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传伟 施文辉 黄敏
【摘要】教学模式是实施教学的一般理论,是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的反映。为了明确创新教学模式的理论内涵,文章着眼教育教学新要求新导向,阐述了创新教学模式需要树立的观念,分析了创新教学模式的目标体系,讨论了实施创新教学模式的几个关键问题,能够对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加强新型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运用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教学模式;创新意识;目标体系
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有关教学活动如何组织、设计和调控的策略体系。影响这一策略体系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以特定的时代背景为依据,以确定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育理论基础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目的为牵引,以设计、组织、调控策略体系为基本方式。创新教学模式就是根据创新原理和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策略体系,其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教学模式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它的研究、探索和实施需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构架合理的目标体系,精准把控实施保障的关键问题。
一、创新教学模式需要树立的观念
1.创造的价值观
创新教学模式要使师生都能认识到创造是人本质的最高体现和表征;发展创造力就是维护人类的天职,就是珍惜人类进化的成果。要认识到开发人的创造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首要任务。如果让富有创造潜能的人埋没,是教育的渎职。对教师而言,如果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漠不关心,就是不称职的老师;对学校而言,如果没有形成弘扬创造精神的气氛和适宜创造力发展的环境,就是失败的学校;对学生个体而言,如果对民族的创举、对他人的创造思想和行为无动于衷,对自己的创造力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漠不关心,缺乏创造动机,只想享受他人的创造,不想为他人创造点什么,就是没有责任感的学生。
2.动态的知识观
知识既可以成为创造力的翅膀,又可以成为创造力的羁绊。那种把知识看成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而产生的知识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迷信和以固定观念看待事物,以老经验处理新问题等都是阻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因此,创新教学模式要使学生破除静止的知识观,树立动态的知识观,使学生能自觉认识变化,适应变化,促進变化。
3.积极的文化观
历史告诉我们,积极的文化观念对创造力的发展和发挥起着助推的作用,而消极的文化观念则会严重窒息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创新教学模式要努力控制阻碍创造力发展的消极文化观念的传播,要选择、传递并创造最适宜于创造力发展的文化观念。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消极的观念,如果低估了它们的不利影响,就很难形成全民族重视创造、进行创造的局面,也很难提高学生的创造素质。
二、创新教学模式的目标体系
1.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以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创新是产生于激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创新思维是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形成的精神境界高度集中,从而沉浸于那种环境里所产生的自觉思维。
2.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创新思维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这种创新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可以说,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教育与教学必须着力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
3.创新技能的培养
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创新性技能主要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创新技能的培养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要加强以基本技能为中心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三、创新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1.注重以系统和整体的观点研究教学模式
用系统整体的观点研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利于人们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教学模式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得以发挥的内在机制。这使教学模式的研究已不再像以往那样孤立地研究教学模式本身,而是把它们作为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诸要素的相互联系中考察其作用和效果,并把它综合到教学过程的整体结构中,探索它如何调整师生活动,如何发挥自身功能。同时,人们还用系统整体的观点开展对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最优化的研究。每种模式作为一个要素,均有各自的特点、使用范围和运用条件,它们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有机配合,发挥整体效能。
2.注重以心理学研究成果作为教学模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教学模式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总是以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学实践中对诸多问题解决的迫切要求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学理论要进一步科学化,必须与心理学建立密切联系,使二者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学的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不仅在理论上强调教学理论必须以现代心理学为基础,而且直接参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研究。
3.注重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中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动力是指学生个体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有的学者将其称为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任何学习的成功者都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学生的学习动力作为学生对学习产生内驱动力的系统,不仅对学习过程起着导向、推动、维持和强化作用,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水平,促进知识的掌握,而且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积极态度,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有巨大的作用。重视教学模式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研究,就是强调教学模式和方法自身的情趣性,力争使所选择和使用的教学模式,在达成对知识、技能掌握的基础上,激发兴趣,强化动机,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注重研究学习方法,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放在突出地位
“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口号。基于此,现代教学模式不仅强调教与学活动的辩证统一,而且从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原理出发,非常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把它作为创立现代教学模式完整体系的前提条件。这一趋势和特点,已在一些新模式、新方法原理的探索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国外一些学者倡导的“掌握学习”教学方法,主张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掌握学习内容。其他诸如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学习法等,都体现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特点。
5.注重信息技术应用,实现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手段的结合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手段一统天下的局面,缩小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使用范围,但不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全盘否定和简单替代。包括语言、教姿教态、板书、直观教具、实物、幻灯在内的传统教学手段,不仅可以传授知识,教会思维,培養能力,而且可以使教与学之间直接进行思维与精神的交流,这是现代信息化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化教学手段各有所长和局限,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使各种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获得发展。不要刻意地去追求某一种手段,要把功夫下在优化组合上。
四、结语
在具体的教学目的、内容、方法和条件下,任何一个教学过程总会表现为一定的时空结构,既包括教学目的、内容、方法和教员、学员等横向方面的联系和组合,又表现为一定的时间流程即纵向方面的顺序。由于结构和顺序的不同组合和排列,就会形成许多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出现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严重脱节的问题,研究和探讨教学模式,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模式的选择决不能是单一的、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或套用某一种教学模式,而是要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结合一定的教学条件和教师在教学上的特长,从众多的模式和方法中加以选择,合理搭配,形式多样,形成一套组合的、适合当前教学的教学模式,并灵活而富有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04):95-101.
何光宏,韩忠.大学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07):305-307.
林国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09):37-39.
席成孝,黄新民.地方高校构建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障碍及其对策[J]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10,13(03):25-27.
唐普英,朱学勇,高原,等.探究式小班教学模式的浅析与实践[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7,15(04):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