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切故乡情——纪念王力先生

2020-05-14 12:16李旭
文史春秋 2020年7期
关键词:博白县博白祖庙

李旭

王力先生是我国杰出的语言学家、教育家、散文家、诗人和翻译家,生前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北京大学一级教授,是享誉中外的一代文化巨匠。他少小离家,但一生情系故里,对桑梓一往情深。2020年是王力诞辰120周年,谨缀此文,以缅怀他爱国爱乡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

1900年8月10日,王力出生于博白县城西郊岐山坡村。他天资聪颖,幼承庭训,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的好习惯。14岁那年高小毕业后,清贫的家境无力助他升学,这个渴望知识的小青年,开始了充满艰辛的10年自学之路。有一天,在浪平大车坪当私塾教师的王力,在一位学生家里发现了14箱书,经史子集齐全,天文地理星相医卜兼有。原来这位学生家长李子初之父李月庄是个贡生,曾就读于广雅书院,因酷爱读书而逐渐累积了这14箱书籍。强烈的求知欲,使王力迫不及待地开口要书看。李子初见他如此好学,便爽快地答应了。王力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攻读。这14本箱书,对他来说是无价之宝,是注入他血液中的精神营养,使他开始懂得了什么是学问,应该怎样做学问,如何才能做好学问,从而使他找到一条笃学、慎思、明辨的治学之路。王力对李家感激不尽,后来对人说,读了这14箱书,使他人生旅程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后来王力能考上清华研究生,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这14箱书籍。

1924年,在李氏開国校校长李慎西等热心人资助下,王力考入上海南方大学就读,两年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深造。1927年秋,听从导师赵元任教授的建议,王力远渡重洋前往当时世界语言学研究中心——法国巴黎大学留学,攻读实验语音学。两年多的时间转眼就过去了,该开始酝酿博士论文选题了。王力原设想以《中国古文法》为选题,但当他向巴黎大学中国学院院长格拉奈教授请教时,格拉奈认为《中国古文法》题目太大,主张改为实验语音学方面的选题。王力觉得这个建议很好,愉快地接受了。王力的母语为博白地老话,从小耳濡目染,因此最后确定论文题为《博白方音实验录》。

博白地老话属白话方言,是粤语的一支。白秦汉以后,中原汉人逐步南迁至博白南流江两岸,通过长期融合,最后在唐代形成了博白地老话,其声调数目高达10个,称得上是中古音韵的活化石。王力凭借着非凡的毅力和良好的学养,1931年完成了10万多字的论文《博白方音实验录》。1932年,王力通过了论文答辩,荣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博白地老话这一小众方言,因为这篇论文,从此在世界语言研究中有了自己的独特地位:博白——这个南疆边陲县邑,也因此为世界所知晓。正如著名作家梁羽生所说:“广西的一个小县的方言,由于他(王力)的著作而为国际学术界所知,也可说是罕有的佳话了。”

博白县中学的前身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立的博白县立高等小学堂,王力年少时曾在这里就读,成名后一直对母校充满着浓浓的爱意。1978年底,王力在南宁参加自治区成立20周年庆典之后,返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博白。博中领导们得悉这个消息后,认为机会十分难得,一定要千方百计邀请他回母校讲学。那时王力的行程安排得很紧凑,但当副校长王祥励向他讲明博中师生的期盼后,他非常愉快地接受了邀请。12月21日下午4时许,王力来到博中礼堂,为全体师生作了题为《学好语文,打好基础》的演讲,附城许多干部、教师和文化界人士闻讯也赶来旁听。一个小时的讲演深入浅出、生动有趣,赢得了一阵又一阵热烈掌声,精彩的讲演给师生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

1983年10月,博中筹备60周年校庆活动,给在县外工作的校友们发函,邀请他们撰写回忆录。王力收到来信后十分重视,11月份就第一个复函,并寄来了《童年的回忆》这一珍贵的史料。之后,王力又应邀为母校题写了“博白县中学”“教学大楼”等字。1985年3月,王力在《博中生活》上看到母校成立“博中奖教奖学基金会”的消息,立即就给王祥励副校长写信,并邮寄了2000元人民币(当时大学本科毕业生月工资为53元),嘱托转给母校作为奖教奖学基金。

资助母校的钱物寄出了,但王力更关切的是博中学生素质的提高。1985年3月31日,家乡几位客人到访北大燕南园,已经85岁高龄的王力不顾年老体弱,主动给博中师生做了一个录音讲话,谆谆告诫博中学子:“现在青年人最要紧的是要有理想。所谓理想,就是为国家、为民族出力,对四个现代化建设能够作出贡献,这就是我们应有的理想。”讲话最后说:“我最近捐献了2000元钱给博白县中学,就是为了鼓励大家好好学习,希望博中学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能够做出一点事业来,对国家和人民有所贡献!这便是我对大家的祝愿。”录音讲话言简意赅、含义深邃,给予博中师生们巨大的鼓舞和力量,也是王力留给母校博中一笔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财富!

王力作为20世纪中国文化名人,对家乡的文化事业十分关心。博白的字祖庙,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是为纪念传说中的文字创始人仓颉和沮诵而建造的,故亦称仓沮阁。字祖庙的建造彰显了一个地方对汉字的崇敬之情,亦即对中华文化的敬畏之心。1978年底王力回到故乡后,即提出要参观字祖庙。在县领导陪同下,12月21日王力兴致勃勃地来到字祖庙参观。他一到字祖庙前的广场,就高兴地说道:“六十几年前,我在县立高小读书时,经常来字祖庙游玩。”说着,他就要重登字祖庙。当时“文革”结束后不久,百废待兴,字祖庙由于年久失修,有些楼梯楼板已经腐朽,加上当时王力已年近八旬,大家怕登上楼去有危险,所以都纷纷劝他不要登楼了,最后他只好遗憾地放弃了登楼参观。他对同行的人们说,字祖庙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是纪念中国古代文字创始人的一座建筑,很有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也是博白历来就重视文化教育的历史见证,因此要认真注意加以保护。随后,王力选择以字祖庙为背景,与大家合影留念。县里对王力的意见十分重视,后来对字祖庙进行了修善,1985年又列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力非常重视家乡的文物库藏,多次把自己的重要著作和物品捐赠给博白文管所(今博物馆)珍藏。他的博士论文《博白方音实验录》,1932年在法国出版后,国内极为罕见。1982年夏,王力将自己收藏多年的《博白方音实验录》等一批著作捐赠给了县文管所,并亲笔在封面署上“王力赠一九八二”。据说目前国内原版《博白方音实验录》仅存两本,另一本由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

1983年博白县开展新编县志的工作,为了搜集资料,县志办编辑人员于12月25日专门写信给王力,介绍编修县志工作情况,恳请他惠赐稿件。一个多月后,县志办收到他的亲笔回信:

博白县志办公室:

接奉去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来信,得悉我县正在编修新县志,可喜可贺。我因早年出门在外,对县事很不熟悉,不能为县志撰写专稿,也不能提供有关材料。非常抱歉,至希鉴原(谅)。此致

敬本乙

王力

1984.2.7.

王力虽然说“不能为县志撰写专稿,也不能提供有关材料”,但他作为文化名人,其亲笔信函其实就是珍贵的县志资料。1989年春,县志办编纂人员在商议新编《博白县志》书名用字时,笔者提议采用王力复函信封上的笔迹,得到了大家的贊同。后来县志正式出版时,封面上的“博白县志”4个字就是王力的手迹。

王力平生热心助人,奖掖后学。1978年11月,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博白县委办青年干部赵彦行,撰写了一篇《广州话与普通话声韵母对应关系及说明》的文章,试图找出广州话与普通话声母和韵母的对应规律,以提高各类学校普通话教学水平。这是一个比较专业的问题,涉及普通语言学多方面的知识。因此,文稿完成后,作者觉得很有必要向专家请教。于是,作者鼓起勇气,写了一封信连同文稿一起寄给王力。想不到的是,仅仅10多天的时间就收到了王力的复函。回信写得一丝不苟,充分肯定了文稿的价值,认为“文章写得很好”,同时也对文稿进行了批改,对错误之处作了修正。大约一个月后的12月19日,王力回博白参观县氮肥厂时,在厂部与赵彦行意外相逢,当县委办领导介绍这位青年就是不久前曾写信向他请教的赵彦行时,王力非常高兴,站起来第二次握着他的手说:“要勤学习,多钻研,为国家多作贡献!”一字一句、一言一行,充分体现了这位著名教授诚恳谦和、真挚扶植后学的高尚品德。

博白县化工厂副厂长陈国才,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地方文史研究者。1981年2月至1985年1月,他曾6次写信向王力请教有关方志、方言等问题,王力每次都不厌其烦地回信耐心解答。更难能可贵的是,王力还在家中亲自接待这位后学,与其深入地进行交流讨论,在百忙中抽空修改他的书稿,并为他编著《白州名胜诗载》和《绿珠胜迹诗载》题写了书名。王力夫人夏蔚霞女士曾对陈国才说:“你很幸运,王力的几个儿女读书时带作文回来请他帮修改,他一次也没修改,而他连用3天时间修改你的书稿。”这说明王力对家乡后学是多么关爱啊!

拳拳赤子心,切切故乡情。王力先生热爱家乡、奖掖后学的大爱情怀,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成为激励故乡儿女热爱祖国、建设家乡、奋发向上的强大力量。

(作者为玉林市林业局原局长、党组书记)

猜你喜欢
博白县博白祖庙
走进祖庙博物馆 弘扬佛山文化
广西博白县三叉冲矽卡岩型钨钼矿地球物理特征及找矿预测
作品赏析(1)
普速铁路玉林至博白段开行动车信号方案研究
无法割舍的博白味道
王艺鉴作品
广西博白客家茶腔音乐的美学内涵分析
祖庙:中国上古的仪式中心及其复杂内蕴
宋元以来浙江妈祖信仰研究初探 *
秋天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