,要使课堂教学最优化,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就特别要重视加强课堂练习,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注意练习的形式,还要注意练习的层次与反馈,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基础知识要天天练,如每节课前几分钟的口算,口答,在课中要注意重点知识要反复练,突破难点要专项练,容易混淆的要对比练,容易错的要针对练,如果我们都能重视和加强课堂练习,注意精心设计练习就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成绩。同时,我们也要改变课外作业的形式,我们在教学后,总爱布置大量的书面作业,但我们总是察觉到我们的作业越多,学生错误的就越多,作业质量总是很差,所以这应该值得我们反省,是否少布置书面作业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具有生活意义的实践性作业,例如隔天要教学圆锥体的认识,我们就布置让学生预习后,让学生自己去制作一个圆锥体纸筒的课外作业,这样也许效果会更好,当他们把圆锥体纸筒制作完时,其实他们对圆锥体的结构已经基本认识了,这样的教学是为学习新课准备的;如果是学习新课后,我们也可以布置一些较有拓展性的作业,如学习了利息后,我们可以布置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买商品房时,在付款时可有几种付款方式,以及它们各自的利息情况,假设你自己要买房,你会选择哪种付款方式;又如学习了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后可布置学生到农田中测量农田的面积,这样的作业学生通过实地体会,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练习效率的高低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作为教者本身應精心钻研教材,从实际出发,设计或精挑出与之相应的行之有效的练习,并时刻的反馈,讲究练习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与学生的个性结合,做到大幅度的提高练习效率。
作者简介:
陈坤泉,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杜浔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