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波,丁大明
(大庆油田总医院 介入放射科,黑龙江 大庆 163001)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发病后主要表现出腰痛、下肢痛和马尾神经痛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选择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方案,其中保守治疗可以缓解症状,有些患者疗效不佳仍需行手术治疗。经皮穿刺髓核切吸介入治疗属于微创介入治疗术,本次74例患者分组治疗,对比如下。
取我院收治7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知情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所有对象均符合手术指征,术前经过保守治疗未取得理想效果。按双盲法分组,其中37例设计成对照组,组中男22例,女15例;患者年龄25~75岁,中位年龄45岁;椎间盘突出不同部位分类,其中23例患者病变部位在L4~5,12例病变部位在L5~S1,2例病变部位在L3~4;余下37例设计成观察组,组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26~75岁,中位年龄44岁;椎间盘突出不同部位:其中24例患者病变在L4~5,11例病变部位在L5~S1,2例病变部位在L3~4。对比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异,可以比较研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合并重要脏器疾病,系统性疾病患者。
对照组接受经皮穿刺抽样注射术治疗,选择患侧后脊柱中线取切口,由L4~5间隙为穿刺点进行浸润麻醉,正位透视下选择椎间隙中央以套管针对穿刺道进行扩张,放置放套管,取出髓核,以旋切仪进行抽吸,旋切后以庆大霉素冲洗,注射臭氧,拔出套管针,穿刺点粘贴创可贴。
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经皮穿刺髓核切吸介入治疗,,指导患者保持俯卧位,选择脊柱中线6 cm为穿刺点进行局麻,经DSA监视下选择侧后入路,把穿刺针置到椎间隙中,保持针尖在椎间隙的中央,控制臭氧输出浓度,选择腰大肌压痛明显处注入臭氧,控制臭氧浓度。两组患者术后保持卧床休息,半年内忌重体力劳动。
统计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JOA评分,VAS评分由0~10分,以得分高表示疼痛严重;JOA评分以29分为总分,10分以下表示差,10~15分表示中度,16~24分表示良好,25~29分表示优[2]。
使用SPSS 17.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VAS低于对照组,JOA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VAS、JOA(±s,分)
表1 比较两组VAS、JOA(±s,分)
组别 VAS评分 JOA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7) 6.0±1.5 2.0±0.3 9.5±1.1 23.8±1.5对照组(n=37) 6.1±1.6 3.0±0.5 9.6±1.2 21.0±1.2 t 0.0021 4.0000 0.0116 6.9079 P 0.9635 0.0455 0.9141 0.0085
腰椎间盘突出发病率较高,外力作用导致退行性病变,使髓核突出,引起腰痛、坐骨神经痛等疼痛,导致患者疼痛感受加剧,影响正常生活。传统外科手术对患者会造成较大的创伤,随着介入治疗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疗效理想,而且对患者创伤较小,已成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案[3]。由于椎间盘髓核中有较多的蛋白多糖,髓核切吸介入切吸部分髓核,减轻压力,促进椎间盘的还纳,消除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经皮穿刺髓核切吸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更为理想,而且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可以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