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凤
我国有着数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国学经典更是数不胜数。作为中华民族的小学生,理应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经典诵读。作为教师,应对学生在诵读、熟背古代优秀作品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兴趣、态度、注意、认知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规律,尽可能地利用古代优秀作品的独特魅力去影响、教育学生,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在情智方面得到充分有效的发展,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笔者就以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为例,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感受和思考。
一、借助经典,在创设氛围中促进学生情智发展
“经典诵读”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真挚。这就需要教师先从校园、教室的环境创设入手,为学生情智发展奠定基础。
1.让墙壁说话,在润物无声中激发情智发展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环境,教室是学生学习母语的场所。从物理视角出发,教师可以将教室布置得书香味浓浓,有意识地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说话。比如张贴宣传性标语“我读书,我快乐”“阅读经典,其乐无穷”等;还可以针对班级文化特质的不同,分别选择相应的经典诗文和古代哲学家、思想家的名人名言;也可以相机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动手创作,可以是学生以书法形式摘抄的经典诵读内容,可以是围绕经典诵读撰写的读后感。另外还可以针对班级实际情况,在班级图书角选择性地摆放相关经典诵读的读物,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得到国学经典的浸润和渲染。
2.让课堂留痕,在渗透经典中激发情智发展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加上经典诵读的内容与当下生活相去甚远,他们对于经典的感知与理解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还不能完全凭借自身的能力来理解和参透经典的内涵。为此,教师不能完全将经典诵读视为学生自己的事情,而需要利用课堂相机地展开教学。
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材中经典诵读的内容展开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在精读、细读的过程中感知大意、体悟内涵,形成自己的储备和认知,为促进学生情智发展开掘出最适切的教学资源。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在课外诵读过程中遇到的障碍,纳入到课堂教学的体系中来,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比如在一开始阅读《三字经》时,很多学生对其中所蕴藏的典故并不了解,这就给理解蒙上了一层阴影。为此,教师专门开设了以“《三字经》中的那些故事”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活动,通过聆听故事、感知故事、分享故事、理解故事等板块,开辟出充分理解《三字经》故事内容的重要载体,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古时候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已经充分证明了环境对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要让学生对诵读的经典拥有持续性的热情,就应该在情境创设上多下苦功夫,让学生在无声无息之中就能够得到经典内容的浸润,为自身的情智发展奠定基础。
二、依托经典,在积累感知中促进学生情智发展
1.分类统整,在联系对比中促进情智发展
在“经典诵读”促进情智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用真、善、美的情感去感化、去熏陶、去滋润、去培育学生,但国学经典的丰富内涵和价值,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直接就可以领悟的。教师可以在学生对诵读内容有了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尝试着将诵读内容依照不同主题进行内容的划分。
比如在学生诵读了《论语》后,为了便于学生在理解之后认识能力的不断升华,教师就可以将《论语》中的内容进行归类与统整,分别划分为“学习类”“君子类”“修身类”“中庸类”“教育类”“孝道类”,将具有共性的语句统整在一起,一方面让学生进行集中背诵与积累,另一方面紧扣这一核心内容让学生进行体悟与思考,让学生在相互联系、彼此关照的过程中解构经典内容的丰富内涵,在感知经典、积累经典和内化经典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内在的认知意趣。以“教育类”为例,《论语》中关于教育的语句最典型的有如下几句:“有教无类。”“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利用这些语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教育”的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孔子关于教育的认知和思想,为学生核心能力的生长服务。
2.变换形式,在顺应认知中促进情智发展
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精妙而经典的内容支撑。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开掘并运用经典诵读内容的整体性内涵,借助经典的魅力去激活、唤醒、启迪、点化学生。由于小学生思维都处于直观性认知层面,一味地硬读、死记,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后续的经典诵读热情。为此,教师就可以采用一些趣味性强、直观性强的认知渠道,在顺应学生认知的过程中促进他们情智的高效发展。
比如一些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的经典内容,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将身心全部浸润在故事和人物心境之中;一些画面感浓郁的经典内容,比如古典诗词等,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诗配画的方式加以再现,让学生将自己的体悟与感知的成果,以学生最为擅长的方式来展现,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生长奠定基础。
三、妙用经典,在开展活动中促进学生情智发展
1.拉近时空距离,在活动对话中发展情智
由于经典与当下有着较远的时代差异,学生的感知与理解难度较大,但其中所蕴藏的文化之根是难以被彻底否定和割裂的,“经典诵读”能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穿越千年的情感,拓展思维的空间,带给学生极大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就需要通过活化方式,为学生搭建与经典、与那个时代进行对话的渠道,让学生在积极体验的过程中发展情智。
比如学生阅读的经典内容中,不少都與传统节日相关,这也是经典诵读内容的一个重要维度。为此,教师就可以围绕着这一年中不同的节日,组织学生学习与这个节日相关的内容。比如紧扣我国传统佳节中的清明节、端午节和重阳节等,组织学生诵读、背诵与这些节日相关的诗词、文章,并开展相应的活动,通过图片再现、视频回放等不同的形式,让学生的思维凭借着经典的文本语言迈向远古时代,让学生的身心得以驰骋,让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智力得以张扬。
2.契合认知特点,在活动释放中发展情智
学生还能从诗词中理解和学习做人的道理,变得更有爱心,更加成熟。教师不能只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经典,必要时也需要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学生的感知与体验的过程中,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生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主要就在于文本的思想和认知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价值,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教师要注重通过活动的搭建,积极将自己在阅读经历、诵读经典过程中所形成的感知与体验,展开合理化、实践化的认知再现,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在尽情表达的过程中,让学生的身心充分释放。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就不再是一个机械的接受群体,更需要调动自身的认知体验,形成独特的感受,将自己演化成为一个积极的体验者和表达者。
小学生处在人生记忆力发展的黄金阶段,抓紧时间读、背一定量的经典名篇,通过诵读经典加强语言积累、积攒文化财富,由经典的智慧、先哲的风范铸造学生的人格,也是对当今教育的重要补充。在确保完成规定的科目教学任务又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我们应大胆进行课程调整,将经典诵读融入到课程之中,让学生从小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全方位修身养性,促进学生的情智发展,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如皋市搬经镇常青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