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穗,姬严松,赵银龙
(南京审计大学 金融学院,南京211815)
2017 年七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扩大金融对外开放,保持币值稳中向好发展。同时,进一步改革汇率的形成机制,使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上的可兑换得以逐步实现。另一方面,要推进金融创新的发展并对相关制度设计进行完善。随着“一带一路”的持续建设,我国经济实现稳步的增长,并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向外开放,使得经济活动更自由,贸易范围更广阔。“一带一路”建设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有利于双方的文化多元化发展,增强国家的软实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庞大的人口和资金投入需求,而正是看中了这巨大的贸易空间和投资领域的需求,所以该建设的重点就是尽可能地释放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潜力并将它充分利用同时使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交流更加紧密、频繁,提升贸易畅通度。
本文基于“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研究中国与其他国家在该建设下的贸易潜力以及影响因素。根据研究方向,对文献综述进行归类,分为“一带一路”建设的贸易潜力及其影响因素。对这些文章进行学习总结,从而对该建设的未来发展预期以及对这种预期产生影响的因素有更全面的了解。
大多数作者研究“一带一路”贸易潜力时通过最小二乘法,利用Eviews、Stata 或者Spss 对贸易潜力进行数据分析和估计。孙金彦、刘海云(2016)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来研究贸易效率,从贸易效率的变化趋势分析贸易潜力的大小。进一步通过实证分析总结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效率随时间呈递增趋势,也就说明双方存在较大的贸易潜力。朱军行(2017)将中东欧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引力模型来研究贸易流量,从而间接总结出我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潜力巨大,同时也指出我国应优化贸易产品结构。
谢孟军、王立勇(2013)选取经济制度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同时选取主要代表国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双边的贸易往来就越密切。种照辉、谭成林(2017)运用全新的网络研究方法,发现自“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同时在全球经济中的参与度与主导力得到提高。张剑光、张鹏(2017)根据国际贸易的APR 模型判定影响贸易效率的关键因素。
对“一带一路”建设贸易潜力及影响因素以往的学者已作出大量研究,其中大多学者在分析影响因素时采用引力模型。模型设定时纳入模型的变量众多,研究视角各不相同,同时涉及不同的行业。在搜索文献时发现大多学者仅仅选择一个变量或者多个关联性变量,对变量的选取较不清晰,某些变量的实际研究意义没有得到体现。此外,国内学者可能出于工作量的考虑在研究区域的选择上较为狭隘。研究的对象大多是某一个或几个国家,对某一地理区域中所有国家或地区进行研究的较少。
本文主要从贸易总额、贸易地理和贸易结构这三个方面研究当前我国与沿线国家双边经济交流的情况。通过随机效应模型以东南亚地区为研究对象对影响贸易潜力的因素进行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影响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中核心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和两国距离,人为因素是指易受政治局面的变动而波动的变量,主要有贸易协定、关税水平以及政治亲密度。其中自然因素决定贸易潜力的大小,而人为因素则影响贸易潜力的最终实现量。
自“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以来,我国对沿线国家的进出口量,以及该进出口值在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均在逐年上升。根据联合国数据库统计,2014年中国进出口额实现了20 年翻4 番。除了1998 和2009 年的负增长,我国对外贸易维持了长期的高速成长,直到2012 年才出现放缓趋势。相应的,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总量也实现了20年大约增长20 倍。
图1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总体贸易量
如图1,表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体贸易量变化。可以看出从2011 到2014 年我国与沿线国家总体进出口量逐年上升,之后我国与沿线国家总体进出口量有下降趋势。2011 年至2016 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占全球的份额都处于21.5%以上,其中2012 和2013 年占比达到最大为24%。2013 年以后虽然占比呈现下滑态势,但是整体而言还是处于较高水平。通过我国对“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开展与实践,和我国人民的信心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支持,我国的对外贸易必然会在维持原有的较高水平上继续稳步发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潜力是巨大的。
“一带一路”建设分为海上和路上两条线,目的是增进与世界其他经济体的经济交流。该建设沿线国家涉及范围较广,基本包括了亚欧非三大洲的主要国家。
不同经济体与我国的进出口情况在我国整体进出口结构中的地位因地区不同而不同。如图2,以2015 年为例,我国对“一带一路”建设国家的货物出口占我国总出口的43%。其中,贸易量最大的地区(或组织)为欧盟的西欧15 国,其次是东盟10 国,贸易占比分别为13%和11%。中亚、中东欧、非洲则占比较低。西亚国家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提供商,其占比为7%。俄罗斯作为自然资源富产国和传统工业强国,既是中国的友好政治邻邦,又互为主要贸易伙伴国,占有中国2015 年对外贸易总额的3.6%。
图2 2015 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各地区(组织)贸易占比
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一直是出口原材料以及提供组装代工业务,对外贸易总额虽然很高,但从中的获利其实微乎其微。如图3 所示,2005-2016 年中国工业制成品在外贸总额中的比重始终处于80%以上,但其中有很大部分都是外国觊觎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而带来的低技术代工业务,这使我国始终居于贸易链的最末端,所以实际回报甚少。
图3 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
针对于这样的情况,“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有利于转变当前局面。通过该建设增强与欠发达国家以及小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增加我国国内中高端技术产品的对外输出,使中国不再扮演全球代工厂的角色,从而促进对外贸易产品结构的调整,提高高科技产品在出口中的占比,同时也为国内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持续不断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造成了产能过剩,产能过剩问题成为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绊脚石。然而,通过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交流,不仅可以帮助这些国家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更重要的是将国内过剩的产能成功地输送出去,使国内工业部门突破发展的瓶颈,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影响贸易潜力的因素主要分为两类,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两国距离以及土地接壤、语言共享、内陆地形等。人为因素主要是极易受政策影响的因素,例如贸易协定、政治亲密度、关税水平。同时这两类因素对贸易潜力产生的影响也不同,自然因素对贸易潜力总量的大小起决定作用,而人为因素则被用来解释贸易潜力难以完全实现的原因。
1.国内生产总值
倘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稳步提升,就表明我国经济的大体形势良好,生产的最终产品与服务的数量不断提高,从而为我国出口的发展铺设前进的道路,推动产品和服务的输出。同时,国内良好的经济形势提高了国内居民的收入水平,从而本国居民对商品的质量以及品类有了更多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了“一带一路”建设国家对我国的贸易输入。所以说,国内生产总值对贸易潜力有正向促进的作用。
2.两国距离
这里主要考察的是两国首都的地理距离以及两国是否接壤。两国距离对于两国贸易来说是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距离决定了贸易往来之间的运输成本。若两国进行进出口贸易,交易的起点和终点距离较长,虽然交通运输工具已十分发达便利,但是为了寻求更多的利益交易者都希望成本越低越好。两国之间相距越远,货物的运输距离就越长,运输成本也会随之增高,同时也会增加货物损坏的风险。运输成本的提高最后反应到价格上,使得本国商品在外国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甚至会出现货物堆积、低价贱卖的现象,从而削减两国之间的贸易潜力。
3.人口
一国人口总量代表国内较为固定的需求量。对于出口国而言,较多的人口决定国内劳动力数量较多,从而一般劳动力价格较为低廉,使得出口产品成本降低,进一步促进出口,改善贸易格局。若进口国人口较多,较大的人口数量对货物或服务的需求总量也较大,在国内的货物或服务供给无法满足必要的需求时就会产生对进口商品的需求,所以对进口产品的需求总量也较大,从而有效地促进了两国的双边贸易,进一步提升贸易潜力。
1.贸易协定
贸易协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本着互利共赢的理念通过协商制定的一系列针对两国贸易的具体优惠政策。这些贸易协定一般对国际贸易都具有很大的实际作用,通过关税的降低以及其他优惠政策,使货物和劳务的成本降低,增加销售数量提高盈利,提升两国之间的贸易潜力。
2.进口国的贸易壁垒
贸易壁垒是在贸易国选定时对贸易潜力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来源。比如关税、通关程序等直接的贸易壁垒。贸易壁垒的存在使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趋于乏力,阻碍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同时极易挑起他国的打击报复,不利于全球经济的稳定,对贸易潜力产生负面影响。
根据以上分析,发现GDP、人口和地理距离都对两国之间的进出口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得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鉴于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其自身的GDP 对双方的贸易量产生显著影响,所以应该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倡导科技创新,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并调整出口结构,保持长期进出口总额平衡。
第二,人口数量对进出口总额的影响也较为显著。人口数量的增多带动了对产品的需求量,从而使进口商品的需求量提高,增加了双方的经济交流,促进了进出口的发展。所以,我国可选择人口较为充足,同时经济发展较为良好的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使得我国的对外输出既有一个较大的市场需求量,且市场本身较为稳定,扩大了对外贸易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两国之间的距离越近,货物的运输成本和损坏风险就越低,从而提高了本国商品在外国市场的竞争力,增加企业在国际上的获利,逐渐加大进出口总额。所以,我国同沿线国家应认识到,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应优先发展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往来,地理距离越近的国家,其贸易潜力越大。对于我国而言,可以优先发展与邻国的贸易往来,比如亚洲地区各国。此外,在考虑地理距离的同时不能忽视交通便利程度,应该综合考虑地理距离与交通便利程度,使两者达到最优,从而释放更大的贸易潜力,使运输成本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