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莉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重症,河南 郑州 450052)
脑梗死是血液中的各种栓子随着血液进入脑动脉,阻塞脑动脉血管,当侧支循环没有出现代偿时,导致此区域脑组织出现坏死,从而引起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1],会增加DVT(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在老年脑梗死治疗中,配合早期护理干预,对降低DVT发生率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还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本次研究针对早期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DVT发生率的影响进行评价,现做如下汇报。
2017年5月~2018年8月为病例筛选时段,随机抽取本院收治的66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是否行早期护理干预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33例):女性、男性患者分别14例、19例,年龄61~82岁,年龄均值(71.24±10.55)岁。观察组(33例):女性、男性患者分别13例、20例,年龄60~84岁,年龄均值(71.35±10.66)岁。对比观察组、对照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用常规护理,即常规运动功能康复训练,神经功能康复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观察组行早期护理干预:静脉管理:在血管刺激性药物选择中,避免应有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预防静脉炎的出现;绝对禁止在偏瘫下肢上行静脉穿刺与补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早期康复训练:早期帮助及指导家属早期于床上做小幅度被动运动,以患者配合为原则,如疼痛即早停止训练;及时进行体位转换、运动平衡能力训练,由仰卧位转为俯卧位进行功能锻炼;适当增加活动量,不可过猛,循序渐进开展训练[2]。基础护理:为患者合理调整饮食结构,给予功能体位指导,定进翻身按摩关节,做四肢向心按摩;要求患者穿弹力袜,增加血液流速,降低DVT发生率。
对比两组DVT发生率(护理2 w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4 w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4 w后)。
DVT评价标准: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及代偿性浅静脉曲张,结合超声检本,符合者即可诊断[3]。同时结合DVT形成风险评估表进行评价,即根据患者基本情况进行评估,包括患者体质数、年龄、活动受限、手术、外伤、高危疾病等,以上标准均采用计分制方式进行评价,判断标准:总评分≤6分为无风险、7~10分为低度风险,11~14为中度风险,≥15分为高度风险。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用NIHSS量表评价,反向评分。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用Barthel量表评价,正向评分。
SPSS 22.0软件,计量资料用t检验、(±s)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并用%表示,P<0.05,统计学有意义。
观察组没有出现DVT,对照组出现5例DVT,DVT发生率15.15%(5/33),组间对比有差异,x2=5.401,P=0.020。
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s,n=33)
表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s,n=33)
组别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观察组 9.1±2.2 73.5±2.3对照组 12.3±4.0 54.2±3.3 t 4.027 27.563 P 0.000 0.000
老年脑梗死发病率较高,患者会以晕眩、呼吸不畅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应及时就诊。老年脑梗死治疗后,临床症状可有效改善,但患者的部分神经功能受损,恢复较困难,特别是DVT的出现,其不仅会延长治疗时,还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不利于患者病情尽快康复。因此,给予老年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至关重要。
早期护理干预是一种有效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方法,其可以预见性的预防DVT的出现,通过按摩等方式,提高患肢肌肉力量,并给予相应的被动功能锻炼,提高上下肢血液流速,积极预防DVT的发生;给予健康教育,让患者与家属了解病情与治疗方式,提高治疗依从性;强化基础护理,给予饮食指导,预防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保护静脉血管壁,通过弹力袜增加静脉血液速度,减少血液瘀滞,促使血液回流,预防静脉血栓,改善临床症状的同时降低DVT发生率。结合以上护理措施,促使机体神经功能恢复,从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早期护理干预对降低老年脑梗死患者DVT发生率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