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四重特征

2020-05-14 15:17马春燕
文教资料 2020年7期
关键词: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梦

马春燕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个人和中国长远整体利益为出发点,以平等协商的政治观、合作共赢的利益观、包容互鉴的文明观、共建共享的安全观、绿色持续的生态观,追求共同价值,统筹中国内外部协调发展,融合各国人民利益,衔接“中国梦”与“世界梦”,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具有四维特征: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的承继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性、国内与国外相关联的整体性、普遍与特殊相区分的求是性。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责任共同体    中国方案    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在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传统安全问题与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的复杂背景下,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的“中国视角”“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是为了解决世界范围内难题的正确回应,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旗帜和标杆,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强烈反响。对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题特征的深入研究,对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推进国际治理体系与治理结构的优化升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的承继性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着眼于全人类的整体利益,以新的历史站位、宽阔视野、战略眼光观察时代变化,以强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历史担当回答实践要求,是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创新发展。

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的承继性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最显著的特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是“共同体”学说和中国有益文明成果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还是对世界历史中的教训和中国实践中的经验进行的深刻理性总结,以及对世界整体趋势发展的科学预算和美好展望。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核心,以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为目的,充分展现出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共同体思想的显著特点。马克思在哲学反思、政治经济学剖析与人类学考察的基础上,从历史溯源、现实批判与未来构建三个维度对“共同体”理论进行了全面阐述。马克思的“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或“天然的共同体”是以亚细亚、古代与日耳曼所有制为基础形成的。虽然三种所有制形式不同,可是在本质上却有着共同之处,就是劳动和劳动的物质以自然统一为基础;土地与农业生产是经济体制存在与发展的前提,所以,生产不是为了赚钱,仅仅是为了简单的生存。这三种所有制的最初形态都把限制生产发展的客观原因划分为本身的本质特征。因此,资本主义最开始就是在资本逐渐否认这种本质的时候产生的,在否认的进程当中“天然的共同体”逐步消失。接下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虚幻共同体”和“抽象共同体”进行了反驳,系统而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共同体的虚幻,并论述了因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等的虚假而引发的社会矛盾,揭露资本主义共同体的本质就是资产阶级维护自身利益,从而驳斥无产阶级;反过来证明这种共同体又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的限制。从政治共同体来说,资本主义社会在政治上弘扬人人平等,去除等级制度等,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从表面上来看,公民已经得到了参与政治的权利,但事实上,不过是资产阶级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手段。在对未来社会“真正的共同体”的构想中,马克思认为,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存在,不是以某一个阶级的成员身份参与共同体,单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都要受到共同体的制约。所以,人要想得到自由又全面的发展,必须处于共同体中,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强大的力量控制物。人的本质应由共同体充分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马克思的“共同体”意识为前提。首先,马克思认为,所有人的生存与发展都依赖于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建立以此为依据。其次,马克思认为共同体的本质是利益的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正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强大的力量。再次,马克思要求共同体具有鲜明的个性的价值特征,充分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根本需求和前进道路。最后,共同体的构建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各有特殊性,这是二者最本质的差别,充分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共同体的与时俱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生成的文化渊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是悠久历史的象征,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生成的文化底蕴。“和合”思想的内核是以差异互补的形态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中国传统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赤子情怀,以家国天下为主的治理方法,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思想路线的一致性和价值目标的共同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新时代为特征,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以中国与世界的实践经验为依据。回望过去,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使沿线的各个国家的政治与经济等方面快速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亚非拉人民处在艰难的困境中,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残害,亚非拉人民受不了这种残害,他们主动联合,以求打破这种统治,从而完成了民族解放。以世界歷史的实践经验为依据,中国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主动实行“一带一路”,不但是对发展的崭新的追求,还是推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内容。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性

理论与实践二者相结合的科学性是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庞大体系之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显著优势。新时代条件下,习近平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崭新的面貌,是全新的理论成果。自十八大后,以习近平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在科学的实践基础上,把握世界大势,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勇于面对挑战,妥善处理繁杂琐碎的问题,以人民关注的最基本问题为出发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使中国进入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世界大势,并对其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突破。中国共产党人以世界历史经验为依据,准确把握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特殊性,以中国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着重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转变,对于现代化发展,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促进全球共同繁荣稳定。

“以人民为中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特征。人民群众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制造出来的精神与物质成果应被人民享用。中国共产党从形成之日起,就一直以人民为中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旨,这是我党最鲜明的特点。共产党员的责任就是为中国的人民大众寻求美好生活,为中国寻求复兴之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其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就是为全世界的人民谋求幸福生活,谋求全球共同发展。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价值理念。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始终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与地区创立了多种多样的合作模式,不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还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创建,都是中国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具体实践行动。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10月3日总书记又提出了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任务,这些举措都体现了全球治理体系革新的需求,体现了共同繁荣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思想,并且为全球治理体系的革新做出中国方案。“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目前已有一百三十多個国家与国际组织参与到“一带一路”之中;联合国安理会公布第2344号决议,提倡国际社会利用“一带一路”增强地区经济合作能力,中国成功举行了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论坛,多个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参会,所制定的成果惠及五大洲,包括279项成绩。世界上各个国家以各自的实际情况推进“一带一路”的构建,如英国设置专家委员会,以250亿英镑推行亚洲“一带一路”的项目建设;瑞士政府针对“一带一路”建设在外交部设立咨询办公室,瑞士银行家协会针对“一带一路”设立金融办公室;德国西门子公司与多家公司一起拓展“一带一路”建设;自2015年开始,日本通运公司就与中国铁路总公司深入合作,从而帮助日本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一同建设“一带一路”不仅有利于中国的贸易投资更加自由与方便,还有利于促进在空间上内外联动、东西互补的新格局的形成。中国与“一带一路”有关的国家的贸易金额总计多于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金额大于600亿美元,为当地提供了20多万个就业机会。这些都是中国在新时代的条件下实行全面深化改革的直接表现,也是中国专心致志进行国际合作,加强全球治理体系建设的具体实践。

三、国内与国外相关联的整体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的“人”不仅指中华儿女,还包括生活在地球上的全部人民,不否认世界各国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要以各个国家的个性为基础,寻找世界各国的共性,以一致的价值观念发展共同体意识,寻求全球的发展与全世界的开放。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体指向宽广,不再以地缘区分,而是将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民看作利益整体、责任整体、风险整体。各个国家不单纯只对自己国家负责,更需要有集体思想,站在全世界的角度,突破国家与地域的区别,把全世界人民的基本要求作为自身的使命。历史证明,封闭与闭关自守必然致使贫困,对外开放才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正是由于当时清政府闭关自守,致使中国封建落后,制约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大好时机,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各国,使近代中国处于积贫积弱、备受欺辱的被动状态。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推动国际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赶上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潮流。现阶段,各个国家之间都存在密切的联系,彼此之间互相影响,无论哪一个细节产生问题,彼此必然受到伤害。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以对外开放的方式与各个国家达成共识,互利互惠,共同迎接挑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内国外文明的兼容并蓄尤为重要。人们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多元文明,从原始生活到农耕文明,再由产业革命到信息现代化,每一个文明的结晶都值得被尊敬,特别是在如今多元性时代的文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特点后,使得“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变成人们文化交流的公共价值,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但是马克思眼中的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增进文化交融的必要方式,而且是构建全球人类友谊,保卫世界和平的枢纽,同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根基及消除“文化冲突”奠定了基础。

四、普遍与特殊相区分的求是性

由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着重于人类命运的相互关联和共有的价值,不仅是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为世界提供的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准则,而且是我国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使具有特殊性的中国特色之路转变为具有普遍性特点的中国之路。首先,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了追求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化,吸纳并发挥了关于“共同体”思想的精髓,深刻掌握国际格局变化及未来发展方向,对于人类命运和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进行阐述,这种境界跨越了种族和民族间的差异、地区及国家间的争斗,乃至不同意识形态上的区别与差异,是对人类命运和社会发展的最真实关切。再者,习近平总书记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的先决条件是所有国家及全人类的同步发展,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最初想象到得以施行而且能够顺利构建的直接力量和基础。因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每一个国家都务必以共同发展及普遍发展为准则,切实做到各国发展机会平等,权利同享。每个国家之间应该构建“平等、互帮、互助”的友好关系,应当交流,结伴而行,尊重并理解每个国家自由选择发展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刘胜湘,李奇前.角色、价值、实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教学与研究,2019(11).

[2]牟永泉,杜敏,刘新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与价值意义[J].中国报业,2019(22).

[3]江时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贡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12-10(008).

[4]刘同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创性贡献[J].中国社会科学,2018(07).

[5]郑礼肖,孙晓晖.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启示[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

猜你喜欢
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梦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