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厂街的古厝

2020-05-14 05:05孟丰敏
闽都文化 2020年3期
关键词:福州桃花建筑

孟丰敏

1

马厂街有马厂吗?据说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来福州剿灭日本倭寇时,率军驻扎在桃花山脚一带,开辟了军营驻地和马厂,马厂街因此得名。桃花山从此陆续有了人家,不再寂寞,也不再是佳人绝世独立了。桃花山最热闹的时期是在清朝五口通商以后。

清朝五口通商至民国期间,烟台山下是商业圈,各国领事馆和洋行便建造在烟台山上。福州作家徐君藩曾撰文回忆说,仓前山(今烟台山)一向是外国领事馆、教会、教会学校、教会医院和现代商店的集中区域,福州的外国人都住在这里,于是,仓前山被人加上了“洋界”的称号。多次战争尤其日军从飞机上投下第一颗炸弹落在市区(三坊七巷)后,市民们认为仓山洋界是福州最安全的地带,蜂拥到此来租房子,一时仓山房租屋价暴涨。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外国人都逃离回国了,租居在洋界的市民才纷纷搬离,回到城里去。

为何各国领事都要挤在烟台山、桃花山、梅岭(今梅坞)建房子呢?早年间,仓山各村镇的居民通常以氏族为纽带聚居。桃花山上早期居民少,花果成林。清朝五口通商时期,先到福州的是外国传教士。他们想在城内传教,却被林则徐和闽县县令从城里赶到郊外的南台岛上。谁知他们更开心了,南台岛上桃花、梅花争艳,闽江畔天宁寺晓钟晴雪、风光旖旎。他们租下了江畔的地块,在桃花山、梅岭开拓属于他们的新天地。随着传教士的到来,美国、英国等欧美国家的商人从传教士们口中、笔下了解到美丽的福州,听说福州不少市民抽鸦片,便觉得有鸦片生意可做,也陆续来到南台岛。他们发现福州竟是一个优良的茶叶运输港,于是马厂街、对湖路一带都被开发了。他们在这里筑房、生活、教学、工作、传教,日渐形成一个繁华、热闹且时尚的新生活圈。

中国人的居住习惯是水流环城、环村,即使不能在城内、村内居住,家里最好也有井水,宜居家。马厂街便是家家有井。传教士们所建的房屋尤为重视通风、采光和卫生。他们在烟台山上建房子,可谓高屋建瓴,一览无余,闽江及沿岸景观尽收眼底,但他们难以忍受福州的炎热潮湿,尤其夏天。所以,他们在烟台山上建的房子,每个大房间都有几扇飘窗,楼房外围修建宽敞的游廊。游廊,成为区别福州中西建筑的显著特征之一。

忠庐 小飞刀/摄

除了那些洋人住在仓山洋界,当时的洋买办也和洋人毗邻而居,海关、邮政系统的雇员也相继在桃花山上建房生活,便于社交。于是,桃花山上的湖泊被房屋填平了,梅林、桃林、果林渐渐被这些新兴的园庐分割为庭院风景。而对湖路、乐群路、聚和路、公园路一带也形成了新贵生活圈,成为荟萃中西老建筑的片区。民国之后,海外侨商和本地民族资本家也在马厂街上建房,形成马厂街住宅区。

2

清末,仓山闽江畔到马厂街这一片都被称作洋界。那时的马厂街有多少洋楼呢?马厂街的老居民说,比现在的马厂街长了数倍的老马厂街上有七八十栋的红砖楼房,皆取样于广东,即一层是券廊,屋顶是西式四坡、百叶窗,室内有壁炉、砖木或砖石结构的洋房,可谓中西合璧。为何马厂街的住户都选择这种形式的建筑?其实那时的设计者多数不是职业建筑师,社会流行什么便跟风模仿。20世纪初,广州的商业建筑都采用“骑楼”建筑。所谓骑楼,就是把欧洲古典建筑中的券廊与广州传统建筑进行结合改造的产物。这种建筑风格是城市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体现,也考虑东南、华南沿海海洋气候需要散热的因素,成为中西建筑合璧、中外文化交汇融合的象征。当时国内的沿海发达城市比如上海,也如此模仿广州的商业建筑。但在福州,中西合璧的建筑主要集中在仓山区洋界,而且券廊的建筑特点并非更多用于商业建筑中,反倒多数出现在民居中,数量最多的就是马厂街,比如宜园、忠庐、可园等。

马厂街的古厝还有一个特点,即材料与工艺与此前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仓山是洋界,新建筑都是由基督教传教士在此盖起来的,但他们聘用的却是本地工匠,因此不可避免地会掺和福州传统的建筑手法,比如在线脚处有叠涩。最明显的则是砖石、木头的运用。西方建筑多采用大块沉重的石头,即便使用砖块也要在墙体上抹灰装饰。但福州早期的房屋都是黏土夯筑的墙体,裸露在外的部分可见草、贝壳等,自明清开始则逐渐发展为砖木结构,纯石料的建筑十分少见。由于福州工匠建筑知识、水平所限,福州近代的教堂、西式建筑也入乡随俗,都是砖木结构,甚至砖块裸露在外亦不再抹灰,以便让当地居民有亲切感,特别是那些红色、青色的清水砖墙,没有抹灰也并不难看。所以,马厂街上的建筑也都是砖木结构,墙体也不抹灰。

除此以外,福州庭院式民居的特点也都十分普遍地运用在马厂街的园庐中。尤其枕在山水间的大宅人家非富即贵。旧时一个人家若有庭院而没有梅兰竹菊,便会被人鄙视取笑,只有满怀诗歌、宁静和清流的郊外田园才算是世外桃花源。马厂街原本是一座花果林,在这里买地的人家造了房子后,在处理园林化的庭院时,就留下部分花果林木作为庭院的植物,此外皆种竹植兰。这样一来,虽然西式园庐里少了中式庭院的池沼、假山、亭台楼阁,但把天然的植物景观收束到前庭后院里,不仅清新养眼,而且一年四季水果不断。那些老居民回忆起幼年时期的庭院依旧记忆犹新。余芳不胜新凉,梧桐叶落知秋,林下美人绕竹漫步,举步有景、清心月映。这般画面,真是赏心悦目。

民国时期,中国逐步收回海关主权后,对于建筑的外形也有了改造的需求,比如去除殖民色彩浓厚的券廊,保留西式四坡屋顶、壁柱控制立面等式样。于是,马厂街上的很多民居渐渐都把券廊重新砌筑成了墙,改造为房间,失去了原样。如今已经被拆毁消失的洋楼中有一座隶属民国福建商会理事长蔡友兰,他的洋楼在当时马厂街上可谓大而豪华。老居民依稀还能回忆起那豪宅的模样,至今仍令人艳羡不已。

3

马厂街上的老建筑结合了中西建筑的特点,所以对街的外墙都砌成一人高的红砖矮墙。每年春天,青翠的炮仗花藤蔓爬满了矮墙,鲜艳的橙色在藤蔓中热烈绽放。紧接着,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花儿会从墙里探出头来,窥探外面的世界。墙内的花盼着墙外的蝴蝶,墙外的人笑着墙内的花,真是令人怀旧的景象。后来,园庐里的主人换了,矮墙就像女孩一样长高了,变得羞怯,墙内的花儿也没了踪影,好似一个人的少女时代结束了,进入了浓荫密布的幽静中年。从亦庐转弯到永安里巷子来,再也不能享受那春的美好样子,甚至原来从鼎庐过墙而来的阳光也同样被长高的墙挡住了。还有忠庐的院子墙,墙内种植各种花草树木,其中龙眼树、杧果树较多,但最惹人注目的还是翠筱。一年四季没有枯黄过的竹叶令人怀疑福州是否有过冬天。不论何时从忠庐外墙经过,都会让人产生庭院深深的感觉。

中国人是如此注意隐私保护,如三坊七巷的墙是高不可攀的禁忌,不似西方喜欢用矮墙增加生活的浪漫情调。马厂街的园庐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这些墙便是一种象征,并和三坊七巷明清建筑森严、防御性强的高墙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由此足见中西方思想文化之迥异。

梦园 池志海/摄

如今,马厂街上还有12处保留了园庐名称的古厝,自东往西分别是宜园、静安居、亦庐、永安里、鼎庐、建园、硕园、忠庐、拓庐、爱庐、梦园、可园、以园。意园已是徒留名字,今为福建师大教师宿舍楼。其他园庐人家又都姓什么呢?大致统计一下,是叶家、许家、刘家、钟家、谢家、蔡家。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亲戚关系。他们的房子鳞次栉比、紧紧相依,围墙连着围墙,从东到西,延绵成了一条街。每个大户人家的院落都有一个文艺而别致的名字,比如爱庐、可园、梦园。这些见证历史沧桑的中西建筑,依然优雅地端坐在阳光下,散发着涵养深厚的文化韵味。

我喜欢中国园林,烟台山的西式建筑并没有脱离中式的文化和思想,这些园庐好似一盏盏泡在咖啡杯里的茉莉花茶,在曲径竹巷间诗意流觞。时隔近百年,在马厂街悠悠漫步,矮矮的围墙内粉色的扶桑花逞艳扬芬,拈花翦朵的心便充满了诗意。这里家家有修竹,户户有家训。无论哪个季节,从寂寞深深的小巷,走进这竹子、藤葛、老井组成的院落,层次、曲折、高深、凹凸,以线描手法勾勒着五六个屋角、墙角的空间,似乎静得生闷,忽然一朵花瓣飘落,这院子就从水墨色变成彩色,可以想象春夜在此间品茗、望月的佳趣。

猜你喜欢
福州桃花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桃花琐话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清明,又见桃花红
寻味福州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