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玉兰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广西博白客家茶腔音乐的美学内涵分析
邱玉兰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的博白客家采茶戏作为我国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丰富的内容、明快优美的旋律、纯厚挚朴的曲调,传递出了博白客家采茶戏的文化艺术品格。它蕴含了广西壮族人民传统文化的深刻印记,具有极强的地方性剧种特征,折射出广西博白客家采茶人对人生的精神追求。为此,我们关注广西博白客家采茶音乐艺术的内在魅力,通过对广西博白客家茶腔音乐的研究,探索博白客家采茶戏茶腔音乐艺术的美学内涵,实现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广西;博白客家;茶腔音乐;美学内涵
随着广西博白客家采茶戏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广西博白客家茶腔音乐艺术寻找到了其发展和振兴的契机。广西博白客家采茶戏孕育于客家人的采茶生活场景之中,它是由江西注入的赣南采茶戏与客家当地的竹马、舞狮相融合的地方音乐艺术,在吸纳地方曲调的过程中,不断繁衍和兴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广西博白客家茶腔音乐艺术。
广西博白客家采茶戏历史悠远,存活于客家当地人民的生活和记忆之中,是广西博白客家人民劳动场景中的艺术凝结,在广西博白客家人民的采茶日常劳作过程中,要长时间地从事茶叶的种植和采摘劳作活动,为了缓解劳动的疲劳,放松情绪,客家人民将劳作的感受以音乐的方式加以尽情的抒发,在生活之情融入音乐的过程中,赋予了博白客家采茶戏以独特的民间艺术风味,也使这种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剧种焕发出不可言状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广西博白客家采茶戏也称地方“三小戏”,它是由江西赣南采茶戏与当地的竹马、舞狮等音乐艺术相融合而产生的,它吸纳和融合了当地的民间曲调,诸如:广东小曲、牌子音乐、咸水山歌、浦北麻佬小调、唱春牛歌等,在博采众长的地方民间曲调融合进程中,不断完善了广西博白客家采茶戏内容,使其音乐表达形式更具有吸引力,昭显出广西博白客家当地人民的生活激情,也成为了博白客家传统音乐文化的典型范例。
2.1 唱腔风格
广西博白客家采茶戏的茶腔音乐的唱腔风格别具风味,它分为不同的曲牌:茶腔曲牌、小调类曲牌、杂曲类曲牌,在这些曲牌之中,以小调和小曲为主体,而其茶腔则流露出最为悠久、纯朴、动感的唱腔特征和韵律,它以茶为主题,围绕当地博白客家人民的采茶活动,进行情怀的抒发以及对人生诗意栖居的情感追怀,于音律之间迸射出博白客家人民采茶劳作的快乐、惬意、幸福的生活情感。
广西博白客家采茶戏的茶腔音乐是采用民族五声音阶的唱腔曲调,主要以宫、商、角、徵、羽为主,尤以羽调唱腔形式最为流行。博白客家采茶戏的音调是采用中级进和小跳相融合的方式,具有旋律平稳、自然的音乐特征,它以八分音为主、以十六分音为辅,并适当切入切分音,使博白客家采茶戏的茶腔呈现出独特的唱腔风格:在平稳中不失跳跃、在平正中不失跌宕、在雅致中不失调皮,赋予了博白客家音乐以和谐、自然的艺术风格,并在其中揉合了丰富、跳跃的音乐情感内涵,可谓是扣人心魄、摄人心魂。
我们在对广西博白客家茶腔音乐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不能忽略当地民间语言——客家话的融入和掺合,在博白客家的茶腔音乐艺术之中,必不可少要融入当地的民间客家话的韵白或骈文,它赋予了博白客家茶腔音乐艺术以浓郁的生活气息,使其唱词生活化,能够为当地的人民喜闻乐见,在当地民众深深喜爱这门地方音乐艺术的同时,博白客家采茶戏也不断丰富其乐器应用,由最初的锣、鼓、钹等打击乐器,逐渐发展和增加了管弦乐器,并在乐器的伴奏之中融入了深厚地方口音的“吁嘟呀”、“吁嘟呀啦”的辅助口气叹词,使博白客家茶腔音乐灵动而富有生活意味。以博白客家采茶戏《十二月采茶》为例,它描绘了客家当地民众一年十二月采茶的日常生活劳作场景,它以平稳流畅、动感而优美的茶腔音乐风格,为当地人民所喜爱,表达出客家人民日常采茶劳作的愉悦、幸福心情。它采用的是民族五声音阶羽调式,并在乐段结束之前引入了切分节奏,极具特色。
2.2 美学内涵
广西博白客家采茶戏主要是描述当地客家人民的日常生活内容和情感,它从历史的积淀之中,从古老文明中向我们走来,在历经百年的沧桑变幻之中,流传至今,用朴实简单的曲调展示出博白客家人民饱满的生活热情和勤劳乐观的精神风貌。可以这样认为,在生动、纯朴、优美的博白客家茶腔音乐艺术中,我们看到了广西博白客家茶腔音乐艺术文化的美学内涵,引人遐思和向往。
广西博白客家文化印记了我国农耕文化的烙印,它在我国的岭南地区聚居,形成了定居异乡的客家族群,他们擅长种植茶叶,在日常茶叶种植和采摘的劳作过程中,博白客家人显示出深厚的茶叶情怀,其生活场景、情感理想、思想寄托无不与茶相关,由此也催生出独具特色的博白客家茶腔音乐文化,它忠实地记载了博白客家人的采茶生活场景,反映出博白客家人的历史记忆和精神风貌,在博白客家采茶戏之中,以其嘹亮的唱腔、甜美的嗓音,传递出博白客家人在历史变迁中的文化记忆,成为了博白客家人的精神寄托和链接方式。以《老茶婆》为代表的博白茶腔音乐之中,就用附点和切分节奏映衬出博白客家人积极改造环境、改变命运的生活态度,在茶腔音乐不经意的点缀之中,折射出博白客家人坚强勇敢的开拓之举。还有博白客家茶腔音乐《点茶》就生动地表现出客家人采茶劳作的场景:正月点茶快乐多,是新年……进茶园,点茶忙。茶腔音乐《摘茶》也描绘出客家人民日常采茶劳作的场景,表达出客家人民采茶的喜悦之情:春季摘茶茶叶新,兄妹一同摘茶忙,茶叶嫩翠欲滴……。另外,还有一些博白客家茶腔音乐诸如:《炒茶》、《卖茶》,这些茶腔音乐都抒发了客家人民憧憬“桃源之境”的感慨、流露出内心渴望有“诗意之居”的情怀,他们也成为了博白客家人民言志咏情的“地方诗歌”。
博白客家茶腔音乐以其平窄的音域、简洁明快的旋律,显示出其美学内涵,寓示客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出客家人民对人生的超然、豁达的生活态度和美学价值观。
3.1 博白客家人民的精神风貌传承
在广西博白客家茶腔音乐之中,融入了客家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豁达之情,在客家采茶戏的曲牌之中,揭示了客家人民克服生活的艰辛、改造环境的顽强精神品质,在客家茶腔音乐的相伴相随之中,博白客家人用歌声表达内心的情感,抒发精神和文化方面的追求,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意义,也是博白客家人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2 海外客家人的情感桥梁的链接
在数百年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有众多的博白客家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漂泊海外,在远离家乡的东南亚地区定居,这些海外移居的博白客家人独自在外打拼,却时常心系故乡,他们将故乡的博白客家采茶音乐视为母体音乐,在自幼习唱的博白客家茶腔音乐之中,寄托了博白客家人的情感和无限的思念,自然也成为了链接海外博白客家人的情感桥梁和纽带,每当异域的博白客家人听到熟悉的故乡采茶戏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心潮澎湃、热泪盈眶,当熟悉的故乡音乐再次响起的时候,它犹如一杯慰藉内心、寄托乡愁的甘冽美酒,舒坦了海外博白客家人的每一根汗毛。我们要在新的音乐文化艺术发展时期,借助于博白客家茶腔音乐,使其成为客家文化交流的纽带,成为推动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大力量。
3.3 创设博白客家旅游业的品牌特色
广西博白县聚居了大量的客家人民,在民间文化资源丰富的客家文化之中,具有极大的旅游文化品牌开发潜力,可以从全新的视角,对广西博白客家茶腔音乐文化与当地的旅游业相链接和融合,精心打造属于博白客家人民的特色文化旅游业,在深入挖掘和精心设计的博白客家音乐文化旅游业的过程中,营造浓郁、本土、纯朴的博白客家音乐文化旅游氛围,将原生态音乐的博白客家采茶戏精彩地呈现于旅游者的面前,挖掘纯朴、古老的博白客家文化习俗,精心包装博白客家茶腔音乐文化旅游品牌,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博白客家采茶戏的传播和推广,如:博白客家音乐文化节、博白客家采茶文化旅游等,吸引海内外的游客慕名而来,为推动广西博白县的地域经济起到良好的作用。
综上所述,广西博白客家茶腔音乐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特征,在旋律优美而明快、曲调纯朴而古老的音乐之中,我们看到它所承载的博白客家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精神追求,可以映衬出博白客家人民淳朴、坚强、开拓的族群品质,在开发和挖掘广西博白客家采茶戏的源流之时,可以看到其内蕴的文化底蕴和美学内涵,在具有代表性的《十二月采茶》、《摘茶》、《炒茶》等曲牌之中,可以领略到博白客家人民对生活的挚爱之情、在采茶劳作中的愉悦之情,通过对博白客家茶腔音乐唱腔艺术的分析,探寻博白客家采茶戏的音乐源流及其文化美学内涵,实现对博白采茶戏的保护和传承。
[1]张莉恩.壮族采茶戏的生存现状及其保护与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14.
[2]陈孝余,董灵.论博白客家采茶戏茶腔音乐之美[J].艺术探索, 2010,06:28-29.
[3]刘雪松.博白客家采茶戏唱腔特征及文化内涵分析[J].福建茶叶, 2016,06:304-305.
[4]谈燕君.基于客家生态文化的景观研究[D].广西大学,2013.
[5]董灵.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启示———桂南博白客家采茶戏母题音乐[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04:94-98+5.
[6]黄海燕.赣南师范学院客家音乐教学实践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2.
[7]刘廷新.桂南采茶戏的艺术形态释析[J].音乐创作,2012,10:148-150.
邱玉兰(1976-),女,广西南宁人,本科,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作曲系讲师,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