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碧刚
(苏州市相城区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室,江苏 苏州 215143)
在临床外科中,患者手术切口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感染现象,极大的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恢复情况,并且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较大威胁。虽然当前在医疗水平的逐渐提升下,我国具有较高的手术操作水平,创新了先进的无菌治疗理念,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患者的术后切口感染情况,然而,其中仍然存在着手术切口感染的现象[1]。为此,本文以我院所收治的78例手术患者为例,探讨了护理干预措施的综合作用,具体研究如下。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所收治的78例手术治疗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39例。其中,观察组男26例,女13例,年龄为18~60岁,平均年龄(39.4±7.2)岁,其中胃部手术12例,阑尾炎手术10例,腹部手术6例,甲状腺手术3例,肠道手术4例,胆道手术4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4例,年龄为17~62岁,平均年龄(39.5±7.5)岁,其中胃部手术11例,阑尾炎手术12例,腹部手术7例,甲状腺手术4例,肠道手术3例,胆道手术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等基本资料,没有明显差异(P>0.05)。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处理,观察组需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和:(1)术前护理。在手术前,加强对手术患者的宣传教育作用,如提高与主治医生的配合度,准确选择体位;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及时疏导他们的不良情绪,消除他们的焦虑和恐惧感受;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记录他们的各项生命体征;强化对护理知识的考核和训练,提升护理人员与医师之间的配合度;仔细检查手术过程中使用的各项仪器设备,保证手术器械的整洁、无污染。(2)术中护理。帮助患者在手术台上平躺,确定合理的体位;全面检查手术中的各项器械,完成对患者的皮肤消毒工作,协助医师完成手术操作,确保手术室内的仪器及灯光光照稳定;密切监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各项生命体征;保障手术室无菌、无污染,确保是手术器械、医师人员等处于无菌状态。(3)术后护理。护送患者回病房,并定时查看,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判断其手术切口是否出现了感染,当具有感染症状时,需及时向医生反映。
(1)观察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切口感染情况。(2)依据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开展问卷调查,评价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设置总分值为100分,当80<分值≤100分时,为非常满意;60<分值≤80分时,为满意;当分值≤60分时,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对比两组患者的切口感染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具有较低的切口感染率及较高的护理满意度,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切口感染率及护理满意度对比[n(%)]
在临床上,经常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现象,从而极大的威胁到患者的人身健康,并且导致临床治疗效果大大降低。手术室作为一个极易遭受感染的科室,其中各项手术器械、患者自身体质、医护人员的操作过程及空气等,都会隐藏着大量的病毒及感染因素,从而对患者切口造成感染[2]。当出现切口感染时,不仅会延缓伤口的愈合,还会为患者本身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促使其丧失对治疗的信心,从而不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及治疗。因此,为了加快手术患者的预后康复,护理人员需加强防范患者的切口感染情况,注重完善相关的预防护理工作[3]。本次研究主要探讨和分析了针对手术患者,采取护理干预之后的临床效果,得出对照组的切口感染率为10.3%,观察组为0.0%,即采取护理干预后,患者的切口感染情况大大降低,(P=0.040<0.05);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7.2%,观察组为97.4%,(P=0.013<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作用在预防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临床效果,不仅可以极大的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还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和研究价值,值得被大力推广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