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鸿秋
(江苏省高邮市中医医院药剂科,江苏 扬州 225600)
甲亢即甲状腺功能异常亢进疾病,因疾病等多种因素影响造成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导致机体代谢亢进[1]。甲亢患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进食次数增加、体质量降低、出汗量大、心悸等,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药物治疗是甲亢常规治疗方式,如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等,能够改善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状况。故此,观察甲亢患者接受甲巯咪唑与丙硫氧嘧啶两种不同模式后的治疗效果是十分必要的。抽选42例我院收治的甲亢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21例研究组与21例参照组,分别采用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模式,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此次研结果如下。
抽选42例我院2016年2月~2018年3月收治的甲亢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21例研究组与21例参照组。研究组,女11例,男10例,年龄21~42岁,平均(31.13±0.66)岁,病程2~5年,病程中位数(3.27±0.64)年;参照组,女12例,男9例,年龄22~43岁,平均(33.24±1.07)岁,病程2.5~5.5年,病程中位数(3.54±0.76)年。此次研究中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对于两种药物临床应用效果影响有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参照组患者接受丙硫氧嘧啶治疗:初始药剂量,1次100 mg,1日3次;1次100 mg,1日1~2次。
研究组患者接受甲巯咪唑治疗:初始药剂量,1次10 mg,1日3次;症状明显改善后:1次10 mg,1日1~2次[2]。
两组甲亢患者均接受4个月的药物疗程。
观察两组患者血细胞与肝功能异常患者例数,两组数据均为计数数据。血细胞检测项目包括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三项内容;肝功能检查包含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间接胆红素四项内容[3]。统计两组患者接受4个月药物疗程后指标异常患者,异常例数越多,则表示治疗效果越差。
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行x2检验,用[n(%)]示意两组患者血细胞与肝功能项目对比计数数据。两组数据对比P值需要<0.05[4]。
参照组(丙硫氧嘧啶)甲亢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血细胞异常例数均低于研究组(甲巯咪唑)x2=3.7059,P=0.0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项目对比用要求,表明丙硫氧嘧啶对于甲亢患者血细胞影响较小,如表1。
表1 血细胞异常例数(4个月治疗后)[n(%)]
参照组(丙硫氧嘧啶)甲亢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肝功能异常例数均高于研究组(甲巯咪唑)x2=3.9375,P=0.04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项目对比用要求,表明甲巯咪唑对于甲亢患者肝功能影响较小,如表2。
甲亢患者因甲状腺异常分泌,导致身体各项功能失调,影响患者的进食量、体质量,患者易出汗、心悸,虽不能在短时间内对患者造成较为严重的伤害,但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患者日渐消瘦,身体各项机能紊乱且免疫力降低,增加患者罹患其它疾病的几率[5]。药物作为甲亢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通过抑制甲亢患者体内的过氧化酶体系统,避免甲状腺内部浓集的离子碘被氧化,最终起到抑制T4与T3合成的效果。甲巯咪唑与丙硫氧嘧啶作为常用药物能够能够对甲状腺异常分泌起到很好的抑制效果。甲巯咪唑与丙硫氧嘧啶两种药物见效较慢,需要患者长期坚持服用,才能够起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用药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甲巯咪唑对于患者的肝功能影响较大,丙硫氧嘧啶对于患者的血细胞影响较大[6]。因此在治疗甲亢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患者的病情,合理学则药物。
表2 肝功能异常例数(4个月治疗后)[n(%)]
此次研究中,抽选42例我院2016年2月~2018年3月收治的甲亢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21例研究组与21例参照组,并对比两组患者血细胞与肝功能异常例数。经过数据对比可以得知,服用丙硫氧嘧啶甲亢患者肝功能异常例数均高于服用甲巯咪唑甲亢患者,血细胞异常例数低于服用甲巯咪唑甲亢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有意义,验证了以上讨论观点。
综上所述,甲亢影响患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不利于患者健康,有效的药物治疗可以避免甲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丙硫氧嘧啶与甲巯咪唑作为两种常用抗甲亢药物,虽然有着不错的甲亢治疗效果,但前者对于患者肝功能有较大影响,后者对患者的血细胞影响较大,两组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效果各不相同。因此在治疗甲亢患者时,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从而取得最佳抗甲亢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