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前期皇位继承制度不稳定原因再探

2020-05-14 15:17王毅
文教资料 2020年7期
关键词:不稳定

王毅

摘    要: 李唐王朝是传统王朝中少有的盛世王朝,但是在唐朝最繁盛的前期在政治上却极不稳定,即皇位继承不稳定。唐前期曾尝试过嫡长子继承制度,但因为个别原因而流产,表现出唐前期皇位继承制度的不稳定性。从唐代的政治继承和东宫的官僚体系及胡汉文化的斗争三个方面分析,可以探讨出影响唐代前期皇位继承深层次的原因。

关键词: 唐    不稳定    政治传承    东宫官僚体系    文化斗争

一、引言

太子作为储君,地位不可谓不重要。太子之位的确立,无疑对传统王朝的政治稳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太子国本之争历代史家史不绝书。对于唐代皇位继承制度不稳定的原因,学界多有研究,大是基于已故陈寅恪先生的两部著作——《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和《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对其继续阐发和补充。可分为三种观点:(1)关陇贵族和关中本位政策对于唐代皇位继承制度的影响。关陇贵族是唐朝的政治高层,贵族之间的摩擦及各个贵族之间军事、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是皇位继承不稳定的一个因素。又关中本位政策对于唐代前期的皇位继承占据了主导地位,正如宁永娟在《唐前期皇位继承观念及皇位继承不稳定原因再探讨》一文中指出:“关陇军事贵族,尚武力,重军事,在他们心中,最高权力和地位在很大程度是可以依靠军事力量取得的。”①(2)唐太宗领导的玄武门之变为唐朝的皇位继承开启负面模式,嫡长子继承制度沦为一种形式上的象征,发动政变却成为夺得皇位最佳的方式。⑶胡人遗风对于中原传统的不认同和冲击。胡人遗风左右着当时的文化观念即文化上的认同感,对于唐代的继承制度影响的表现就是对嫡长子继承制度的不认同。

本文将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从新的角度分析,利用政治和文化的另一面进行研究,着重分析政治内在的继承性和太子东宫官僚体系建构性及文化的斗争性对于皇位继承上的影响。

二、唐代前期皇位继承制度不稳定的表现

中国古代对于皇位继承制度,大体来说是嫡长子继承制。纵观唐前期皇位继承少有以嫡长子身份入继大统的,且太子储君之位有很多的变故,表现出极强的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针对此种现象,笔者将唐代前期太子储君之位出现的变动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唐太宗时期;第二阶段:高宗武后时期;第三阶段;中宗睿宗时期。以期让唐代前期皇位继承、太子储君之位的变更現象更直观地表现出来。

(一)唐太宗时期:立之,真爱之?

在唐太宗时期太子共有两任变更不大,但隐藏的矛盾却很明显,唐太宗对于太子问题的处理上存在不慎重的一面。立之,不爱之,是矛盾的突出点。具体情况参见表格。

对于唐太宗时期的皇位继承,尤要注意魏王李泰。贞观年间,魏王李泰与李承乾的斗争异常激烈且唐太宗对于李泰曾有过高度评价。

(二)高宗武后时期:频繁更迭,多事之秋。

高宗武后时期,太子之位频繁更迭。具体情况详参表格。

高宗武后时期是唐代前期太子储君之位变更最频繁的时期,前后共有五人被立为太子。甚至还有皇太孙等一些不符合儒家礼法的怪异事件的出现,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唐代前期皇位继承的不稳定性。

(三)中宗睿宗时期:异样的朝政,异样的储君。

武周还唐之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仍然存在。在上层集团中武周的影响仍然存在,武姓一族与武则天女皇思想对活跃在这个时期的人物起到负面作用。异样的朝政对于太子之位的阻碍,让太子储君不得不寻求其他的解决办法,从而衍生出异样的储君。具体情况详参表格。

中宗睿宗时期的皇位继承并不复杂,由于武周政治的影响皇位继承的不稳定性在这个时期内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遏制而增添了复杂的一面。

通过上述各个时期的太子表不难看出,唐前期皇位继承存在不稳定性,而且这种不稳定性不是一个特殊的历史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唐前期皇位继承制度的不稳定贯穿着整个唐代前期历史的发展过程,并对唐前期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唐代前期皇位继承制度不稳定的原因

唐前期存在太子之位的较多变更即皇位继承制度的不稳定性。本文结合前人研究,认为唐代前期皇位继承制度不稳定的原因有三,其一为关陇贵族政治上的继承,其二为东宫官僚体系的庞大,其三为一个朝廷两种文化的影响。

(一)关陇贵族政治上的继承。

政治传统对于李唐立国存在巨大影响,同样对于唐代前期皇位继承存在巨大影响。在黄日初《唐代皇位继承的特征及其成因》中提到了“政治传统”②对于皇位继承的影响,认为导致皇位继承出现变动是受大分裂时期政权不稳定下一些以自我权力为中心的社会观念的影响。但是此种“政治传统”的表现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具有多重因素。除此之外,政治上的继承还表现在尚武之风影响下的政变的继承。陈寅恪先生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曾提及唐前期关于皇位继承上发动了四次玄武门之变③(245),可见这种政变是存在某种继承性的,否则具有偶然因素的政变不会在唐代前期如此泛滥。这种通过政变夺取皇位的方式并不是唐前期独有的,在前朝也能搜寻其踪影。唐前期皇位继承制度不稳定的原因在其政治继承上,不仅表现的是对于本王朝内部政变的继承,还是对于前代政变传统的继承即关陇贵族政治上的继承。

李唐开国之后,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旧唐书》载:“(武德九年)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同谋害己,率兵诛之。”④(17)又《资治通鉴》武德九年(626年)载:“庚申,世民帅长孙无忌等入,伏兵于玄武门。”⑤(6010)虽然唐太宗认为“同谋害己”,但实际来说就是一场篡位的政变,否则不会在政变发生三天后“诏传位于皇太子。尊帝为太上皇”④(17)之举。根据陈寅恪先生的论述可知,在第一次玄武门之变之后,唐代前期又有三次玄武门之变。以此观之,唐前期政变的发生不是偶然因素的作用而是存在一种必然性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政治传统”导致的,也就是政治上潜在的继承性。

无独有偶,隋朝亦有此种现象发生。隋朝国祚虽短,但与李唐关系密切,可以说是“唐承隋制”。李唐对于杨隋的继承不仅是中央政治体制的继承,而且两者存在共同之处——都在开国之后围绕皇位继承发生过政变。《资治通鉴》仁寿四年(604年)载:“令右庶子张衡入寝殿侍疾,尽遣后宫出就别室;俄而上崩。”⑥(5603)政变能够顺利进行与隋炀帝的长期策划有着极大的关系,史载:“时皇太子无宠,而晋王广规欲夺宗,以素幸于上,而雅信约。”⑦(1293)且“王卑躬以交素。及为太子,素之谋也”⑦(1286)。前者与后者两次宫廷政变的发生,且两个朝代又相隔如此之近,这种继承性的延续在隋朝得到很好的印证。且隋唐两个王朝家族关系密切、姻亲关系浓厚,更能说明政变可能属于两个家族内部共有的文化基因——对于政治传统具有一定的传承。隋唐两个王室家族共同属于活跃在中国六世纪到九世纪政治舞台上的大贵族集团——关陇贵族⑧(3),关陇贵族集团的构成,起初是随宇文泰西迁而来的旧臣,其中包括隋、唐皇室的奠基者杨忠、李虎,且都与独孤信存在姻亲关系。伴随关陇贵族统治的确立,相继崛起的关陇贵族集团中的几个家族,以更替的形式建立起了相关王朝。北周→隋→唐的皇朝变更可以认为是关陇贵族家庭中的一个贵族家族接替另一个贵族家族的家族即位⑧(4)。皇朝的变更是家族间的传递,而不是一种汤武革命,在政治不会产生较大的分野,相反会有一种对家族政策的固守,存在一定程度的继承性。其中最突出的是对于其政治上的继承,基于皇位继承方式而言即政变政治传统。

通过上述可知,唐代前期皇位继承制度与政变联系紧密,同时通过家族关系的分析与前朝的对比可以看出,唐前期皇位继承与家族政治传统相关。进一步言之,此种家族传统是对礼法的漠视与对于政变的认可,基于唐前期皇位继承而言,对于家族传统中礼法漠视与政变继承方式的继承。

(二)太子东宫官僚体系的庞大。

太子储君之位的确立,与其相连的东宫官僚机构也会确立。东宫官僚机构的建制与官员的选择会对太子之位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现将唐代太子东宫机构列于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唐代东宫机构的建设十分齐全,而且从人数上看太子背后的官僚集团也是非常庞大的。太子东宫官僚机构的设置完全参照唐代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设置,只是在官品和行政范围上存在差别。

诚然,唐代东宫机构设置是出于对于太子及整个国家行政能力的考虑,一方面太子东宫的设置可以减少权臣对政治的操纵,加强皇帝的权威,树立政治威信⑨。另一方面太子东宫机构的设置可以增强太子的行政能力,太子不会因为初登大宝而对政务茫然无措。但是如此庞大的官僚体系会产生负面效应——皇帝对太子的猜疑,储君之位多不稳。唐代太子东宫官僚机构设置其工作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央的行政职能相仿,只是官品上有所差距。太子东宫的官僚中左春坊部门中“左庶子二人,在东宫的执掌相当于侍中,中允一人职拟于黄门侍郎”⑩。在右春坊部门中“右庶子一人,在东宫职拟中书令。中书舍人二人,在东宫职拟中书侍郎”⑩。在詹事府部门中“太子司直二人职比御史台”⑩。且东宫官员选择也相当具有政治实力,唐代前期东宫官僚的选择大致分为前朝旧臣、科举出身、宗室外戚等几类{11}。前朝旧臣如房玄龄、长孙无忌等,科举出身者数不胜数如许敬宗等,宗室外戚如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东宫官僚的任用,除为了增强太子日后成为皇帝时的政治影响力与大臣支持外,从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太子结党对于皇权的威胁,从而引发皇帝对太子的猜疑与不信任。官僚机构的庞大与官员的政治实力,导致皇权与太子之权的矛盾,唐代东宫官僚体系的庞大与东宫官员自身的政治实力,导致唐代前期皇位继承的不稳定。

(三)一个朝廷、两种文化。

自西晋末年到隋唐的大一统,中国又经历了一次大分裂时期,在黄日初的《唐代皇位继承的特征及其成因》②中将这段时期归纳为中国历史“礼崩乐坏”的时期,所谓的“礼崩乐坏”是指在这段大分裂时期内入主中原的各个王朝对于儒家传统的不重视及破坏。胡汉文化的并存与斗争,对于彻底终结大分裂时代的唐朝产生了影响。朱子称:“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②(4224)夷狄即胡族。唐高祖建国之后,胡族依然存在,也就是唐代统治阶级关陇贵族。受胡族文化影响颇深,但是唐朝作为正统王朝为了维护其统治,不可避免地需要儒家文化的支持,在唐代初期世家大族争相与山东士族结成姻亲关系便可证明。作为胡族文化代表的关陇贵族和中原地区一直未消亡的儒家文化,一个朝廷,两种文化的格局,就此形成,并且在唐代前期很好地延续下去。

唐前期一方面树立自己为中原正朔,另一方面表现出自己的胡人传统,胡汉文化在唐前期产生了激烈碰撞,而唐前期皇位继承亦受其影响。按《旧唐书》记载:

戊午,立皇孙重照为皇太孙,欲开府置僚属。吏部郎中王方庆曰:“按周礼,有嫡子无嫡孙。汉、魏已来,皇太子在,不立太孫,但封王耳。晋立愍怀太子子彧为太孙,齐立文惠太子子昭业为太孙,便居东宫;而皇太子在而立太孙,未有前例。”上曰:“自我作古,可乎?”曰:“可。”{13}(109)

这段关于李重照“皇太孙”称谓的争论,一方认为“未有前例”,另一方认为“自我作古”,两种态度表面上看来是对于称谓的争论,实际上却是儒家传统与胡人遗风的冲突。对于“皇太子在而立皇太孙”这种不合礼法的行为,显然与儒家传统不符,而“自我作古”这种认知态度则是对于传统继承方式的蔑视和对胡族文化的推崇。不仅如此,“皇太弟”“皇太妹”等一些不符合儒家礼法的特殊称号的存在,在争夺皇位时有时也会成为最有利的号召。如在神龙元年(705年)相王有功被立为皇太弟。相王即后来的唐睿宗,虽然睿宗不肯接受此封号,但是在后来李重福的政变中却出现“豫尊睿宗为皇季叔,重茂皇太弟”{14}(3594)之举,可以看出这些异常的称号对于宫廷政变即皇位争夺是具有很强的号召力与影响力的。唐代以正统王朝自居,对儒家的嫡长子继承制十分认同,其中以唐太宗为代表,唐太宗立长子中山王承乾为皇太子。对于儒家倡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作为唐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是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意义的,并极力地实践这种传统的政治继承,但是一些不合儒家礼法的行为存在即对于胡族文化的坚持依然存在,恰恰构成了唐前期君主对于皇位继承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极力想坚持儒家的继承方式,另一方面又坚持胡人传统。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唐代前期的皇位继承过程中两种文化都对皇位的继承存在影响,一个朝廷、两种文化的格局最外在的表现是唐代前期皇位继承的不稳定。统治核心的民族性及儒家文化的传统性造就了两种文化在唐代前期朝堂上的分野,同时唐代前期皇位继承制度受文化分野影响,造成唐代前期皇位继承的不稳定。

四、结语

唐代的奠基者属于关陇贵族的上层,且与隋、北周的创立者之间有深厚的姻亲关系,在两个相隔极短的王朝中都出现了皇位继承上的不稳定,不能说成是一个偶然,其中存在一定的必然联系即对于关陇贵族政治上的继承。在承认其拥有继承性的同时,唐王朝自身体制建设上的问题即东宫官僚体制过于庞大,对唐前期皇位继承上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太子官僚体系的庞大与官员自身的政治实力,导致皇帝与太子根本矛盾的爆发,影响唐代前期的皇位继承。唐代两种文化的格局,对于传统继承制度的蔑视和竭力的维护,二重矛盾的复杂心理,对于整个唐代前期皇位继承的影响也具有一定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割据势力的加强,唐前期的内重外轻的格局演变为外重内轻。加之宦官势力的崛起,唐代后期皇位继承方面又与前期不一样。

唐代前期的皇位继承,虽竭力想维护嫡长子继承制度,但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唐前期皇位继承主要表现为皇位继承的动荡性与皇位继承的不顺序性,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依笔者看来主要为政治传统的继承、东宫官僚体系的庞大和胡汉文化的斗争。虽然终唐一世,皇位继承都存在不稳定的现象,但是基于政治环境的不同,唐前与唐中后期两者所受原因不同,不可一概而论。

注释:

①宁永娟.唐前期皇位传承观念及皇位继承不稳定原因再探讨[J].晋阳学刊,2009(2).

②黄日初.唐代皇位继承的特征及其成因[J].云南社会科学,2012(4).

③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④[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高祖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5.

⑤[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1唐纪七[M].北京:中华书局,1956.

⑥[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80隋纪一[M].北京:中华书局,1956.

⑦[唐]魏征等.隋书:卷48杨素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3.

⑧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M].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西方汉学研究課题组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⑨贾如银.唐代东宫制度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

⑩许怡.唐代皇太子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11}赵英华.唐前期东宫官研究(公元618年—713年)[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8.

{12}[南宋]朱熹.朱子全书:卷136历代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3}[后晋]刘昫.旧唐书:卷5高宗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4}[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81三宗诸子·重福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猜你喜欢
不稳定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不稳定因素的处理分析
体育:“不稳定”的2016
无神经症状的不稳定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手术效果分析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分析
金融不稳定与宏观审慎监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