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焕桃
摘要: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是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数学是一门讲究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小学生学起来会感到困难。如果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方法单一,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质量更不容乐观。笔者经过实践,初步总结出多种策略,如创设生活情境、巧妙设置悬念、创新设计练习等,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独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呢?有人指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让他们在课堂上长时间地集中精神很难,一旦我们的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涣散,教学就会出现“无效”。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我们要善于运用多种策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就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觉得数学亲切、易学。
例如,在教授“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知识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妈妈买了三块大小一样的蛋糕,准备分给三个儿子吃。大儿子分到了第一块蛋糕的二分之一,二儿子分到了第二块蛋糕的四分之二,三儿子分到了第三块蛋糕的八分之四。大儿子一看,马上说:“妈妈,你分得不公平,我最少,三弟分得最多!”二儿子也吵着说:“三弟最多,三弟最多,要重新分!”一时之间,妈妈为难了。同学们能帮这位妈妈解决这个难题吗?
以学生生活中“分蛋糕”的情境引入新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马上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接着整节课围绕“分蛋糕”展开,让学生以大小一样的圆形纸片代替蛋糕,通过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分一分、说一说,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规律。在巩固练习中,还是围绕“分蛋糕”情境,让学生继续“分”:要求分到的蛋糕跟教师的同样多。比如,如果教师分到了第一块蛋糕的三分之一,你应该分到另一块蛋糕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说出大小相同的分数……这样的教学设计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巧妙设置悬念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设置教学的悬念,这个悬念一般设在新课伊始和课时结束,让悬念成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诱因。
例如,在教授“3的倍数特征”时,一上课笔者就这样设置悬念:同学们随意报出一个数,老师立刻就能判断这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笔者的“料事如神”让学生惊讶又佩服。这时笔者抓住时机设下悬念:“你们知道为什么老师这么厉害,一下子就能判断出一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吗?这是因为我有一个‘秘方,大家想知道吗?这个‘秘方就藏在书中。”听教师这么一说,学生来劲了,迫不及待地钻进课本中寻找“秘方”,想拥有跟教师一样的“料事如神”的能力。接下来的新知学习就变得水到渠成。很快,通过自主探究,学生都能在书上找到“秘方”: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笔者继续引导:“应该怎样理解这个‘秘方的意思呢?你们能想到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吗?”学生有了之前探究2和5的倍数特征的经验,想到可以利用“百数表”进行探究。笔者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探究任务:先找出百数表中“3”的所有的倍数,把这些倍数各个位上的数加起来,观察它们的“和”的特点,再跟“秘方”进行对比。接着引导学生交流分享,并举出100以上的整数,对“秘方”进行验证。最后通过相关的练习加以巩固。就这样,笔者通过上课伊始“秘方”的悬念设置,给学生一种新鲜感,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效果。再引导学生以找“秘方”、验“秘方”、用“秘方”为学习线索,结合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把“3”的倍数特征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整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教学效果良好。
恰当的悬念设置,能激起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创新设计练习
练习巩固是数学课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数学练习是思维活动的练习,一些数学教师奉行的宗旨是“多练、多做”,让学生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于是,课堂上以练代讲、以练代学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果练习设计单调、枯燥、机械化,只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减,见题皱眉,产生畏难情绪,课堂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教师在练习的设计上多花心思,增加层次性、趣味性、挑战性,让练习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奇招”。
经过多年的探索,如今在数学课堂上,笔者会把一节课要做的练习以游戏竞争的形式呈现。如结合我区的名山——圭峰山,笔者设计了以“挑战自我、勇登圭峰”为主题的练习。这些练习按难易程度分成山脚题、山腰题、山顶题、险峰题四大类,前三类主要是以基础为主,稍作变化,“险峰题”就是开放性、拓展性的题目。整个练习以让学生登家乡名山为情境,每做对一类题目,笔者就会赞许地说:“你已经爬上了山腰,加油!”“恭喜你登上了山顶,真不错!”“努力啊,无限风光在险峰啊!”如果学生一时找不到解题的窍门,笔者会用商量的口吻说:“需要老师抛下绳索,让你继续攀登吗?”对于能解决到最后一道难题、登上“险峰”的学生,笔者还会颁发“勇士徽章”……使枯燥乏味的练习变得富有趣味性、挑战性,学生都跃跃欲试,思维得到了提高,训练效果佳。
四、营造竞争氛围
如今,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之所以被广大教师重视、应用,是因为这种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不过,时间一长,有些小组往往会应付了事,对于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也只敷衍了事,消极对待。为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开展竞争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笔者把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一节的数学课都进行竞赛,包括上课的纪律、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练习的准确率等等,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相应加分或减分。一节课下来,统计各组的得分,由课代表进行记录,一个星期小结一次,得分最高的组能参与抽奖一次。这个抽奖也是模拟商场的印花形式,印花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就可以兑换奖品。每到周五的最后一节数学课,就是学生最激动的时刻,因为科代表会宣布本周各小组得分情况。那时,得分最高的小组会欢呼雀跃,得分低的小组也会相互检讨,决心下周要做得更好。在课堂上营造这样的竞争氛围,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发挥同学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帮助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五、多元评价激励
抓住学生希望得到表扬这一心理特点,结合数学学科特点,笔者创新评价方式。比如,为了让学生细心做好计算,每次的计算练习,笔者都会设置“计算小能手”奖,凡是计算满分的学生都能获得此称号。如应用题做得好的学生就获得“解题智多星”,作图规范工整的获得“绘图大能家”,测验有进步的获得“飞跃进步之星”等等。笔者还特设了“免写金牌”这一小奖章,一个星期小结一次,凡是在课堂上、作业、测试等环节表现出色,原始得分达到特定分数的,就能获得“免写金牌”一张。这“免写金牌”比任何奖品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如果获得“免写金牌”,学生就可以免写一次数学作业。对学生而言,还有什么比不用做作业更让他高兴的呢?多元激励大大激发了學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能唤醒学生的潜能,开启学生的心智,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落实“减负”,让师生真正去享受课堂,去感受数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