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华 王金花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市第一医院,福建 三明365000)
病毒性心肌炎多发群体是儿童、青少年,因其发病率逐渐升高,成为近些年备受临床重视的心脏疾病。该疾病临床表现由病变广泛程度、部位所决定,病情轻微者无明显症状,严重者会出现心源性休克、猝死、心力衰竭[1]。当前临床关于该疾病治疗,并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提供对症的营养心肌、抑制免疫反应等治疗,同时需结合有效护理干预措施,辅以治疗工作顺利开展,提高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研究评价优质护理方法对于改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效果。
从我院2017 年9 月到2018 年4 月收治并经确诊78 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8 例,男22 例,女16 例,年龄为3-14 岁,平均年龄为(7.0±1.5)岁,病程为3-12d,平均病程为(5.8±0.7)d,室性心动过速9 例、室性早搏10 例、房性早搏11 例、心肌缺血8 例;观察组40 例,男28 例,女12 例,年龄为2-15 岁,平均年龄为(7.1±1.8)岁,病程为3-14d,平均病程为(5.7±0.9)d,心肌缺血9 例、室性心动过速10 例、房性早搏9 例、室性早搏12 例。对比两组数据笔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常规护理模式应用于对照组组患儿,与患儿沟通,了解其主诉需求,观察其临床症状变化,同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通知医师对应处理。
观察组患儿则接受优质护理干预,护理内容为:(1)舒适环境护理:优质护理工作的基础是提供舒适、良好的住院环境,病房环境不仅要干净、清洁,还应做到温馨、舒适,病房内摆放一些绿植、患儿喜欢的玩偶,让患儿产生安全感,消除患儿焦虑恐惧。(2)心理护理:处于陌生的医疗环境,患儿会产生恐惧,护理人员在提供护理服务时,应保持亲切和蔼的态度,让患儿放下防备心理,护理过程中主动触摸、拥抱患儿,同时注重给予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患儿家长因担心患儿的病情而表现为焦虑,护理人员应及时疏导,并介绍成功案例,让患儿家长增强成功治疗信心。(3)健康宣教:针对患儿家长的具体文化层次进行宣教,以通俗语言讲解疾病知识,提高患儿家长对疾病的认知了解,更好配合护理人员为患儿提供护理服务,为患儿准备营养食物、换洗衣物,保证患儿口腔健康。(4)全面营养干预,为患儿提供舒适环境,饮食方面主要提供充足的蛋白质食物、含丰富维生素C 食物,要观察患儿不能养成偏食习惯,同时注意卧床期间控制患儿饮食,避免患儿体重过重而增加心脏负担。(5)病情观察:观察基本生命体征变化,观察瞳孔、肌张力以及神志变化,患儿哭闹时,提供镇静治疗,输液时控制滴速。
(1)比较两组体征、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这四项指标恢复正常时间。(2)评价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评分。生活质量共对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分别为“生活功能”、“运动功能”、“心理功能”“身体功能”,每个维度25 分,满分100 分,评分高则生活质量高[2]。(3)对比两组护理人员差错发生概率、护理人员投诉率。
建立数据库,所有数据用SPSS20.0 分析。分别以χ2、t 检验计数资料、计量资料,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各项症状指标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对比心理功能、生活功能、躯体功能以及总分指标表明,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2。
对照组护理差错11 例(28.95%),护理投诉6例(15.79%),观察组护理差错2 例(5.00%),护理投诉0 例,观察组护理差错发生率、护理投诉率少于对照组(χ2=8.05、6.84,P<0.05)。
表1 两组症状体征恢复正常时间对比(±s)
表1 两组症状体征恢复正常时间对比(±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例数(n)38 40体征10.32±0.88 7.42±0.75 15.691 0.000症状8.55±0.95 5.80±0.82 13.707 0.000心电图15.10±2.70 9.12±1.75 11.666 0.000心肌酶11.68±1.35 7.95±1.25 12.669 0.000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例数(n)38 40心理功能72.62±9.25 88.72±11.95 6.629 0.000生活功能82.33±3.45 91.55±4.10 10.718 0.000躯体功能73.60±10.62 89.10±12.25 5.957 0.000总分71.00±7.85 90.85±6.30 12.347 0.000
病毒性心肌炎是因流感病毒、腺病毒、柯萨奇B族病毒等微生物诱发的,临床认为该疾病是因遗传易感、机体免疫、病毒损伤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结果。病毒因素存在一方面会直接损伤心肌细胞,一方面会刺激抗原释放而产生一系列心肌组织自身免疫反应,最终发生继发性心肌损伤,最终出现心肌细胞变性坏死[3]。病毒性心肌炎为临床常见心肌炎性病变,发病患者年龄小,临床治疗时,依从性差,再加上不能自理生活,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临床提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同时,结合护理干预,辅以提高治疗效果[4]。
优质护理是在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而提出的护理模式,更强调护理与患者、临床、社会贴近,通过优化护理服务流程,完善护理管理制度,划分明确的岗位职责,调动护理人员主观能动性,增进医患沟通交流,并强调完善护理内涵,整个护理工作中,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结合提供有效护理干预[5-6]。本次研究表明,观察组与对照组症状指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组间评价差异显著,护理差错、护理投诉率低于对照组,这表明优质护理干预实施可在改善患儿症状体征以及生活质量同时,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护理应用价值显著。优质护理模式主要提供包括环境、心理、健康宣教、全面营养干预、病情观察等一系列护理干预,其旨在提供一系列温馨、人性化护理服务,改善患儿的生理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护理干预,针对患儿个体性差异,突破常规护理,开展优质护理模式,完善一系列护理服务,给予患儿提供优质护理服务。针对性结合患儿家长健康宣教,有利于患儿家长积极配合护理干工作开展,提高患儿及家长对疾病以及护理的认知了解,提高治疗依从性,更好配合护理工作开展,改善患儿的症状体征,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水平以及患儿家长满意度,降低护理差错与护理投诉率发生,和谐医患关系,提高整体服务质量水平[7]。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应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症状,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水平,而且可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患纠纷,更易被患儿及家长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