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芳
(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 常州 213000)
近年来随着三高类心血管疾病发病频繁,冠心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它是一种被临床公认的身心疾病[1],社会、心理等综合因素均可能导致患者情绪失常而加重病情的发展,进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在治疗中实施传统的护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心理护理需求,因此治疗效果极不理想。目前不少研究发现,采用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调节患者负面情绪,纠正患者病态的疾病认知[2],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治疗效果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本文深入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的效果,报告详细如下。
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患者平均分为2组。这些患者均在入院时被确诊为冠心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急性冠脉综合征等发病类型,所有患者均对实验知情并同意,无其他肝肾、肿瘤等疾病。
对照组:男患者14例,女患者11例,年龄在50~71岁,平均年龄(61.8±3.21)岁,其中急性心肌梗1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13例。
观察组:男患者12例,女患者13例,年龄在52~72岁,平均年龄(62.7±3.15)岁,其中急性心肌梗1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11例。
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类型等一般资料,P值>0.05无明显差异,不具备对比意义。
对照组患者实行冠心病治疗的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知行为干预,包括理性情绪治疗、放松康复训练及健康教育等。
1.2.1 理性情绪治疗
旨在纠正患者的非理性观点,帮助患者解决行为和情绪方面的病态问题,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1)心理诊断,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查找出患者的病因。2)心理引导,指引患者认识病因,找出患者不合理的信念,令患者清楚自身的不良情绪和行为是导致发病的主要原因。3)心理疏通,采取适当辩论的方式,同患者的不科学观点进行辨析,纠正其不合理信念。4)再教育,深入分析患者是否存在其他非理性观念,并与其进行辩论,令患者养成与非理性进行辩论的习惯,从而用理性思维思考问题。
1.2.2 放松康复训练
用切身示范的方法,引导患者进行均匀、缓慢的深呼吸和全身肌肉放松训练,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比如卧床时患者需保持舒适安静的姿势,闭目养神,从头到脚令全身的肌肉得到放松,尽量用鼻子呼吸,感受自己的呼吸,这样的动作持续5分钟,每天多训练几次。
1.2.3 健康常识普及
在治疗过程中给患者普及饮食、药物、康复等相关知识,用心关爱患者,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感化患者,令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研究对象的健康生活模式进行调查,包括疾病知识知晓情况,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不良生活习惯改善情况等。各设置8道题,对答对问题的患者例数进行对比。
报告中的数据处理用SPSS 20.0软件进行,其中计数资料用x2检验,百分%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s)表示,处理结果P<0.05,表示对比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调查分析得知,进行常规护理和认知行为干预后,对照组患者对疾病知识基本知晓和完全知晓人数为16例,而观察组为23例;对照组患者对健康知识基本掌握及完全掌握的人数为15例,观察组为21例;对照组患者不良生活行为习惯改善人数为16例,观察组为20例。对比数据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可见观察组患者在干预后治疗效果比对照组的更好。
表1 两组患者的生活治疗情况对比[n(%)]
冠心病患者一般伴有心肌绞痛、胸部压迫窒息、腹部胀痛等症状[3],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并降低其生活质量,因此患者一般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各种不良情绪,很容易产生对自身病情认识不充分,对疾病知识掌握得不清楚等各种非理性的观点[4],影响心理健康的同时不利于病情的治疗,进而严重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对患者实行认知行为干预护理,进行理性情绪治疗、放松康复训练、健康知识普及等,可以令患者清楚认识到疾病的科学知识,并同自身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渐渐养成合理、理性的思考习惯,有效改善患者的情绪障碍,最终利于病情治疗与恢复。
本报告研究发现,观察组在认知行为干预后,患者对疾病的知晓情况、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自身不良行为习惯的改善情况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用实践证明了对冠心病患者施行认知行为干预护理可以纠正其错误的信念,对患者的负面情绪有很好的缓解效果,可以令其树立康复的信心,大大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令患者可以快速康复,在临床治疗护理上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