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楠楠
【摘 要】目的:通过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应用,随后对其效果进行临床探究。方法:选取参与本次研究的冠心病患者共计人数80例,其就诊时间在2017年1月到2018年12月。对于对照组来说,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观察组患者来说,在常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应用。结果:(1)通过对一般组和观察组的药物应用的不良反应进行比对,一般组不良反应的整体发生率为20.0%。觀察组不良反应的整体发生率为12.5%。(2)对于一般组患者治疗后的BNP为203.45±71.24,观察组治疗后的BNP为163.50±50.34。通过进行对比,二者具有一定差异。结论:对于冠心病患者进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应用,能够有效治疗冠心病,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冠心病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8--01
冠心病作为现阶段一种常见疾病,在临床上依据病理进行分型,一般分为慢性冠脉病以及急性冠脉病两种[1],对于患者来说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治疗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生命安全威胁。临床上一般采用相关药物进行治疗,以此来控制疾病的发展。血管紧张素抑制酶作为现阶段一种常用药物效果良好,同时在药物应用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血管紧张素I防止其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I,在最大限度下能有效减少冠状动脉压力,降低相关蛋白尿水平,在有效增加肾血流量的基础上,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本文通过进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应用,对其冠心病治疗效果进行探究,随后进行效果评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参与本次研究的冠心病患者共计人数80例,其就诊时间在2017年1月到2018年12月。随后按照数字排列法进行冠心病患者的分组,将其分为一般组和观察组。对于一般组冠心病患者中,其中患者年龄在60~77岁之间。其中男性冠心病患者22例,女性冠心病患者18例,其平均年龄在67.43±5.4岁。冠心病患者的平均病程在11.14±3.24年。对于观察组冠心病患者中,其中患者年龄在60~75岁之间。其中男性患者23例,剩余女性冠心病患者为17例,其平均年龄在67.43±5.4岁。冠心病患者的平均病程在11.30±3.12年。通过进行观察组和一般组冠心病患者的病程、年龄的临床比较,无较大差异(P>0.05)。
1.2 方法
对于对照组来说,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阿司匹林剂量为50毫克,一天进行两次服用;美托洛尔剂量为25毫克,一天进行两次服用;洛伐他汀剂量为20毫克,一天进行一次服用;三种药物均为口服,总共治疗为三周。
对于观察组患者来说,在常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应用,其中依那普利作为一种常用药物,剂量为10毫克,一天进行一次服用,总共治疗三周。
1.3 观察指标
通过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其中包括恶心、头晕、呕吐等(2)对两组患者BNP水平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通过对一般组和观察组的药物应用的不良反应进行比对,其中一般组中出现恶心呕吐的人数为3例,其比例为7.5%。出现头痛的人数为3例,其比例为7.5%。对于出现心悸状况的人数为2例,其比例为5.0%。一般组不良反应的整体发生率为20.0%。观察组中出现恶心呕吐的人数为1例,其比例为2.5%。出现头痛的人数为1例,其比例为2.5%。对于出现心悸状况的人数为2例,其比例为5.0%。观察组不良反应的整体发生率为12.5%。通过对一般组和观察组的冠心病患者进行临床比较,二者无较大差异(P>0.05)。
2.2 两组患者BNP水平比较
通过对一般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BNP水平比较,其中一般组治疗前的BNP水平为215.35±129.04,观察组治疗前的BNP水平为 213.67±128.46。对于一般组患者治疗后的BNP为203.45±71.24,观察组治疗后的BNP为163.50±50.34。通过进行对比,二者具有一定差异。
3 讨论
冠心病作为现阶段一种常见心血管疾病[2],对于患者的生命具有一定的威胁。急慢性冠心病作为现阶段一种常见类型,患者经常伴有不稳定型心绞痛,其诱发因素较多。冠心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硬化从而引起的缺血性疾病,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体内代谢紊乱,从而对于动脉上产生内膜沉积现象,在时间的延长下,动脉内膜上能够形成大量的脂质斑块,对于血液的流通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还能导致心肌缺血的发生,同时其缺陷严重就会使患者出现心绞痛症状,对于其生命活动和质量来说具有一定的威胁。
血管紧张素抑制酶作为现阶段一种常用药物效果良好[3],同时在药物应用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血管紧张素I防止其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I。本文通过进行临床应用,其中通过对一般组和观察组的药物应用的不良反应进行比对,一般组不良反应的整体发生率为20.0%。观察组不良反应的整体发生率为12.5%。对于一般组患者治疗后的BNP为203.45±71.24,观察组治疗后的BNP为163.50±50.34。通过进行对比,二者具有一定差异。综上所述,对于冠心病患者进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应用,能够有效治疗冠心病,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杨瑞红.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2):94-95.
卢宇杰,林文华.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预防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J]. 医疗装备,2016,29(11):119-120.
薛燕.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25):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