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菊 李子成 刘 佳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41)
德国的教育体系由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职业教育在整个德国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企业作为培训主体,全程参与教育过程,是与经济界联系最紧密、对学生就业有着最直接影响的教育环节。“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典范,通过政府牵头,依据《职业教育法》和有效的教育管理及特色考核模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过程是在企业工厂和职业学校进行,这种教育模式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两个学习地点相互协调(形成“双元”),共同完成每一项职业教育计划。学制为2-3.5 年(大部分需要3 年学制,一少部分专业为2 年和3.5 年学制),一般主体为中学毕业生,培养目标为技术管理人员。教学分别在企业和职业学校里交替进行,约70%时间在企业,30%时间在职业学校。在培训的组织方式上,学生首先与企业签订实习合同,由企业送至职业学校进行培训,培训学校完成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培训,企业进行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企业与职业学校两方面共同完成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培训工作。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法律基础是职业教育法和州立学校法。目前德国约326 个职业,近3 万个工种。政府负责制定框架性学习计划(学习教学大纲及职业培训条例),内容包括培训职业的名称、培训期限、培训职业内容、培训大纲及考试要求等。运行模式为多方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政府建立规范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法律框架;授权给各利益相关者(行业协会、企业、工会、政府机构);面向所有人员开放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入学机会;在公立职业学校和企业提供双元制职业教育,确保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质量。
职业学校教育。职业学校依照框架课程中确定的职业教育标准,开展专业科目教学(占教学内容的2/3)。依照学校课程,传授理论知识(占教学内容的1/3),以课堂教学为主。
图1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企业教育。企业依照职业教育条例中确定的企业教育标准(最低标准)开展教学。培训生在工作场所承担职责和任务,在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中,为企业创造效益。
跨企业培训中心教育。跨企业培训中心是德国职业教育中重要的办学主体之一,它构成了企业与学校双元之外的德国职业教育的第三元。跨企业培训中心最重要的任务是提供学徒制职业培训或其中的部分内容,同时也承担着职业继续教育、职业指导、职业教育准备等方面的任务。跨企业培训中心的成立弥补了部分企业不具备单独完成职业教育的问题。协会在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建立、组织和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手工业协会的跨企业培训中心数量最多。由于国内职业院校都建有相对完善的实训基地,跨企业培训中心在我国很少见,但也有一部小部分。跨企业培训中心提高了实训室的利用效率,同一城市成立联合的实训中心,或者依托职教集团成立跨企业培训中心也是我国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节约资源的有效途径。但是,我国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也是一个方便开展理实一体教学的重要资源。
行会组织全国统考。培训生经过培训后,参加行业协会组建由企业、雇员、职业学校教师(政府部门)组成的考试委员会组织的考试,对培训生进行评估并划分等级。通常情况下,考试委员会不包括为学员直接提供教学服务的企业教师。学生通过考试后获得由行业协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全国认可。
政府部门、经济界和社会伙伴的通力协作,考试委员会和职业教育标准制定机构;培训生在工作过程中进行学习;采用全国认可的职业教育标准,学生通过两个阶段考核后获得行业协会颁发的证书;职业教育教师需经统一考核才可以担任(包括企业培训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职业教育研究和建议形成制度化,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为政府机构,发布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年度报告和职业教育标准。
图2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运行模
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本质在于向年轻人提供职业培训,使其掌握职业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提供岗位培训。不仅注重基本从业能力、社会能力而且特别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的是综合职业能力。通过德国双元制模式培训的学生,可以胜任其职业领域里的所有工作任务,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工作岗位的任务。他们在掌握了业务能力的基础上,还学会大量基础知识以及有实用价值的社会能力,为人生道路作了坚实铺垫。
学生获得必要的职业能力,先就业后培训,学习期间得到生活津贴(企业承担);在真实的并且是最先进的工作环境(设备、工作流程)中学习;培养对企业的认同和职业能力,获得不同的就业机会和教育机会的能力和资格。
企业获得满足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无需从外面招募);不但能够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还能提高生产效率;节省招募成本和再培训成本;从长远看,能够实现投资的高额回报;参与制定基于企业的教学内容,并开发相关标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政府部门收获政治回报(双元制职业教育所带来积极的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在企业的参与教学下,满足全国劳动力市场对合格技术工人的需求;使职业教育系统具备很强的实现自身技术变革的能力;能够有效引导职业教育,并确保其质量;通过调控企业教育,加强经济的规范化发展;同时获得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早期预警。有助于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强竞争力;有助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高度匹配;有助于实现年轻人在社会和经济领域的高度融合性。
中国和德国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满足国家经济与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推进技术人才个性发展以确保所有人群的职业发展机会。以职业目标导向,使专业人员拥有灵活的职业实践技能,在职业中和劳务市场中表现出全面的职业行动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1)德国职业教育主体是企业,企业掌握新技术、新理念,在企业培训效果会高于学校培训;企业将签订实习合同的培训生送到职业学校进行培养,在双元制的框架内职业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企业交替学习,在学期间学生带薪学习;
(2)以行动导向进行课程设计,与企业共同制定学习领域,并细化学习情境,课堂组织是个性化培训,采取小组讨论,培训过程中更注重个性化培训;职业学校班级人数为30 人,培训中心最多为15人进行组织教学;培养面向本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技术人才;
(3)国家统一制定职业标准,全国统一进行师资水平考核,教评分离,学校只负责教学,行会组织学生全国统考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
(4)学校只学习理论知识,不进行实训,企业实践与学校理论学习会有时间上的脱节,三年在学校和培训中心的学习时长逐渐缩短,在企业培训时间逐渐加大;学生大部分在工作时间进行学习(70%时间在企业);
(5)德国所有年轻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包括特殊人群;职业教育不分中职和高职。
(1)职业教育主体是学校,全日制教育模式,学生在学校经过系统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后,在到企业进行实践,与企业签订实习合同,在职业学校学习,学生要交学费,到企业实践会带薪实习[6,7];
(2)采取班级授课,统一学习理论知识及校内实践,班级人数30-70 人不等;理论授课,知识系统性强;而德国是学习领域学习,针对专业技能交叉讲授实践中需要哪些理论,按需讲理论知识;主要培养面向本地区及本行业领域内所需专业技术人才;
(3)国家统一制定专业标准,各学校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教师参加全国统一进行师资水平考核,取得教师资格证,企业兼职教师没有统一考评标准;教评一体,学校组织结业考试颁发毕业证书,同时组织学生全国统考并颁发1+x 职业资格证书;
(4)学校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更容易系统进行,效果很好,但是存在实训标准不统一;大部分采取学校+企业为2 年+1 年或2.5 年+0.5 年的教学模式;
(5)中国大部分年轻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包括特殊人群;职业教育分为中职和高职。
中德职业教育各有特点,德国的职业教育不可能一对一的拷贝到中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本土化融合。
德国州政府出资兴办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地方特色优势显著,联邦政府及联邦州统筹区域职业布局、各职业行会统筹各职业跨企业培训中心,并共同制定职业培训条例及框架教学计划。实行教考分离,职业学校教师及企业培训师资格统考,学生结业统考。依托省级或区域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政行校企”统一制定专业标准,引进德方优质课程资源,组建“双语双师”型教学团队,建成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专业与课程标准,瞄准区域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在相关领域提供人才支撑。引进德国手工业行业协会(HWK)证书考试标准体系,参照德国“考教分离”的原则,组建由职业院校骨干教师、行业协会专家和企业代表组成的考试委员会,建立区域资格证书考试中心。发挥职教集团行业协会(借鉴德国含义)功能,调动集团内企业,科学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融入新时代下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人工智能+等对职业教育的新需求,构筑“人工智能+”职业教育新生态体系。充分发挥区域职业教育集团(联盟)优势,从统筹区域专业设置布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企业兼职教师统一考评、学生结业考试考评分离等方面进行改革。
统筹区域职教集团(联盟)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布局,共同建设集生产、教学、培训和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共享型产教融合实训中心,融合1+X 证书考点,实现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功能,承担企业兼职教师专业培训及考评,相关专业学生结业技能统一考试(考核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职业学校考核专业理论知识,第二阶段由职教集团统一组织区域统考,在培训中心进行考评,并颁发毕业证书和1+X 相关专业技能等级证书)。
双元制职业教育打破传统学科式教学模式,避免传统盲人摸象式教学,按照能力发展逻辑建立专业课程体系,职业教育中以行动导向和工作程序为宗旨。以行动领域导向转化为典型工作任务,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抽象为学习领域(每个专业不超过15 个学习领域),在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企业实际情况与职业学校软硬件条件,将学习领域细化为若干学习情境,融合1+X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关内容,以学习情境制定教学设计并组织教学。根据学习领域编制模块化教材,设置活页式、工作单式教案;每个学习领域由不同专业特长的教师进行讲授;加大信息化教学力度,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生是课堂的核心,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组织模式,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所,改为学生为主的行动导向教学,教师制定的每个学习情境是关键,要实现从一个现实职业场景来激发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完整行动六步法,使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让学生具有从显性知识获取隐性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