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荔君 宋量
【摘 要】:本文在深入研究和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将艾瑞丝博士的感觉统合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的解读和更深远的延伸,提出了“感知觉统合”的概念和“广义感知觉统合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阐释。文章论述了大脑神经系统感知觉统合功能的建立健全与儿童学习能力和心理发展的关系,率先提出了“所有学习活动都是大脑感知觉统合的结果,感知觉统合能力就是最基础的学习能力”的观点,为彻底改革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应试教育体制,真正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提供了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依据和实践验证;也为我国目前特殊教育特别是孤独症儿童的干预理论和干预方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思路。
【关键词】:感知觉统合;广义感知觉统合;广义感统训练;学习能力与心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R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8--01
1 问题的提出
我们作为在特殊教育领域耕耘了二十年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对感觉统合训练实际操作了二十年,也从未间断地将“感觉统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和途径深入地探索和研究了二十年。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和大量成功的案例,让我们对“感觉统合”的概念和理论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更深刻的理解、更深层的解读和更深远的延伸。鉴于目前国内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特别是特殊教育领域,对感觉统合理论的认知和理解大相径庭,对感统训练的效能颇有争议,例如有很多人认为“感统理论与经典心理学中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性并不明显”、“感统训练只适合于学习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关系不大”、“感统训练只是一种提高儿童肢体大运动能力的训练”、“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唯一有效的是美国的‘应用行为分析法,而感统训练则属于‘未被证明有效的方法中的一个”……各种质疑甚至贬低之声不一而足。
为澄视听,特书此文,以期商榷。
1.1 关于感觉统合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爱瑞丝博士(Dr·Jean Ayres)通过对大量“学业或动作困难”的儿童进行干预与研究,以脑科学和神经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指出:这些儿童的问题源于“身体与环境信息调节和处理时无法产生适应性行为”,并率先提出了“感觉统合”的概念。又于1972年出版了《感觉统合与学习障碍》一书,系统地阐述了感觉统合是大脑的功能以及这种功能与行为间的关系,并定义了感觉统合失常的状态以及介入干预的办法。艾瑞丝博士提出:人体通过各感觉器官将各部分感觉信息接收并输入大脑,经分辨整合后,完成对身体内外的知觉,然后做出相应的反应,这就是“感觉统合”。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工作,使个体与环境接触顺利。艾瑞丝博士又指出:如果大脑对各种感觉信息进行整合的功能发生了障碍,则大脑的许多高级认知活动如注意力、组织力、控制力、协调力、感受力、判断力等都会受到影响,肌体就不能按常规有效地运作,这就是“感觉统合失调”。
笔者认为,艾瑞丝博士提出“感觉统合理论”最重大的意义在于:这一理论揭示并强调了人心理发展的生理机制是大脑神经系统对身体内外感觉信息的整合功能,以及这一功能对儿童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的决定性作用。
下面笔者将对上述观点加以说明和引申。
1.2 关于感知觉统合
1.2.1 关于感觉
人的大脑是个电化学体,几百亿神经元将人脑构成了全世界最复杂的信息网络系统,人在追求知识,完善脑能的过程中,实质就是追求脑功能网络的全面畅通。而脑功能网络信息渠道的来源,就是感觉。
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这些属性信息是各种感觉器官经由相对应的神经系统传入大脑的。如眼睛接受视觉信息并由视神经传入大脑。同理,鼻子、口舌、耳朵、皮肤等也都会将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等信息接收并传输给大脑。还有两种人们不大理会但对人体至關重要两种感觉系统:一是本体感觉——即人的骨骼、关节、肌腱(笔者认为还包括内脏器官)等传递给大脑的感觉信息;另一种是前庭感觉(又称“前庭平衡感觉”)——即判断头部和身体位置之间的变化、负责了解和调整身体和地球引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输入和输出大脑的信息进行分辨筛选的综合性感觉。
正因为有了这些感觉信息的输入,我们的大脑才能对大千世界的各种色彩、声音、气味、味道、冷热、疼痛以及自身的动作、姿势、舒适、疲劳、心跳、饥饱、眩晕等等状况产生各种不同的感受和反映,所以说感觉就是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1.2.2 关于知觉
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多种感觉相互联系和综合活动的结果。知觉对连续变化、没有秩序的感觉输入信息进行提取、组织,以形成稳定有序的感知。知觉通过一系列组织并解释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使感觉有意义。人们感觉到的事物的属性越丰富多样,知觉就越完整正确。知觉是大脑神经系统的一种活动过程,包含:觉察、分辨和确认等。
1.2.3 关于感知觉统合
感觉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由单一器官发生作用,不依赖知识经验。而知觉是事物的整体属性由各种感觉协同作用与大脑,很依赖知识经验。知觉过程分为3个阶段:感觉、知觉组织,以及辨认和识别客体。感觉是把物理能量转换成大脑能够识别的神经编码的过程;知觉是对外界不完整的、快速变化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鉴别和解释的过程,二者紧密相联,可统称为“感知觉”
既然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知觉是多种感觉的整体反映,那么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
举例说明:孩子第一次接触苹果,其颜色、形状,香味、手感、味道……众多的感觉信息进入大脑,大脑的神经系统网络对这些感觉信息进行分辨、处理、储存及整合(即“感觉统合”),“苹果”这个抽象词汇的听觉信息随之传入大脑中,与颜色、形状、味道等等一系列的个别属性联系在一起,于是,在感觉统合的基础上形成了知觉。再后来,历经也许不止一次的关于苹果的信息体验,只要提到“苹果”,即使苹果并没有出现,孩子大脑中仍然可以立即形成关于苹果的表象(个别表象),这一表象形成的过程就是感知觉统合的过程 ;再后来随着对各种不同苹果更多的了解和感受,孩子都能与原先对苹果的知觉联系起来进行理解和分辨,这种关于苹果的一般表象的形成,实际上已经是一个通过思维达到认知的过程了。
心理学指出:认知形成的基本过程为:感觉→知觉→表象→记忆→语言→思维,这个过程实际就是人的最初始的学习过程。显而易见,这个学习的过程是通过大脑神经系统的感知觉统合来完成的。
1.3 人的心理是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心理,是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这一反映主要是通过大脑这种以特殊方式组织起来的物质——具体点说,是由大脑的神经系统以最复杂的运动方式来完成的。大脑是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人离开了大脑,就不可能有心理活动。
那么,人的心理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研究证明;人出生后,除了呼吸、眨眼、吸吮等本能动作外,几乎所有的行为和反应都是后天在对周围和自身的各种感知过程中逐渐习得的,而其心理就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例如:婴儿对母亲的认识过程是通过嗅觉(闻到母亲的身体气味)、味觉(吃到母亲的香甜乳汁)、视觉(看到母亲慈爱的面庞)、触觉(拥在母亲温暖的怀抱)、听觉(听到母亲轻柔的呼唤以及不断重复“妈妈”这个词汇)等等多种感觉刺激不断反复地输入到他的大脑中,大脑对这些感觉信息不断地接受、分辨、储存、整理、直至综合成一个完整的形象,对“妈妈”这个抽象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就在神经系统对这些具体的感觉信息进行了有效的连接过程中形成了知觉。再后来,即便只听到“妈妈”这个词,婴儿都会手舞足蹈地做出反应,人们会说:“看,孩子认识人了!”而这个看似简单的对妈妈的认知过程,其实是大脑神经系统相当复杂的运动过程,需要动用多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来完成的。这个感知觉统合的过程,就是最初始的学习过程,正是这种学习促进了认知的形成,进而促进了心理的活动与发展——例如对母亲的爱和依恋。
艾瑞丝博士在五十年前指出“人的学习活动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而人的心理活动是脑的机能,是人的大脑神经系统综合活动的结果。这一活动的基础就是感觉信息的输入输出以及大脑神经系统对信息的整合——即感觉统合。没有感觉统合,人就无法正常地进行学习,当然也不可能有正常的心理活动。”
笔者认为,艾瑞丝博士“感觉统合”理论的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鉴于所有的学习活动最终都必然是从感觉学习到知觉学习,再到认知学习的过程,所以笔者认为将“感觉统合”改称“感知觉统合”更为准确,并在本文中沿用。
2 广义感知觉统合论
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是神经系统这种物质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映,是神经系统在刺激作用下产生的有序变化的电磁场,其表现就是心理现象,其运动就是心理过程。所以,儿童最初的心理发展一定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发展。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个体的一种内部心理加工,它包括心理加工的结构、信息的获得、组织、编码、激活、在记忆中储存、从记忆中提取和遗忘等,这些最初始的学习过程也一定是建立在神经系统这一生理功能的基础之上的。无疑,艾瑞丝博士的感觉统合理论也源于上述心理学的观点。
笔者经过二十年的潜心学习、研究、思考和实践,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义感知觉统合理论”。现论证如下:
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对各种感觉信息的分辨和处理以及整合,形成了知觉,感知觉的不断强化、充实和协调,即经过感知觉统合,才有了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等心理活动,在这些心理活动的共同运作下形成了认知,有了认知,人的其它一些更高级的心理现象(如情绪、情感、意志等等)才会逐渐产生。
人的心理发展和成长是学习的结果,而所有最初始的学习活动都离不开感知觉统合。所以,婴幼儿期的感知觉统合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心理发育和成长。由此我们提出如下论点:“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感知觉统合的结果,感知觉统合能力是最基础的学习能力,感知觉统合能力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石。”——这就是广义感知觉统合论的核心论点。
3 广义感知觉统合理论的应用
从二十世纪末开始飞速发展起来的神经心理学科,将“脑”和“心理”放在了一起进行研究,以大量的科学实验证实了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论点:脑神经系统发育的状况,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发展。
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脑是个电化学体,大脑传递及整合各种感知觉信息是靠神经元产生的微电流和神经递质(传递神经信号的化学物质)共同参与完成的。通俗地讲,大脑的左右半球就像两个发电机组,而人体的神经网络就是脑电流和化学媒介传输的网路系统,大脑就是通过神经网路系统来控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发电机组必须产生电压才能发电,神经元也得靠细胞核内外产生的电位差才能有微电荷的运动来传递信息和建立神经网络,而这个电位差(大约百万分之一伏)必须在一定强度的感觉刺激才能产生。也就是说,必须有身体内外各种感觉信息的不断输入、不断刺激、不断链接和不断整合,神经系统网络才会不断链接、不断发育、不断完善、不断拓展、不断强健……
艾瑞丝博士曾指出:“人类的遗传基因中都有感觉统合的基本能力,每个婴儿生下来便有此本能。但是,这种本能必须在孩童时期与环境的互动中,在大脑和身体的不断协调下,才能够高度和健全的发展。”可见,后天的多种训练对于孩童的感知觉统合能力的发育、发展和提升是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的。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上已经有多位神经心理学家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证实了上述观点。如:
1)美国神经心理学家马克·罗森茨威格及其科研团队的动物实验表明:
在强化环境里饲养的动物——它们有梯子可爬,有东西可找、有其它动物相伴、有玩具可摆弄等等——比那些在恶劣环境(狭小、闭塞、单一)里饲养的具有相同基因的动物往往更活泼、更聪明、更健康,且学习得更好;这些接受了强化训练的动物,不但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乙酰胆碱等)含量增多,还可以让动物在大脑皮质处增加5%—9%的脑重量;更令人惊诧的是,大脑的神经元
将会增加多于25%的分支,并且每个神經元的大小、每个神经元的连接数量以及它们的血液供应都会相应增加。类似的强化训练改变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实验,几乎在所有动物身上得到了了验证。
2)美国、加拿大的一些心理学家们用大量实验研究和人体解剖证明:学习和训练同样能够促进人大脑的神经元之间分支数量的增加,分支数量增加就促使神经元进一步分裂,最终导致大脑容量和密度的增加。
以上的实验研究结果都为广义感知觉统合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我们将广义感知觉统合理论的实际应用统称为感知觉统合训练,简称感统训练。感知觉统合训练几乎可以涵盖儿童成长发育所需要的所有学习领域。以下仅从六个主要方面举例说明。
3.1 大运动感统训练(狭义的“感统训练”)注1
认知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皮亚杰(Jean Piaget)于上世纪50年代在他创立的“发生认识论”中明确指出: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皮亚杰指出:“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孩子早期是通过动作、运动和感觉来了解事物的,即:儿童是通过动作和运动来进行最初始的感觉学习的。他将儿童的学习过程分为——第一阶段:建立感觉通路;第二阶段:发展感觉动作;第三阶段:认识身体形象;第四阶段:形成知觉运动; 第五阶段:发展认知学习。皮亚杰强调指出:“感觉运动成熟与否,是考察3—6岁儿童日后能否成功的基础。缺乏这方面能力的孩子,即使能用大脑做记忆性的学习,但在观察、组织、想象、推理等方面的大脑功能,可能会有应用上的困难。”
爱瑞丝博士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和自己提出的感觉统合理论,研发出了一套游戏运动训练方法。这个训练是通过专门的器械,在有计划、有指导、有针对性的游戏运动中(如蹦跳、摇晃、翻滚、俯冲、滑行、攀爬、扔接拍球等等肢体的大运动),输入较强的感觉刺激,通过诱发的顺应性反应,以快速达到激活大脑神经元,促进各种神经联系的迅速发育,增强和改善以前庭感觉、本体感觉、触觉以及视觉为主的多种感觉系统的统合功能的目的。
通过大运动感统训练,孩子们的肢体动作协调了,头脑反应快捷了,注意力提高了,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提高了,智力水平也提高了,行为控制能力增强了,体质明显增强了,情绪改善了,自信心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增强了……总之,大运动感统训练对儿童学习能力和心理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最基础的、不可或缺的训练。
3.2 精细动作感统训练
古语云:“心灵手巧”。手指灵巧与否是大脑神经系统对末梢神经的控制支配能力的标志,所以手巧者一定是脑子够用——“心灵”。
备受推崇的蒙台梭利教育也是基于充分认识到手的动作对幼儿大脑开发的重要作用,而以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为主要教学内容的。
精细动作感统训练是以两手及手指的动作协调配合为主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听觉、视觉、触觉、本体感觉、前庭感觉等都会共同参与协调合作完成任务。在此基础上,还会伴随各种认知和智能的提升以及心理行为的培养,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感知觉统合基础训练之一。而且这样的训练可以在生活中随时进行,对培养儿童的生活能力和社会能力非常重要。
现将主要的精细感统训练项目举例如下:
(1)简单的基础训练,如:抓、握、点、按、捡、拧、搓、舀、穿串、拼插……
这些动作主要训练两手及各手指之间的相互配合,需要看、听、模仿、以及保持全神贯注,这些都是视觉、听觉、触觉、本体感觉以及前庭感觉(筛选信息)共同参与才能完成的动作,反复训练能激活和促进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加强大脑远程控制肢体末稍神经的功能,使其感统能力得以高度发展。
(2)手指操:手指操是一种幼儿喜闻乐见的边说歌谣边做动作的精细感统训练形式,除了锻炼孩子的手指分化功能和协作功能,让视觉、听觉、前庭觉、本体觉更好地统一协调外,还能提高孩子对歌谣内容的理解、语言的表达、对形象化的肢体语言表达的理解与掌握,以及注意力分配的能力等等。
(3)握笔、运笔、涂抹、点连线等:这些也都是对视觉统合能力、手眼协调能力、上肢和手指的运动控制能力以及注意力的锻炼,为将来的学校学习打下基础。
(4)各种工具的使用:如学习勺、筷子、刀、叉、剪、锤等工具的使用,不但能锻炼孩子手部精细动作的能力,还能够帮助孩子掌握多种生活和劳动的技能技巧,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提高责任感和自信心。
(5)生活自理能力:学会穿脱衣裤鞋袜、扣纽扣系鞋带、使用勺和筷子、自己如厕、冲水洗手、洗脸刷牙洗脚……这些训练不但能使其双手更加灵活,也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自理、自立、自强、自尊的良好心理品质。
(6)家务劳动:让孩子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擦灰、倒垃圾、摆放饭桌、收拾碗筷、刷锅洗碗、择菜剥蒜削皮、整理玩具书籍、揉面团擀饺皮……所有家务劳动都是对孩子动手能力的锻炼,同时更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义务感、参与意识、自信心等等许多良好的社会心理品质。
3.3 音乐感统训练 (注2)
这里所定义的音乐感统训练,是指各种与音乐相关的学习活动中的感知觉统合训练。包括学习声乐、舞蹈和各种器乐的演奏。
学习声乐,是听(音律)、视(曲谱)、本体(声带、气息、口唇舌等的运动)等多方面感知觉统合的训练。
学习舞蹈,是听(音乐)、视(动作模仿)、本体(肢体的动作协调)以及前庭(旋转和平衡)等多种感知觉统合功能的训练。
学习各种器乐,是听(音律)、视(曲谱)、本体感(手指、手臂甚至还有下肢的运动)以及触觉等多方面感知觉统合的训练。
音乐学习,除了能让大脑的多项感知觉功能更加健全外,还能锻炼意志品质,提高艺术修养和艺术欣賞水平,培养审美情操和高雅气质,让精神更加愉悦,情绪更加平和稳定,有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
3.4 美工(DIY)课程
美工(DIY)课程包含美术课程和手工艺创作课程,完成这些课业的过程也都是动用多种感知觉(听觉、视觉、触觉、本体觉等)共同参与的感知觉统合训练过程。美工(DIY)全部是需要动手操作的活动,它其实是精细感统的升级版训练。但因其包含着与艺术审美相关的内涵,并且是能够产生出艺术作品的学习活动,故在此将其单独列出。
美工(DIY)课程包括泥工、纸工、剪纸、粘贴、绘画、及制作各种手工艺品。这些学习活动不但能锻炼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手眼协调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对色彩形状的感知能力、空间立体感知能力等大脑的感知觉统合功能,更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耐力、专注力、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对于其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3.5 语言发展
儿童语言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过程当然也符合感觉→知觉→感知觉→认知这一发展规律。在感觉统合的基础上,对各种事物有了认知,才能够理解“语言”这种用抽象的词汇所表达的意思。毫无疑义,语言的理解肯定是感知觉统合的结果。
儿童学习用语言表达,首先要学会发音。发音则是要通过看、听、运用口唇齿舌喉和气息等共同合作,通过不断的模仿练习才能完成的。而且仅会发音并不算语言,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抽象的词汇组织连接起来,确切地表达出自己的需求、意愿、想法等等,才叫“语言”。所以,儿童语言的学习与发展,同样是对大脑进行感知觉统合训练的结果。
3.6 认知学习
这里所说的认知学习是指儿童成长期间所有的知识性的学习,如语文、算数、自然常识、科学知识以及人文知识等等。前文已经从儿童发展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的角度系统论证了“所有的学习活动都离不开感知觉统合”这一观点,当然认知学习也不例外。儿童所接受的所有知识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也可以说是儿童智力的发展,都需要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完成,都是在進行感知觉统合训练,都会促进他们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发展。这同样毋庸置疑,此间不再赘述。
4 广义感知觉统合理论的意义
4.1 延伸和发展了艾瑞丝博士的感觉统合理论,从更深刻的意义上为保障儿童身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以往数十年来,我们国家的教育大都重知识的传授,轻主动的探索;重考试的分数,轻实践的能力;重单纯智力的提升,轻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培养……这样的教育造成了大量“高分低能”、缺乏创新能力、社会适应性和身心素质都不能令人满意的儿童和青少年。而且,若发现孩子有学习方面的困难或行为方面的问题,好一点的老师和家长会以传统的观念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毅力、行为习惯等等方面来考量;差一点的老师和家长可能就只会用责罚、打击、强迫、训斥等等各种严厉的手段来管教。可大量事实证明,这些方法不但会对儿童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之缺乏自信心甚至害怕或厌学,且对那些多动、注意力不集中、阅读障碍、情绪不稳定、语言有障碍、人际交往不良等各种“问题儿童”往往难以奏效。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些问题源于我们的早期教育实践中一个极为普遍存在, 也是非常危险的倾向——过分强调抽象符号系统的作用。这种危险在于:以所谓早期智力开发的名义压缩了儿童特别是婴幼儿动作和感觉发展的空间,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剥夺了他们大脑建立更多感知觉统合通道的可能性以及通过动作主动建构自身经验的机会。大脑神经系统功能发育的不完善不健全不但是多数所谓“问题儿童”的病源所在,也会成为影响所有孩子今后人生发展的重大缺陷。
广义感知觉统合理论告诉人们:幼儿更多应该面对的不是抽象的符号系统,而是感性的、具体的“物理实在”,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在各种自然而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各种身体的运动和去操作、摆弄、玩耍各种实物。只有充分保证儿童的游戏和户外活动时间, 使他们获得充分的感知运动经验, 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复杂的动作技能和动作运动协调能力”, 获得整体运动协调和精细运动协调,实现感知觉运动系统机能的平衡发展,同时建构内在的逻辑、数学经验和心理表征,才能最终实现儿童的生理、心理与社会诸方面的和谐、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4.2 从更加广阔的视角为提倡全面发展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广义感知觉统合理论以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为依据,论证了儿童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大脑感知觉统合的过程,指出: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不仅是其智力发展的重要指标,更是智能发展乃至心理发展的主要建构力量。所以,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身体运动和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是激活多种感官并促进神经联系建立的最基本最有效的训练,也是语言发展和认知学习的基础,对于开发儿童的大脑潜能和培养广泛性趣,培养个性特长、培养健康体魄、提升艺术修养、塑造健全人格以及良好心理品质等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从这个观点出发,看过去若干年来的应试教育,不但扼杀了儿童的天性,也阻碍了他们全面素质的提升和发展。广义感知觉理论以科学的态度指出了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无知和荒谬,为过去被学校教育打入另册的体音美劳等课程正名,为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呐喊!
4.3 强调了儿童心理发展与其脑神经系统功能的发展密切相关
艾瑞丝的感觉统合理论指出了感统失调对儿童心理成长的危害,她说:“在感觉统合上有明显异常的孩子,在生命中最重要的学习阶段(0-12岁)将因一连串严重的挫折,造成情绪上或习惯上害怕学习和拒绝学习的态度,这可能影响到他一辈子的生活。”
广义感知觉统合理论有力地论述了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感知觉统合能力将不断得到提升,而感知觉能力的提升又会让儿童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成绩斐然,快乐和信心也会同时大增。这种良性循环会给儿童心理成长和发展带来的巨大内驱力。可以说,在如何帮助孩子的心智得到更健康更持久的成长发展这个重大问题上,广义感知觉统合理论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了科学的新视角和新思路。
4.4 指出了孤独症和其他学障儿童大脑重塑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虽然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都认为“感知觉神经系统严重统合失调”是孤独症儿童诸多问题的核心,但是却很少有人对如何破解这一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笔者在近二十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对数千名特殊儿童进行干预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义感知觉统合理论”,这一理论对孤独症外在行为表现的内在根源给出了神经心理学的解释——这些孩子的大脑神经系统对感觉信息的接收、传导、统合及反馈能力严重不足,因无法正常进行最初始的学习而造成全面的心理发育障碍。从这一思路出发,我们反对“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单纯行为干预法,正如北师大孟教授所言—— “自闭症儿童的循证实践只针对某一个方面進行干预与训练,将儿童的综合发展肢解成碎片,将儿童的整体成长解构为一个个问题与缺陷因素进行专门性的治疗与训练”这种补短教育是治标不治本的。我们认为,只有从激活、开发和重塑他们大脑神经系统这一生理基础入手,才有可能让他们重新获得学习能力,从而重新获得心理发展水平得以恢复或趋于正常的机会。
所以,在我们机构近二十年的康复教育活动中,始终坚持将大运动感统作为基础训练,每天不少于两小时;将精细感统和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相结合;将语言开发和认知学习放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开发了各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集体教学课程(体育游戏课、音乐感统课、情景故事课、数学游戏课等);开发了多种促进社会性发展的模拟情景课程(如生活体验课、社交游戏课等)……所有这些课程的学习,都促进了孩子们的神经系统的发育和连接——大脑能正确地接收各种感觉信息、快捷地传递这些信息、充分地整合这些信息;能够正确迅速地发出相应的指令,身体各部分能够正确讯速递接受指令,协调有效地完成相应的动作和学习活动……通过这些广泛的感知觉统合训练,儿童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观察力、思考力和言语能力等多种潜质得到开发,情绪、情感、耐力、性格、自我意识以及社会性能力等逐渐趋于正常发展。这种从根本上激发特殊儿童学习能力的干预体系,让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有效率100%,显效率88.6%。毕业儿童进入主流群体的比率——自闭症37。8%、精神发育迟滞90.3%、多动症100%。不但帮助数百名儿童上了正常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甚至还培养出了两名孤独症大学生。即使那些不能进入主流群体的严重智障或孤独症患者,也在情感、情绪、认知、社交、劳动技能和特长发展等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和成长。
大量实践证明:广义感知觉统合理论强调了孤独症等残障儿童的大脑是可以重新激活并重新塑造的,运用这一理论对特殊儿童进行干预是可行的、有效的。
5 结束语
广义感知觉统合论的核心论点:“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感知觉统合的结果。感知觉统合能力是最基础的学习能力。感知觉统合能力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石。”
这一理论提示人们:儿童的感知觉统合能力决定了学习能力 → 学习能力决定了心理发展水平 → 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儿童未来的社会发展状况。因此,对所有儿童(包括孤独症等残障儿童)的教育,一定要从运动游戏、动手操作、生活自理、音乐美术、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入手,才能有效地激活和开发他们大脑潜在的功能,才能为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有创造力的、身心健康的未来社会公民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这也是我们提出广义感知觉理论的初心。
鉴于笔者并不是纯学术界的专职理论研究者,以上观点均为二十年来在一线教育实践中的学习、研究和思考的结果。若有不当之处,欢迎讨论商榷。
附:
注1:在过去的数十年间,人们一直将艾瑞丝博士创设的以器械和肢体运动为主的训练称之为“感觉统合训练”简称“感统训练”。从广义感知觉统合理论出发,我们将其称之为“大运动感统训练”。因为这种基础训练只是广义感统训练中的一个分支,所以亦可将其称之为狭义的感统训练,以示区别。
注2:本文中“音乐感统训练”的含义,与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作曲家陈泽铭教授所创立的“音乐感统” 寓义有异。陈泽铭教授的“音乐感统”是根据感觉统合训练的原理与动作、感受特性,根据联觉原理,为各种训练项目创作音响形态与之相对应的音乐,将音乐完全与感统训练相融合,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音乐感统是感统活动而不是音乐活动。”
而本文所提“音乐感统训练”,是从广义感统理论的角度来说明——各种音乐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感统训练。 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