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婷,甘健妮,钟美容,陈广琴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1)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 年)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居于首位,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者人数约2.9 亿,其中高血压2.45 亿[1]。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但我国高血压患者防治知识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近年来,我国青年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值得临床关注[2]。血压得不到有效控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依从性差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本课题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采用医护一体化干预模式,评价其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现介绍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 月至2018 年6 月我院门诊治疗或收治入院的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120例,并建立健康档案管理。将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χ2=0.320,P>0.05;②t=1.007,P>0.05;③t=1.896,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60 60性别(例)男24 21女36①39年龄(岁)43.27±9.38②41.17±12.58病程(年)5.03±2.05③5.93±2.49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 次测量诊室血压,SBP≥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DBP≥90 mmHg[2];②年龄在35~59 岁并建立健康档案管理的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病程1~12 年;③意识清楚,能长期保持联系和随访;④生活可自理,未合并其他慢性病及无严重记忆力减退者,配合并自愿坚持治疗;⑤初中文化水平以上,无沟通障碍;⑥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排除标准 ①症状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②高血压病程长于12 年;③生命体征不稳定,需绝对卧床休息的重症患者;④有严重认知障碍或既往有精神疾患的患者;⑤合并有严重心、肝、脾、肾疾病,或有严重并发症;⑥无法理解健康教育的患者。
对照组采用传统干预模式,观察组采用医护一体化干预模式。
2.1 对照组 实施传统干预模式。患者入院后,护士完成护理评估,医生评估患者并给予医疗处置,护士处理医嘱,完成病情观察、健康教育,出院时给予健康指导,出院后进行电话随访,每月1 次;门诊随访,1~2次/月。连续12个月。
2.2 观察组 实施医护一体化干预模式。建立医护一体化管理小组,按高血压医护一体化的管理项目进行干预,小组成员包括专科医师和护士、营养师、门诊医务工作者、同伴教育者以及照护者,明确各人员的职责。专科医师主要负责建立个人专病电子档案;专科护士负责患者的基线资料整理,住院期间随时关注患者治疗效果并提供及时的个性化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营养师为患者提供专业的营养支持建议,为患者疾病治疗提供充足的营养储备;同时三方面医务工作者对同伴及照护者进行培训、考核,进行针对性出院指导,出院后与门诊构建转介。
2.2.1 电话随访 定期(至少2次/周)对居家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是否按指导饮食、锻炼、服药和血压监测,及有无其他异常症状进行随访记录,了解患者日常生活自我管理行为及能力,掌握患者健康生活行为达标情况,最后给予指导、鼓励、支持,并解答患者的相关提问。
2.2.2 家庭随访 小组成员上门随访(每月2~3次)了解患者血压情况,指导患者正确服药时间、服药剂量、服药注意事项,告知患者突然停药的危害,向患者解释药物的不良反应,告知其正确的处理措施。遇到问题采取预见性措施并加强随访。
2.2.3 门诊随访 嘱咐参与调查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每月门诊随访1~2 次。同时,可在门诊走廊墙壁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宣教,例如设置宣传栏、电子滚动屏幕等,或集中讲课等,以达到将高血压相关知识传播给患者的目的。
2.2.4 网络沟通 结合中青年人群掌握基本网络使用技术的特点,积极利用大众化社交工具通过短信或QQ、微信等网络平台,定期发布通俗易懂的健康科普文章,包括高血压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并发症等,教育患者注意监测自身体重、血压、血脂的方法,采用群聊解决问题与个性化沟通相结合的方式。
2.2.5 开展病友活动 每月开展1 次,每次活动时间1 h 左右,由课题组提供高血压相关知识活动主题,并鼓励病友家属一同参与,促进患者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充分发挥同伴教育作用,提出患者生活中常见的身体与心理的问题,最后由心内科医生提供讲解,并给予适当的心理辅导。
2.3 依从性评价标准 本研究采用Morisky 用药依从 性 量 表(morisky medication adherence scale-8,MMAS-8)进行评价[3]。量表由患者自评,共有8 个问题,患者单项选择作答。1~7 题的备选答案为“是”“否”,“否”计1 分,“是”计0 分,其中第5 题为反向计分;第8 题备选答案为“从不(1.00 分)”“偶尔(0.75 分)”“有时(0.50 分)”“经常(0.25 分)”“所有时间(0 分)”。量表满分为8 分,总分<6 分为依从性低,6 分≤总分<8 分表示依从性中等,满分表示依从性高。
2.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采用两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服药依从性比较 (例)
干预前,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460,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χ2观察组=29.189,P<0.01;χ2对照组=6.512,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97,P<0.05)。
众所周知,如果高血压患者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药物治疗,长期血压水平控制不好,必将导致心、脑、肾、视网膜等靶器官的损伤及并发症的发生,进而引起相应器官的功能下降甚至衰竭,其中最严重者可引起脑卒中,对患者自身健康及生活质量产生巨大影响,最终危及生命。所以,服用降压药将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控制在正常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是现阶段的主要手段。但是,我国高血压患者对防治知识整体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究其原因,主要与以下几方面有关:自身相关知识缺乏(是否要服药、如何服药及服用疗程知之甚少),服药依从性差;家庭与社会支持度偏低;生活方式不规律,工作、心理压力大,对自身健康关注较少;对血压的监测及规律服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4-5]。其中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由于多种原因,上述情况表现得更为明显,服药依从性更差。
对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越早达标、控制越平稳,获益越大,预后越好。在此,服药依从性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服药依从性指患者服药行为与医嘱一致性[6],这里的服药是要求患者按医嘱,每日按时、按量、规律地服药,而不是因为血压控制不佳或者不想服就随意停药或增减剂量,因为这样既会导致血压波动,也会导致高血压病情进一步恶化。因此,探讨一种适用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有效管理策略,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同时,也要采取措施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综合患者的生活习惯、性格爱好、高血压的认知程度,帮助患者树立遵医嘱用药和自我监测血压的信心,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疗和用药方案,以达到稳定血压,预防和减少相关靶器官的损害及并发症发生的目的[7-11]。也有研究证明健康教育可以增强患者对人体与疾病关系的认识,树立预防和保健意识,更好地与医护合作,改善就医和服药依从性,促使患者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减少危险因素,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12-13]。但是,因为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早期多数无症状,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对高血压认识的误区进行重点教育,对如何就医、血压检测、生活习惯进行指导纠偏,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14-15],最终使患者更好地掌握高血压病相关知识。
医护一体化干预是指医生和护士形成相对固定的诊疗团队,本研究中以护士为主体,护士积极参与护理方案的制定,医护共同讨论健康教育方案,这样既使护士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又加强了护患沟通,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信任度。此模式打破了原有的医患、护患的平行线模式,新建医、护、患三位一体的新型格局,在为患者提供整体护理的基础上提供整体医疗服务[16-18]。但因为在医疗活动中,患者往往与医生的沟通较多,所以必须强调医生的积极参与。医护团队团结合作,形成从入院—出院—随访不间断干预的系统模式,从而使患者对护理干预更加满意。有研究提出,医护一体化能改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使患者以乐观、向上的情绪面对疾病[19],与本次研究发现医护一体化干预可显著提高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具有一致性,对护理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