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岭,挑工雕塑背后的故事

2020-05-14 05:05邱泰斌
闽都文化 2020年3期
关键词:彼得福州

邱泰斌

千米之巅,云上鼓岭,这座百年社区,新近“修旧如旧”,修复了一幢面阔三间的单层石木洋人古厝别墅,作为鼓岭山居生活博物馆、中外文化教育中心工作室。别墅前,屹立着一座女挑工雕塑,雕塑挑筐内有一襁褓里的男婴。雕塑旁,站着一位满头银发、个头不高、身材壮硕,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但语速偏缓的老妇人。

她是谁?她是美籍学者、鼓岭文化研究专家、福州市荣誉市民穆言灵(Elynmachnnis)。

此时,只见穆言灵手指雕塑男婴,神秘而诙谐地问道:“你们猜猜他是谁?”

“我是一个鼓岭人!他呀,是我丈夫穆彼得Petermaclnnis的原型!”

之后,穆言灵激动地向来客和游人讲述起雕塑背后的故事。

富家别墅前的女挑工雕塑

福州鼓岭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形胜、自然条件和历史机缘:屹立于福建母亲河闽江下游,是福州大鼓山风景名胜区六大景区之一,平均海拔800米,顶峰高千米,盛夏酷暑气温低于30摄氏度,曾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但鼓岭原为穷山僻壤,桃花源地,从岭脚至岭顶,岭道狭窄如羊肠小道。

历史上,从鼓岭山脚至岭顶先后开辟过7条石磴路。宋代,这里开始建起石磴路。之后,清咸丰十一年(1861),由鼓岭过仑村乡绅刘敦恒联手鼓山乡湖塘村王朝壁带头募款重建,形成一条经奶奶坪、佛厝通往鼓岭三保埕的石磴山道(又称佛厝石磴路),全长3000多米,路宽1.8-2.1米,有的地方只能通过一个篼子,陡滑艰险!

这条石磴路旁有一座小佛龛,高70厘米、面宽60厘米,选用整块花岗石凿成,门前外壁镌刻一副楹联:“界灵宗千古,比佑把四方。”在佛厝上方数十米处坐落着一座武圣庵。两处均被当地百姓当作神灵之处。郁达夫当年参观过后,在《闽游滴沥之四》中记载:“一座小小的武圣庵和路旁一座不到一立方米的小石龛算是难得的‘古迹’ 。”

鼓岭古道

穆霭仁拍摄的一家人上鼓岭的照片

1880-1890年西方人从东际亭坐滑竿上鼓山

五口通商,福州开埠。光绪十一年(1885),鼓岭门户洞开,开始热闹繁华。岭间从鳝溪村至三宝埕石磴路曾是一条“官道”,是交通要道。当时上鼓岭都走这条石磴路。

在这特定的山岭环境下,一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土制交通工具——轿子及其轿夫便应运而生。

鼓山鼓岭一带,从此组建起了一支为洋人服务的轿夫队伍,前后活跃了六七十年。

这里所说的轿子,实际上是一种滑竿(山里人称山篼),就是找来两根适宜的竹竿,从有靠背的藤椅扶手穿过,绑扎固定好。滑竿前后,由两人抬着。轿夫都是些忠厚老实的山民村民,又黑又瘦,力气很大。每年夏季(端午节后至中秋节前后),他们一般肩抬洋人,半夜下山,天明登山,一鼓作气,中途不歇。明码标价(每人次大约2块光洋)。我手边现留有一张1880-1890年西方人从东际亭坐滑竿上鼓山的照片。

洋人上鼓岭避暑带有小孩,会带上中国保姆,把小孩放在筐子里挑着上下岭。

民国福州籍才女庐隐在《房东》一文中这样描述上鼓岭的感受:“当我们坐着山篼,从陡险的山径,来到这比较平坦的路上时,篼夫‘唉哟’的舒了一口气,意思是说‘这可到了’。我们坐山篼的人呢,也照样的深深的舒了一口气,也是说:‘这可到了!’因为长久的颠簸和忧惧,实在觉得力疲神倦呢!”

1886年后,中国第一个夏季中外避暑社区诞生了!鼓岭中外人士共同生活于鼓岭。抬轿与坐轿、流汗与感恩、老子与耶稣、稀饭与牛排、筷子与刀叉、办春酒与做礼拜、学堂与教堂、汉语方言与外语,中外人家在这里进行宗教信仰、民风习俗、生活习惯、语言交流等方方面面的大碰撞、大交流、大融合。特别是鼓岭村民与洋人的小孩两小无猜,发生过许多难忘的动人往事。如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习近平2012年2月15日访美,在美国欢迎仪式上曾讲述中国福州“鼓岭的故事”:美国加德纳家族与中国鼓岭留下了一家四代百年不解之缘,加德纳临死时还喃喃呼唤“KULlNG!KULlNG”……

20世纪50年代初,外国人撤走之后,鼓岭轿夫的辛劳也终止了。

2012年之后,鼓岭实施整治提升。

1948年鼓岭,婴儿彼得睡在筐里

近日,鼓岭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江敬挺、韩莹、王琳等欣喜地向我诉说:美国穆霭仁(Donald Maclnnis)当年几进几出中国、终身依恋中华,并深深影响穆氏三代人。

1940年,穆霭仁刚满19岁,还是美国大学在校生,受其老师影响,从美国远涉重洋来到中国福建任教。当时中国战乱,局势不稳,穆霭仁坚守一年后回美国继续求学。

1942年,穆霭仁21岁大学毕业后,作为美国陈纳德将军志愿援华航空队(即赫赫有名的飞虎队)的一名中尉,第二次来到中国,被派遣驻厦门,投入中国抗日救亡战争。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穆霭仁退役回美国娶妻生子,并转入美国斯坦福大学继续深造,攻读国际关系学位。他毫不犹豫地将研究方向投向中国。1947年9月穆霭仁刚拿到硕士学位,又迫不及待地重返中国福建继续任教。这一次,他带上了妻子,到福州协和大学当教授,教英文。

1948年穆霭仁次子彼得在中国诞生。

在中国期间,每年夏天,穆霭仁全家都上鼓岭避暑,每次都由鼓岭轿夫抬上抬下。1948年,两个月襁褓中的穆彼得被挑上了山,在鼓岭度过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夏天。

抬轿坐轿,配合默契,和睦相处。轿夫敬业艰辛,穆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懂得感恩,知恩图报。

一次,有位鼓岭村夫患了重病,急需输血,而鼓岭只有穆霭仁血型相符。穆霭仁慷慨献血,救活了村夫。村夫一家十分感激,倾其所有,送了一只母鸡给穆恩人补身子。至今珍藏的那张历史照片中,穆霭仁正手抓一只母鸡。

1947年鼓岭,手拎母鸡的穆霭仁

1949年,穆霭仁带妻儿回美国,后在台湾等地待了12年。其间,穆彼得回美国读高中,考入哈佛大学东亚学系,专修汉语与日语。1988年,穆彼得听说有去中国南京工作的机会,怦然心动,毅然申请赴任。2004年随工作调动,穆彼得举家搬到上海。听说外国人可以申请永久居留证,他和妻子穆言灵欣喜不已,成为第一批拥有中国“绿卡”的外国人。

前些年,穆霭仁应聘到中国武夷山教书。2005年回美国探亲时突发脑膜炎去世,终年84岁。

临终时,穆霭仁留下遗嘱,要将自己的一部分骨灰留在中国八闽,并嘱托后裔回访鼓岭寻根。

根在鼓岭,魂系中华。年纪越小刻下的印象越深,年纪越老怀旧的情愫越浓。

2015年,穆彼得68岁、穆言灵65岁,夫妻俩遵循穆霭仁的遗嘱,将其一半骨灰带回福州,撒入闽江,留在他念念不忘的八闽大地。

穆言灵代表穆氏家族开始寻根之旅。

穆言灵曾担任中央电视台“希望英语”栏目主持人。她通过“福州老建筑百科网”站长林轶南联系上鼓岭旅游度假区管委会。

穆言灵走进鼓岭,走近历史,成为鼓岭文化研究专家,长期热心投入鼓岭文化、中美人民友谊的研究工作,众人均亲切尊称其为艾伦老师。

鼓岭古厝洋房年久失修,资料匮乏,毁坏厉害,急需辨认真伪和抢救修复。

穆言灵运用互联网搜索不到有关鼓岭的资料,陷入困境。后来,她琢磨创办了“鼓岭之友”网站,开始柳暗花明。其间,美国柏龄威(Arthur willam Billing)家族向穆言灵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鼓岭照片,特别是赠送了拍摄于1925年的鼓岭全景图。

穆言灵向游客讲述富家别墅藏品背后的故事

2017年,柏龄威家族后代捐赠拍摄于1925年的鼓岭全景图

1912年,柏龄威的孩子们在鼓岭柏龄威别墅的合影,左边被抱着的男孩为其次子

柏龄威是美以美传教士,于1907年来华,其妻子及子女自1908年起夏季到鼓岭避暑,分别持续避暑35年和41年。他们不仅热心从事中国教育近40年,而且离开中国后,还把几名中国学生带到美国接受大学教育,并从养老金中拿出一些资金,资助这些学生深造。

柏龄威次子,1911年出生在中国福州,1912年即见其在鼓岭避暑生活的照片。他小时候在鼓岭避暑时,曾用小相机拍摄并保存了两三百张有价值的镜头。他会讲福州话,虽说如今已年届百岁,行动不便,不能远行,但却提供了很多老照片,并对每张照片及背景都记得清清楚楚,说得明明白白。

穆言灵对鼓岭文化的研究已逾4年。为了鉴别鼓岭故居,她多次跑到美国耶鲁大学等地寻找20世纪初原版鼓岭地图,访问了30多位曾经在鼓岭居住过的美国人,搜集日记及文字资料。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林轶南老师加盟鼓岭文化研究工作后,运用地理定位系统,对鼓岭古厝洋房进行建筑定位,并协助纠错纠偏。可喜的是,如今不但确认了穆霭仁家族鼓岭故居,而且肯定加德纳家族与穆霭仁家族鼓岭故居为同一座别墅。

穆言灵还帮助鼓岭具体做了几件事:一是帮助建立了鼓岭英文网站;二是帮助校对各种英文介绍词;三是帮助制订历史展览馆大纲;四是制作宣传册,已编辑出版有关鼓岭家族、历史建筑等民间档案《老厝回忆录:鼓岭》,留下了一个时代的写照。此外,还联系促成十几个曾在鼓岭居住的外国人后裔故地重游,寻根问祖。真个殚精竭虑,不遗余力。

穆彼得、穆言灵夫妇和他们的两位女儿爱中爱华(汉语名,意即“爱我中华”)都喜欢中国文化,一家人曾在中国居住30多年,以大爱搭建起中美民间文化交流桥梁,为传播激励鼓岭百年中外文化做出不懈努力。

我在加德纳、穆霭仁、柏龄威等外国人家族身上,看到了文明、开放、包容、和谐、感恩的鼓岭文化的缩影与光芒!

猜你喜欢
彼得福州
探寻彼得兔的故乡
Chapter 2 Peter and the coal
彼得,彼得,吃南瓜
彼得潘
彼得潘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福州十中简介之一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彼得兔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