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弋潇,高梅鸿,李 慧,邓莠清,陆秋梅
(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 钦州 535000)
协同护理作为一项新兴护理模式,要求同时对患者、家属实行各方面护理干预,从而促使家属协同参与护理工作,加强监督、指导,提高护理质量,尤其适用于慢性病护理管理中,效果确切。基于此,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亦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实行了协同护理干预,并取得突出效果,现报道如下。
纳入老年糖尿病患者163例,纳入时间是2017年5月~2018年5月,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成对照组、研究组。对照组患者80例,实行常规护理模式:男40例,女40例;年龄为65~85岁(70.72±4.68)岁;病程是3~18年(12.66±1.48)年;研究组患者83例,实行协同护理干预:男41例,女42例;年龄为66 ~8 5 岁(7 0.88±4.55)岁;病程是4 ~1 8 年(12.94±1.23)年;2组除护理模式外,病历资料保持了同质性(P>0.05),可作对比。
(1)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为65岁以上;②经血糖、生化检验等明确诊断为糖尿病;③神志清晰,可正常思考和沟通;
(2)排除标准:①临床数据有缺陷;②中途拒绝配合、随访;③无照顾者。
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即定期测量病人血糖值,观察其生命指标,并解答患者、家属提出的疑问,就用药、饮食、活动等进行常规指导;
研究组:实行协同护理干预,即对患者、家属进行生活习惯、健康知识等方面的指导,详细内容如下。
(1)认知干预:采取“一对一”方式,对患者及其家属宣讲糖尿病相关知识,确保对方了解病因、危害、高危因素、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尤其是家属,应确保其充分掌握疾病知识以及相关护理技能;
(2)生活习惯干预:叮嘱患者戒烟酒、规律运动、均衡膳食,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并指导家属协同参与,加强对患者的引导、监督,期间予以人文关怀、鼓励和陪伴,逐步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3)心理干预: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定期以电话随访等方式询问家属,患者有无异常情绪等,掌握其心理动向,并积极开导。同时,对于表达烦躁、疲累等负性心理表现的家属,应予以鼓励和情绪疏导,使其在照顾患者期间都包容、理解。
(4)建立交流平台:定期举办老年糖尿病患者、家属联谊会,使患者之间互相分享自我护理经验,让家属互相分享照顾心得体会,加强交流、学习,获得情感共鸣,改善心理状态。
(1)监测两组患者护理3个月后的血糖指标,统计其血糖控制理想率,而控制理想标准为:空腹血糖<6.1 mmol/L,餐后2 h血糖<7.8 mmol/L。
(2)自拟护理依从性调查问卷,了解患者在饮食、用药、自我检测血糖、心理自我调节、运动五方面的依从性,全部依从者设为依从,若有一项不依从,则定为不依从。
SPSS 20.0统计学软件包,统计学差异表示为P<0.05:(±s)行t检验,(%)行x2检验。
研究组血糖控制理想率高于对照组,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2组血糖控制理想率比较(n,%)
研究组护理依从性是98.75%,高于对照组的9 0.00%(P<0.05),详见表2。
表2 2组护理依从性比较(n,%)
糖尿病作为常见的慢性、终身性的代谢系统疾病,在发达国家地区已经成为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不但加重患者、社会的经济负担,还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近几年来,国内高龄人口增多,老年糖尿病发生率也逐年升高,若患者不遵医嘱治疗,改变既往不健康生活方式,过早致残、致死的风险系数会明显升高,应高度重视,加强护理干预[2]。
当前,医学界关于护理模式进行了不断改革,以期通过高效护理干预实行二级预防,辅助老年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其中协同护理干预即为护理模式改革成果之一,要求将患者、家属均纳入干预对象,将其作为一体、利用合作能力督促病人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改善其遵医行为、生存质量[3-5]。然而,协同护理模式的具体作用如何,有待进一步分析。为此,笔者开展了分组对照实验,有常规护理作参考,分析协同护理的优越性:笔者通过对研究组患者、家属实行认知、生活习惯、心理等方面的护理干预,并建立交流平台,提高护理质量,而结果亦证明了这一点:研究组血糖控制理想率、护理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直观体现了协同护理模式在加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改善遵医行为方面的突出效果,推荐应用。
综上所述:老年糖尿病患者在护理中适宜采取协同护理模式,不但可改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并能改善其遵医行为,建议作为本病患者理想护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