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强化职业素养主题的探索与实践

2020-05-14 15:17夏仁娟
文教资料 2020年7期
关键词:高职语文职业素养探索

夏仁娟

摘    要: 高职语文应当承担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重任。目前,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亟须改革创新。本文以强化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对本校语文课程进行创新性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 高职语文    职业素养    探索    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①。弘揚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落实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充分挖掘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牢牢扎根于滋养了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沃土,古为今用,深掘精髓,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更多具有中华传统美德和精湛技艺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他们未来的职场发展之路夯实坚固的精神基石。对于社会个体而言,在工作和社交中最核心的竞争力应该是职业素养,它是在社会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理论修养和人格品质。通常认为,“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前三部分是精神内涵,职业技能是具体的工作行为”②。我们在对本校近三年高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企业的用人满意度回访中,“岗位责任感”排在所有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的首位,“吃苦耐劳、专业技能、服务意识、执行力、应急能力”等素质要求紧随其后,这些调查结果证实了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但令我们担忧的是,企业同时觉得毕业生们在岗位上并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些素养,说明现有的教育教学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语文类课程在高职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中处于内外交困的状态,外部面临着被专业课程挤压的尴尬境地,内部提出了课程内容和教法都亟待自我革新的发展需求。笔者作为一名高职语文教师,总结了长期以来的教学经验,并与本校发展规划相结合,窃以为,语文课程目标应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能力水平和个性兴趣)的前提下,致力于提高语文水平和鼓励其个性发展,使其具备终生“爱学”和“会学”的能力;重在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辨处事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精神共鸣比教授知识更重要;教学内容向专业和行业情境倾斜。因此,笔者与教研室同事以课程目标为导向,尝试创新一门新的语文课程,重在强化语文教学中的职业素养主题,并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课程定位与学情分析

我们选择了本校设计艺术系的产品艺术设计专业为课程试点专业,面向该专业一年级新生开设了“经典文学中蕴含的职业精神”课程,本课程属于公共必修课,24学时。本课程从传统经典文学中精心选择了16篇作品,并从现代职业精神内涵角度将其划分为四个单元模块。具体篇目如下:立德筑梦篇: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陈独秀《敬告青年》,梁实秋《钱》,食指《相信未来》;知行合一篇:班固《贾让治河三策》,徐弘祖《游黄山后记》,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技创新篇:庄子《庖丁解牛》,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节选》,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金庸《笑傲江湖——传剑节选》;砥砺奋进篇:左丘明《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诗词二首(李白《行路难》,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史铁生《命若琴弦》。选篇紧密围绕本单元主题,包含了经史子集中较为通俗易懂的篇目,也选取了现当代的优秀文化作品,力求古今皆用,雅俗共赏。课程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契机,以经典文学作品为载体,提炼文学中蕴含的职业精神,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历史,领悟和认可其中具有现代性的职业精神,继续传承创新,并将之贯穿于自身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中。

产品艺术设计同级共两个班,一个单招班,一个普招班。通过开课前问卷调查和入学语文水平摸底测试我们发现,本专业学生作为艺术类考生进校,文化课基础普遍比较薄弱。一方面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习惯比较差。另一方面在文化学习中自我认同感比较低,很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和抵触情绪。以上问题在单招班更突出。

调查中还发现本专业接近一半的学生艺考成绩都是上了本科线的,但文化成绩太差,所以来到高职。他们具备较强的艺术功底,动手能力强,喜欢时尚流行、炫酷个性的文化和艺术设计作品,讨厌说教式教学,喜欢直观立体、多媒体案例型的教学方式。很多学生想早日完成学业出去工作。高素质设计类人才的培养,既离不开专业技能的学习,又离不开艺术人文的熏陶。如何在这些学情基础上对症下药,针对他们的优缺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扬长避短,是我们制订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和评价标准。

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畏难心理,且考虑到学生普遍面临的职场需求,我们适当降低了语文基础知识及语法的难度,重点在于拓展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刻理解课文主题,并能结合实际,将文学精神内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针对学生艺术功底较扎实、动手能力强、善于运用信息化资源的特点,在课堂中多设计自学、制作、团队合作的环节,老师做好督查和引导工作,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

二、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每篇作品我们都尝试使用“五步”教学法:1.课前准备: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发布“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签到学习,观看多媒体学习资料并完成预习小测,预习成绩作为学业水平考核依据之一。2.课堂教学:教师引入学习主题,启发课堂讨论,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然后通过小组收集汇总的问题进行重难点讲解。3.课后任务:各小组在线上完成学习反馈,并分工协作完成小组的主题拓展PPT或其他资料成果,教师对反馈意见进行反思总结,并适当调整下阶段教学计划或内容。4.课堂教学:学习小组推选代表上台展示PPT,并进行讲解后,班级同学自由发言讨论,老师最后作点评和总结。5.每个同学在线上提交课程学习报告,分析自身专业学习的优势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老师批改并提出建议。

例如,在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抛出中美贸易战中的华为案例,组织学生讨论企业的成功原因,导入课程主题。在讲授过程中,并不注重传统的对古文字词句及语法的详细解读,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课文白话文义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对作品主题意蕴的分析和解读。王安石生活在北宋开国百年之际,经济发达,天下天平,但作为宰相的王安石,却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看到了一派繁荣景象下的潜在危机,并竭力劝阻宋神宗改革弊端。教师将王安石和华为总裁任正非进行比较,学生们历史知识基础比较薄弱,以前一直对古文的学习感到畏惧,比较排斥,但是一提到华为这个中国现代企业的领军者就显得亲切很多,特别是谈到自己喜欢使用的华为数码产品和软件更活跃。教师可以因势利导,从任正非的忧患意识和改革精神带来的成功慢慢引导学生了解北宋时代王安石变法思想的根源,并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忧患意识和创新精神正是我们从古至今源源不绝的发展动力。课后任务要求小组分工协作,搜集一个中国古往今来能体现相同主题的案例(正反面皆可),并制作PPT。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悟到了传统文化蕴含的职业精神,更能鞭策自己常怀“忧患意识”。可喜的是,他们还在PPT中展现了设计专业能力。

三、在教学设计中融入地方和校本特色

课程的四个教学单元分别围绕鲜明的主题意义展开作品赏析,除了对作品主题进行时空拓展、课外自学拓展外,我们还充分挖掘一些具有地方和校本特色的资源,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抽象的文化概念用鲜活的实例展现出来,让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文化精神变得更加具象,贴近他们熟悉的环境,走入他们的生活。

比如,在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教学中,为了说明这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只要经过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自我磨炼,那么普通人也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引入了本校一位学姐的例子:9岁成为孤儿,靠低保补助、助学金和勤工俭学维持生活和学业,但她坚强乐观,在校期间,通过社团发起组织了6期“情系藏区,放飞梦想”爱心捐赠活动,向四川藏区捐赠大量衣物、书籍、文具等,并利用自己打工所得捐资助学了30个农村孩子,暑期还组织四川“益路阳光”高校志愿者联盟到藏区开展支教行动,2015年被四川省委宣传部表彰为“第四届四川省道德模范”。学姐坚毅仁爱的感人事迹感动了学生,让他们觉得“立德筑梦”的高尚品格离自己似乎没有想象的那么遥远。

再如,冯友兰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不仅让大家感受到了在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被迫迁徙到内地的三所大学在田间茅舍中展现出的刚毅、仁爱、包容、进取的大学精神,而且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了本校校史的实例。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我校是四川受损最严重的高校之一,曾经也经历了校园坍塌、家毁人亡的现实打击与精神伤痛,学生的学业一度中断,后来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凭借“负重自强,勇争一流”的学校精神,砥砺奋进,慢慢重建校园,并取得了显著成就。虽然两个学校间的学术成就不能同日而语,但在灾难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我们不仅有大量史料可供学生参观,还有亲历者的现身说法让学生为之动容。既让学生对校史和国史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又引导他们意识到了无论在国难关头还是和平年代,都需要负重自强、砥砺前行的铮铮铁骨。

再如《游黄山后记》的学习中,借鉴了得天独厚的地方资源——世界“三遗圣地”都江堰和青城山,引导学生理解了徐霞客登山与秦郡守李冰筑堰共同体现的科学实践精神等,不一一赘述。

从教学实践与反馈来看,这种教学设计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都较以往有明显提高,想来应该是具有鲜明时代性、身边接地气的案例拉近了学生们学习过程中与传统文化精神之间的心理距离,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增强了提高职业素养的意识,也让这门课程具备了一些专属的特色和价值。

四、教学反思与整改方向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教学团队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反思,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大家也注意到,课程整体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和软肋的。

1.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倦怠感不易消除。在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学生厌学心理积重难返,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仍然很难调动,现有的督促考核手段对他们没有显著效果。在教学设计时我们提前准备了应对措施,但事实证明考虑得还不够充分,措施不够完善。今后将进一步研究、细化分层分类教学法,继续丰富教学手段,教师教学语言力求幽默生动,课后还要加强对后进学生的辅导,施行“一对一帮扶计划”。

2.信息化教学手段不够丰富多样。我们只是使用了教学信息平台上的部分资源和功能,还未能建设完整的平台课程和教学资源库,本门课程的信息化手段应用不够充分。教师们自身的信息化水平也明显欠缺,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这个缺点容易被放大,常出现时间把控不好、线上互动衔接不通畅的尴尬局面,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今后我们将通过师资培训、校外调研学习的方式尽量补齐这一短板,并努力创造条件,将V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

3.学生自主阅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例子。语文学习应当注意‘学法于课内,应用、扩展于课外,若仅仅限于课本是学不好语文的。”③(134)但是高职学生普遍不喜爱阅读,一方面社会中游戏娱乐的电子产品分散了学生的专注力,另一方面文化基础不够扎实,课外资料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的古文作品自主阅读难度较大,产生畏难情绪。课外阅读的引导将是以后教学辅导的重点,可以通过开设一些班级晨读会、主题沙龙、校外研学的趣味活动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

总之,高职语文课程改革与创新将永远在路上,如何将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与有效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我们课程探索与实践的坚定目标。

注释:

①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文)[R].http://www.qstheory.cn/llqikan/2017-12/03/c_1122049424.htm.

②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1%8C%E4%B8%9A%E7%B4%A0%E5%85%BB/10564718?fr=aladdin.

③叶圣陶.叶圣陶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本文为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教育工作分会《基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以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课题论文。

猜你喜欢
高职语文职业素养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