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白云区城乡结合部4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症发病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0-05-14 14:22蓝超华姚卫光吴琼芳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结合部骨质疏松症患病率

蓝超华,姚卫光,吴琼芳

(南方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人群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该病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导致骨折、致残甚至致死。骨质疏松症的高发人群是成年女性,其中绝经后的妇女,由于特殊的生理原因更容易患上骨质疏松症。根据不同调查资料显示,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约有6 000~8 000 万人,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是男性的6~8 倍,随着人口老龄化,预计到2020年中国骨质疏松症患者将增至2.866 亿[1]。城乡结合部由于其人口与社会结构特征明显,经济文化与卫生健康资源较为落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种特殊的城乡结合部人群会越来越多,对这类型人群健康状况应该予以重视。白云区是广州市城乡结合部最多的城区,因此本研究以广州市白云区某城乡结合部为抽样范围,探讨40 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骨质疏松症有效预防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法确定调查对象,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分类方法,在白云区全区14 条街道和4 个镇中心点随机抽取2 个街道及1个乡镇,对40 岁以上女性进行骨质疏松症及其相关因素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最后纳入研究人数为594人,其中绝经女性379人,占比63.80%。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 由骨科主任医师讨论自设问卷,问卷包含38 个条目,内容包括人口学基本特征(教育程度、身高、体重等)、个人及家族疾病史和生活习惯方式等,由严格培训的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访谈并协助填写问卷,问卷完成后均确认答题完整性。

1.2.2 骨密度检查 由2 名经过专门培训的骨超声操作人员使用超声骨密度仪(型号:OSTEOKJ3000,成人、孕妇等特殊群体适用),严格按照操作指南完成定量超声(QUS)检测并记录骨密度数据。

1.3 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专家共识(第三稿·2014版)》[2],即将测得的BMD(骨密度)与同性别峰值BMD 相 比,其BMD 下 降 标 准 差,T 值≥-1 为 正常;-2.5<T 值<-1 为骨量减少;T 值≤-2.5 为骨质疏松症。

1.4 变量定义 体质指数(BMI)划分为偏瘦(BMI<18.5)、正常(18.5≤BMI<24)、超重(BMI≥24)等3 个亚组;教育程度分为小学以下、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本科以上等五个水平;绝经定义为妇女连续12个月闭经。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 2010 软件录入数据,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定性资料以率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影响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基本人口学特征 调查对象共594 名,年龄(60.67±9.56)岁,BMD 为-(1.75±1.55)g/cm2,BMI 为24.11±3.36;受教育程度:初中242 例(39.9%)、小学以下232 例(38.3%),高中或中专104 例(17.2%),大专20例(3.3%),本科以上8例(1.3%),可见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占比最高,为78.2%。

2.2 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 在594 名调查对象(40岁以上女性)中,有73 人患有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2.29%,其中绝经女性59 人,患病率为17.14%,绝经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于前者,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36,P<0.01)。骨质疏松症知晓率仅为6.85%。在本次城乡结合部40岁以上女性调查对象中,50~59 岁人群患病率为7.7%,60~69 岁人群患病率为13.76%,70 岁以上年龄组患病率为46.27%。

2.3 骨质疏松症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40 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年龄、BMI、绝经、骨质疏松家族史、既往骨折史、摄入水果量和食用油量有关(均P<0.05),见表1。

表1 骨质疏松症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续表1

2.4 骨质疏松症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是否患骨质疏松症为应变量(0=否,1=是),以单因素分析中P<0.05 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18.5和每周食用0.75~1.5 kg水果是40岁以上女性患骨质疏松症的保护因素;绝经、质疏松家族史、既往骨折史、过多摄入食用油和每周食用1.5 kg以上水果是40岁以上女性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见表2。

表2 骨质疏松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 讨 论

3.1 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和知晓率状况 白云区城乡结合部的骨质疏松症流行趋势严峻,知晓率低。本次调查数据40岁以上女性患病率为12.29%,知晓率仅为6.22%。仅有1%的人曾做过相关体检,大多数人不了解骨质疏松疾病的相关知识,无法进行有效预防。患病人群也不清楚患病后从哪些方面去干预治疗,预防骨折的方法也相当匮乏。

3.2 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绝经是40 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绝经后女性卵巢生理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减少,从而导致骨的吸收和重建失衡,进而引起骨质疏松,这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3-4]。通过分析表明,与BMI≥18.5(正常及超重)的受试者相比,BMI<18.5(偏瘦)者骨质疏松症患病风险更高,有研究表明较高的BMI 是其保护性因素,被认为是BMI 较高者骨骼承受机械负荷增大,从而改善了骨的微细构,进而刺激骨形成、抑制骨丢失、促进骨的矿化、增高BMD 和骨骼强度[5-6]。有家族史的患病风险是无家族史的4.729倍,可以认为女性是否患骨质疏松症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有骨折史患者的骨质疏松症发病风险是无骨折史的2.228 倍。本研究结果还表明,不同频率的水果摄入会对骨质疏松症呈现不同作用。与几乎不吃水果的人群比较,平均每周吃水果0.25~0.75 kg 为保护因素,而更多的水果摄入量则为危险因素,原因分析可能是过高频率的水果纤维摄入会阻碍钙的吸收,但这点仍待商榷。每日食用油摄入25~50 g 相比摄入每日<25 g 组的骨质疏松症患病风险是4.446 倍,每日摄入食用油>50 g 人群患病风险是每日<25 g 人群的23.661倍。本研究未发现熬夜、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三餐是否规律、饮用茶和咖啡、日晒时间、产次等因素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3 “健康骨骼”的建议

3.3.1 公共卫生干预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骨质疏松症防治能力不足,居民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以及个人经济能力无法满足其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在骨量下降初期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而在出现疼痛、脊柱变形和骨折等情况后才发现自己患病,延误了骨质疏松症防治的有利时机[7]。从政府层面来看,重点关注50 岁以上人群,提升居民对骨骼健康的认识,争取“早诊断”,同时基层机构应该积极提升骨质疏松防治能力和骨折治疗水平,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风险,做好高危人群备案,社区应根据自己社区人群特点进行个性化公共卫生健康干预。

3.3.2 个人层面 骨质疏松症易患病人群,尤其是绝经后妇女、有家族史或骨折史妇女,应积极进行定期骨密度检测,并提醒身边高风险女性亲属共同预防。改变饮食油腻的习惯,提倡每日食用油<25 g,每周食用含纤维水果量0.5 kg 左右,如发现自身偏瘦(BMI<18.5),则适当通过增加食物摄入来增加体重,同时养成均衡膳食的生活习惯。虽然本研究并未得出运动对骨质疏松症的保护性作用的结论,但是国内外一些研究认为运动可以起到一定预防作用,适当运动可以维持肌肉活力,可以间接预防骨折。此外,易患人群应戒烟限酒,常晒太阳,避免摔倒,以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综合防治骨质疏松症。

猜你喜欢
结合部骨质疏松症患病率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骨质疏松症为何偏爱女性
工电道岔结合部联合管理机制的探讨
骨质疏松症患者种植治疗的研究进展
428例门诊早泄就诊者中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近端胃切除和全胃切除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癌的临床对照研究
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的患病率及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
滋肝补肾法治疗肝肾亏虚型骨质疏松症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